高銀亮,趙玉紅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口腔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牙源性頜骨囊腫是指頜骨牙組織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囊腫,由成牙組織或牙的上皮組織殘余發展而來,發病初期不明顯,且發病部位較為隱蔽,易造成患者忽略或無視,以致就診確認時病變范圍往往較大,頜骨部位已被嚴重破壞[1]。既往臨床通常采用刮治術和頜骨切除術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但刮治術創傷較大,易損傷神經血管,引發術后感染; 而頜骨切除術會導致患者面部形態改變,影響咀嚼功能,且手術難度較大[2-3]。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開窗減壓術、 負壓吸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頜骨囊性病變患者的治療中[4-5]。基于此,本研究選取76 例牙源性頜骨囊腫患者,旨在探討開窗減壓術聯合負壓吸引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76例牙源性頜骨囊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8 例。對照組中男17 例,女21 例;年齡20 ~56 歲,平均年齡 (37.24 ± 4.31)歲; 囊腫直徑3.4 ~9.8 cm,平均直徑 (6.52 ± 1.03) cm; 囊腫類型: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21 例,含牙囊腫13 例,單囊性成釉細胞瘤4 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18 ~58 歲,平均年齡 (37.62 ± 4.63) 歲; 囊腫直徑3.5 ~10.0 cm,平均直徑 (6.61 ± 1.14) cm; 囊腫類型: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23 例,含牙囊腫12 例,單囊性成釉細胞瘤3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符合牙源性頜骨囊腫的相關診斷標準[6];年齡≥18 歲; X 線片下頜骨囊腫直徑>3 cm; 臨床資料完整; 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參與研究前2 周已接受治療者; 伴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 伴有重要臟器嚴重異常者; 合并免疫系統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窗減壓術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采用口內切口,選擇在口腔黏膜囊壁骨質薄弱區或囊腫中心區為開窗位置,利用局部小切口打開囊腫表皮骨質及囊壁,引流囊液; 隨后使用生理鹽水將患者囊腔內沖洗干凈,間斷縫合口腔黏骨膜和囊腫襯里上皮,覆蓋碘仿凡士林紗布包填塞開窗口; 術后3 d 服用常規抗炎、 消腫藥物; 術后1 周拆包,囊腔沖洗干凈后佩戴塞制器,避免開窗口閉合,保持引流口通暢; 術后1 ~3 個月定期進行X 線、 CT 復查,若囊腫退縮至開窗口,則去除塞制器,進行臨床觀察; 若囊腫未完全消失則考慮二期囊腫刮除術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負壓吸引治療: 于開窗減壓術后1 周開始,將負壓引流管置入囊腔內,并結扎鋼絲固定于鄰近牙齒上,以免脫落; 囊腫創口需完全被覆蓋,避免食物殘渣進入,引流管連接負壓吸引器,保持負壓壓力60 mm Hg,每日負壓吸引持續8 h 以上; 術后每月定期進行X 線、 CT 復查,若囊腫退縮至開窗口,則拔除引流管,臨床觀察; 若囊腫未完全消失則考慮二期囊腫刮除術治療。兩組均連續隨訪6 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6 個月評價臨床療效,其中基本治愈: 囊腫完全縮至開窗口; 顯效: 囊腫面積縮小80%以上; 有效: 囊腫面積縮小50% ~80%; 無效: 囊腫面積縮小少于50%。總有效率= 基本治愈率+ 顯效率+ 有效率。②囊腫面積。通過Topcon GLS-2200 三維激光掃描儀檢查曲面斷層情況,檢測患者病變區域,校正雙側髁突間距離及灰度,計算治療前以及治療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囊腫面積。③復發情況。統計治療后6 個月內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21%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囊腫面積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囊腫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囊腫面積均較治療前顯著縮小,且觀察組的囊腫面積顯著小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囊腫面積比較 (±s)

表2 兩組的囊腫面積比較 (±s)
組別n囊腫面積 (cm2)tP治療前治療后6 個月觀察組3811.72±1.861.75±0.2332.7930.000對照組3811.46±1.834.62±0.7121.4810.000 t 0.61423.705 P 0.5410.000
2.3 復發情況 治療后隨訪6 個月,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情況。
開窗減壓術也被稱為 “造袋術”,最早由美國醫生Wine 報道。近年來,開窗減壓術正逐漸成為頜骨囊性病變的常規治療手段[7]。開窗減壓術將微創技術與功能外科理念進行有效結合,在實現治療效果的同時,還有效保持了頜骨的完整性與功能; 同時,開窗減壓術通過在患者囊腫表面開窗,利用局部小切口引流囊液,可明顯降低囊性病變的機械壓力,減輕或阻斷骨質吸收[8-9]。但牙源性頜骨囊腫患者行開窗減壓術后,需多次復診檢查,治療時間較長,且患者開窗后易造成食物殘渣滯留,需多次進行囊腔沖洗,對患者生活與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負壓吸引術可在開窗減壓術的基礎上操作,利用負壓吸引器連接引流管于開窗口進入囊腔內部形成負壓應力,便于抽取囊腔內產生的炎癥組織液和釋放藥液治療,加快囊腔恢復速度,促進囊壁與骨界面的新骨形成和改建,還可刺激成骨細胞生長,促進囊腔周邊新骨恢復,縮短療程,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改善患者的面部畸形[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 (100.00%) 高于對照組 (84.21%),治療后的囊腫面積小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均無復發現象,提示開窗減壓術聯合負壓吸引用于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具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開窗減壓術聯合負壓吸引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可明顯提升臨床療效,縮小患者囊腫面積,且未增加患者復發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