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勤

現在孩子們的娛樂方式,似乎越來越難以得到家長們的理解了。小學生流行“盤手串”也就罷了,“咕卡”一詞真是聞所未聞。所謂“咕卡”,就是用貼紙等裝飾品裝點一張透明的小卡片。一位家長笑著說:“現在的孩子玩的可比我們小時候高級多了,我們以前只能‘咕’一‘咕’家里的大衣柜、大白墻。”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孩子的娛樂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可選擇的內容更是多種多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尚且停留于“盤手串”“咕卡”等手工性較強的活動,等到了初高中,孩子會更愿意接觸刺激性強的娛樂活動,如劇本殺、密室逃脫、二次元交友等。這些陌生的詞匯讓家長在無奈的同時又倍感憂慮,害怕孩子在娛樂活動中誤入歧途。驚覺與擔憂主要是出于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不過與其過分干預、強行阻止,家長們更應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心態,要對孩子所思所想多加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全面地看待孩子的娛樂方式,進行科學引導。
“我不了解,但是我不同意。”面對如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新奇的娛樂方式,很多家長都保持著較為抵觸的態度,甚至禁止孩子參與到這類游戲活動中,任憑孩子如何解釋甚至哀求,家長都將其視為容易讓孩子誤入歧途的不良活動。其實,這些備受青少年喜愛的娛樂方式真的有那么可怕嗎?孩子喜歡這些娛樂方式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伙伴與游戲,只是在不同的年代流行的游戲方式不同而已。當前流行的“盤手串”“咕卡”,與80 后、90 后小時候玩的四驅車、泡泡膠、幸運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屬于流行的游戲方式,是孩子們眼中的“時尚”。當前,很多家長反感、反對孩子的娛樂方式,卻并未對孩子所喜愛的游戲類型有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因為陌生,所以恐懼,因為不了解,所以提高戒心,這些都屬于正常現象。然而,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貪玩的孩子,與其急著否定孩子眼中的快樂,不如真正了解孩子能夠從這些游戲活動中獲得什么。
新娛樂方式的出現與流行,很大程度上映射了孩子當前的情感需求,也滿足了他們的內在需求。首先,學生群體是最容易產生流行與模仿效應的群體,90 后流行的《逆戰》、00后流行的《孤勇者》都是被學生帶火的歌。學生容易模仿和跟風,也渴望被群體接納和認可,“不合群”對他們而言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因此無論是劇本殺、密室逃脫,還是盤手串、咕卡都屬于流行文化的載體,就好像80 后、90 后曾經熱衷吃干脆面收集卡片一樣,在娛樂的同時尋求的是一種認同感。其次,新奇的娛樂方式滿足了孩子們的互動需求,每一個孩子都有社會化需求,尤其當前獨生子女結構的家庭較多,孩子們更渴望陪伴與交流。新奇的游戲形式能讓他們與身邊的同學或伙伴有共同的語言與話題,劇本殺、密室逃脫等互動性強的活動可以給孩子提供交流合作的機會,滿足孩子的陪伴需求。再次,孩子能夠從這類娛樂活動中收獲成就感。無論是“咕”出精美的卡片、將手串盤得爐火純青,還是在密室逃脫中解出謎題、在劇本殺活動中大膽發言都能讓孩子獲得滿足,體會到被認可與贊美的喜悅。最后,新奇游戲方式滿足了孩子的獵奇心理。小學生玩的游戲比較簡單,但是初高中生喜歡的新奇游戲卻有著緊張刺激的情節與跌宕起伏的故事,尤其是劇本殺和密室逃脫,這兩種游戲能夠給孩子塑造一個真實的情景,在未知中感受不同,體會日常生活中難以體驗的感受。現在的孩子早早就接觸到了電子產品,快樂的閾值過高,這類游戲恰好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單純地沉迷某一游戲形式,而是希望通過游戲活動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因此,家長大可不必將青少年喜愛的游戲類型視為洪水猛獸,要指導孩子重新認識游戲、理解游戲,學會品評一個游戲的好壞,在娛樂的同時保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你不要總和朋友去玩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些東西都是胡編亂造的!”這已經是蘇女士與女兒就劇本殺爆發的不知道第幾次爭吵了。16歲的女兒去年喜歡上了劇本殺游戲,一開始蘇女士對此頗有怨言,但是女兒一直遵循和媽媽的約定,既沒有耽誤學業,沒有表現得過度癡迷,蘇女士也就任由著孩子去了。可是在一次家庭聚會上,當蘇女士無意中提到女兒喜歡玩劇本殺,親戚們一下子“炸了鍋”:“那種東西都是害人的,玩多了孩子的‘三觀’都不正了!”“好多孩子都走火入魔甚至得了精神病。”聽完親戚們的話,蘇女士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轉頭就勸說女兒放棄這個娛樂愛好,誰知女兒的表現非常堅定,甚至和媽媽哭訴:“我就這一個愛好了,為什么您也要扼殺?”蘇女士覺得自己的好心被女兒誤解,感到很是傷心,母女二人就此冷戰了好長一段時間。
母女二人的誤會解開源自于女兒別樣的禮物。有一天,女兒邀請父母和自己一同玩劇本殺,蘇女士一開始頗為詫異,但秉持著一探究竟的心情,還是和丈夫一同前往了。一同參與游戲的還有女兒的同學及其父母。女兒選的是一個名為《蟲兒飛》的童話親情本,大家在游戲中分別扮演六只毛毛蟲。故事的開始是六只毛毛蟲去參加電視節目,各展身手爭奪冠軍。一開始兩對父母還較為拘謹,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大家都放開了,高高興興地參與其中,游戲的結尾更是令人感動。游戲結束后,同學的母親甚至說:“玩完之后突然想家了。”此后,蘇女士從教育者變成了女兒的“玩伴”,因為她發現,原來劇本殺也不是自己想得那般可怕。她開始慢慢接受女兒的愛好,女兒也愿意和她分享自己游戲過程中的情節故事、趣聞樂事,母女倆變得更加親密無間了。與此同時,蘇女士還跟女兒“約法四章”——不能沉迷游戲、選擇正規店家、不玩不符合自己年齡段的劇本、不在游戲中與不三不四的人結交。
其實,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的教育與引導,而是父母在沒有了解的前提下就一味地否定自己的愛好,不由分說地將自己喜歡的娛樂方式看成“洪水猛獸”。因此,想要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父母即使不能成為孩子的玩伴,也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具體是什么、孩子能從中獲得什么。只有這樣,家長的教育和引導才能對癥下藥,孩子才能真正聽懂且接受家長的說教。
總之,一代有一代的娛樂方式與情感需求,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一味打壓,更不能全盤接受或放任自流,而應在了解的基礎上,科學看待、正確引導孩子的娛樂活動,讓他們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