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濤 陳鐵 陳玉樓 黃亞峰 張凡 付鑫
作者單位:110024 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外科
踝關節骨折在臨床骨科中比較常見, 一般踝關節骨折是因為外界暴力因素而導致的一種機械性損傷[1],特別是因最近幾年交通行業和建筑行業都在發展, 很容易因為車禍和建筑事故等導致踝關節出現損傷, 而且運動也是導致踝關節骨折的一個主要原因[2]。踝關節骨折后會導致患者踝關節出現腫脹疼痛, 患者行走困難會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影響。臨床對踝關節骨折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手法復位和手術治療兩種[3]。對于這兩種方法治療的適應證臨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本文主要研究踝關節骨折通過手法復位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的效果, 報告如下。
1.1 一 般 資 料 選 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 本院收治的40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0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7 例;年齡28~68 歲, 平均年齡(42.65±13.52)歲;骨折至入院時間1~3 h, 平均骨折至入院時間(2.05±0.45)h。對照組男12 例, 女8 例;年齡26~69 歲, 平均年齡(43.06±12.89)歲;骨折至入院時間1~3 h, 平均骨折至入院時間(2.11±0.41)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均經《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標準驗證, 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性別 平均年齡(歲) 平均骨折至入院時間(h)男女觀察組 20 13 7 42.65±13.52 2.05±0.45對照組 20 12 8 43.06±12.89 2.11±0.41 χ2/t 0.1067 0.0982 0.4408 P 0.7440 0.9223 0.6619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為踝關節骨折且符合診斷標準[4];②患者均具備影像學診斷依據;③有完整的臨床資料, 配合度較高。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部位嚴重骨折[5];②多臟器損傷;③凝血功能異常[6];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7];⑤同時間參與其他研究或存在可能對本文研究結果產生影響的行為與體征。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通過手法復位方法進行治療。要求助手握住患者的小腿部位, 一只手握住患者的前足, 并且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后足根部。在手法復位時, 醫生對患者的患肢持續性進行牽拉, 同時將跟骨向前提拉,下壓患者的脛腓骨, 根據患者骨折情況, 選擇外翻前足或內翻前足的方法進行干預。對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關節脫離的患者, 要對患者進行內外踝的反復擠壓,以促使踝穴復位。當達到預期效果以后, 利用石膏夾板進行固定。
1.3.2 觀察組 通過手術方法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 對內踝骨折的患者需要在骨折部位作弧形切口, 對骨折線部位進行觀察, 了解骨折踝關節的具體狀況, 對患者進行復位。隨后在內踝關節面打入2 枚空心拉力螺釘, 同時用巾鉗進行固定處理。粉碎性骨折患者可根據骨折的具體狀況, 利用克氏針和張力帶實施固定。對外踝骨折患者可以通過骨折外踝尖作中心切口, 按照Denis-Weber 分型分為A、B、C 型。A 型骨折利用克氏針實施內固定;B 型骨折和C 型骨折患者利用螺釘或純鈦金屬實施固定。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的Kofoed 評分。療效判定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 個等級[8]。顯效:經治療后, 患者的踝關節沒有腫脹和疼痛感, 且不會對正常生活產生影響;有效:經治療后, 患者的踝關節存在輕度腫脹, 同時伴隨輕微的疼痛感, 可以持續活動一段時間;無效:治療后, 患者的踝關節腫脹程度和疼痛均無明顯變化, 正常活動受限。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以Kofoed 評分評估患者的踝關節功能, 該評分為百分制, 疼痛評分為50 分,功能評分為30 分, 活動度評分為20 分。評分標準:85~100 分為優, 75~84 分為良, 70~74 分為及格, <70 分為差[9]。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0.00%與對照組的65.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ofoed 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Kofoed 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Kofoed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Kofoed 評 分(89.72±7.48) 分 與 對 照 組 的(88.97±8.03)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ofoed 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ofoed 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64.82±11.35 89.72±7.48a對照組 20 63.08±11.74 88.97±8.03a t 0.4765 0.3056 P 0.6364 0.7615
踝關節是臨床上十分重要的一個關節, 其主要包括脛骨、距骨、腓骨等, 對人體而言具有肩負著承擔重力、對人體的行動能力進行保護的作用[10]。正常的踝關節必須維持良好的穩定性和靈活度, 但是如果踝關節遭受到外界的撞擊和重力等多種暴力因素的影響,則會導致踝關節穩定性失衡, 這是導致踝關節出現各種創傷和骨折的主要原因[11,12]。
臨床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在治療的時候其方法包括手法復位和手術治療, 本文主要分析這兩種方法對患者治療效果的差異, 結果得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0.00%與對照組的65.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Kofoed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Kofoed 評 分(89.72±7.48) 分 與 對 照 組 的(88.97±8.03)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 觀察組治療效果不佳的6 例患者均為骨折較輕的患者, 因為手術治療而導致患者損傷加重, 使得患者的康復時間延長, 同時也加重了患者具體的癥狀;而對照組治療效果不佳的7 例患者骨折均較為嚴重, 而且有3 例患者為粉碎性骨折, 通過手法復位治療很難幫助患者骨折斷端恢復, 不能達到良好的復位效果, 因此整體治療效果不佳。
綜上所述, 對踝關節骨折患者通過手法復位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均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臨床應根據患者骨折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治療方法, 輕度骨折患者以手法復位治療效果更好, 重度骨折患者則通過手術治療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