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平

近年來,因為缺乏公德意識害人害己的事件屢見不鮮,小到高鐵霸座還蠻橫無理,大到搶奪公交車司機方向盤讓全車人陷于險境,這一樁樁社會事件給家長朋友們敲響警鐘——培養(yǎng)公德意識要從小抓起。作為在學校負責共青團工作的教師,筆者深刻地認識到,立德樹人、以德養(yǎng)人,應成為家長實施家庭教育的重點。
一個周六,小區(qū)保潔員王阿姨正在清掃社區(qū),一個易拉罐突然從天而降,砸在了王阿姨腳邊。受到驚嚇的王阿姨抬頭尋找肇事人,只見9 號樓八樓某住戶的窗邊一個小腦袋鬼鬼祟祟的,還不忘對著王阿姨露出一個調皮的微笑。王阿姨的遭遇并非偶然,近期業(yè)主群里一直有人投訴高空拋物,從一開始的廢紙、垃圾袋,到后來的曬衣架、易拉罐,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物品也越來越危險……所有矛頭都指向了9號樓八樓的某家住戶。然而,這家住戶面對群情激憤始終保持著“不回應,不解決”的態(tài)度,讓眾人既生氣又無奈。終于,物業(yè)在交涉無果的情況下選擇報警。民警與物業(yè)工作人員一同敲開了9 號樓八樓住戶的家門,開門的卻是一個孩子。原來,肇事人是年僅9歲的寧寧,寧寧扔東西的理由也很簡單——好玩,有意思,看到路人被嚇到覺得很有成就感。
民警批評教育寧寧時,寧寧的媽媽坐不住了,她氣勢洶洶地指著警察說:“不是沒砸到人嗎!小孩子扔點東西至于這么興師動眾嗎?嚇著孩子怎么辦,孩子這么小又不懂事。”寧寧的媽媽理直氣壯地為孩子辯解,卻從來沒有想過,萬一高空拋物砸到路人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寧寧又該如何面對呢?這種看似為了孩子的“愛”,實則是害了孩子。
誠然,孩子可能因為年紀小在認知上存在誤區(qū),但是家長作為成年人理應明事理、辨是非,擔負起監(jiān)護人的管教責任,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在寧寧的媽媽看來,高空拋物只是一件缺乏公德心的“小事”,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會滋長孩子心中的自私與惡意。
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長,家庭教育就是要將孩子從“不懂事”教育成“懂事”。每一個不文明行為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家長切勿因一時溺愛而給未來埋下隱患。
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培養(yǎng)孩子的公德心,需要家長的實際行動。可是有些家長雖有心但力不足,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愈發(fā)漠視公共道德。
口頭上說教,行為上不以為然。當孩子表現(xiàn)出不文明行為時,很多家長會在潛意識里認為,孩子做出這些事情是因為年紀小,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懂了。因此,家長只是口頭上教育制止,并沒有幫孩子修正修為。例如:孩子吃零食時隨便將垃圾袋扔到地上,家長只是說不要隨地亂扔垃圾,卻沒有讓孩子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這樣的說教在孩子看來不痛不癢,沒有使其建立起明確的是非觀,下次依然會隨手亂扔垃圾。
語言威脅,粗暴訓斥。不文明的行為實在惹人生厭,但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公德意識,不是為了單純的批評與訓斥。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只是批評懲罰,既沒有告訴孩子為什么不能這么做,沒有為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示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對道德的認知并沒有提高。
家長不能率先垂范。上初一的靜靜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電影時,肆無忌憚地“暢所欲言”。媽媽很生氣:“不是告訴過你在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嗎?為什么明知故犯?”沒想到靜靜的小嘴一撇:“上次看電影爸爸還在電影院里打電話呢!好多叔叔阿姨都看他,他也沒有停下來,為什么只管我不管爸爸?”靜靜的話讓媽媽一時語塞。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當父母要求孩子遵守公德,自己卻沒有遵守,孩子自然心中不服,公德教育也就成了“有氣無力”的說教。孩子會覺得守公德只不過是一個“口號”,自己私下里還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教育的目的是落實成果,如果家長的德育工作始終看不到成效,那么一定是策略出了問題。因此家長要關注每次教育的結果,當結果不理想時,需要及時找問題、想辦法,讓每一次教育都有意義、有價值,讓孩子在家長的正確教育下有感悟、有收獲。
沒有孩子生來就是懂規(guī)矩、講道理的,文明行為必須從小事抓起,從小事著手。
由內而外,從家中做起。文明行為不是對外作秀,而是一個人內涵與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在家庭生活中也要遵守規(guī)則,尊重每一個家庭成員。孩子在家用完洗手間后及時沖水,那么他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社會生活中;孩子在家中節(jié)水節(jié)電,那么節(jié)約的好習慣會陪伴他一生;孩子在家習慣把垃圾扔進垃圾桶,那么他在外也會把垃圾扔進公共垃圾箱……文明是一種意識,公德是一種習慣,家長要從家庭生活入手,讓孩子將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家長帶頭,發(fā)揮表率作用。家長的不文明行為會影響孩子,家長遵守秩序、文明禮讓的行為也會鐫刻在孩子心中。因此,家長要發(fā)揮表率作用,帶孩子外出時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隨手亂扔垃圾、不破壞花草樹木,在公共場所說話要壓低音量,不隨意喧嘩,不與人爭吵。文明的家庭才能培養(yǎng)出文明的孩子,孩子在心理上依賴家長,在行為上模仿家長,家長身體力行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家長要學會自我批評。生活中,我們難免做出一些不文明行為,如因趕時間闖紅燈、為抄近路踩踏草坪等。當家長犯錯,既不能漠視,更不要辯解,特別是當家長的不文明行為被孩子看到時,家長要學會自我批評。孩子看到家長知錯就改,他的公德意識便能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得到強化。
公德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任重道遠,家長要始終明確“德”是成人成才之本,孩子只有擁有一顆公德心,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