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平
對于大多數家長與孩子而言,“背誦”可謂是一大難題。孩子怎么也背不會,家長焦慮,孩子也著急,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孩子很容易對自己的背誦能力產生刻板印象,甚至會形成“我就是記憶力不好”的錯誤認知,最終導致背誦的效率越來越低。

背誦是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必過的一關,無論是古詩詞,還是經典課文,抑或是作文素材、文學常識,這些內容都需要孩子背誦。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課內知識的記憶已難以滿足當前的學習要求,加強課外詩詞、經典名篇的背誦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開闊孩子眼界的“必備法寶”。然而,對于大多數家長與孩子而言,“背誦”可謂是一大難題。孩子怎么也背不會,家長焦慮,孩子也著急,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孩子很容易對自己的背誦能力產生刻板印象,甚至會形成“我就是記憶力不好”的錯誤認知,最終導致背誦的效率越來越低。其實,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不能想當然,而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背誦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有提高效率的具體策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圍繞“提高語文學科背誦效率”這一主題,給各位家長朋友們一些建議,以幫助孩子解決“背誦焦慮”的問題,讓孩子在背誦中積累,在積累中進步。
一位家長跟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的孩子課文背不下來,卻能一字不落地記住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經典臺詞?”這個問題并非個例,很多家長都存在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孩子記憶力的好壞存在“選擇性”?這是因為背誦效率跟背誦時的情緒正相關。正如那位家長所言,孩子能夠輕松牢記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某些臺詞,是因為這是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孩子在背誦時有動力、很高興,而課文背誦作為一項學習任務,難以調動起孩子的興趣,甚至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和沮喪。由此可見,背誦時提高孩子的興趣非常重要。我們無法保證孩子對所有需要背誦的內容都有興趣,但是我們可以舒緩孩子的情緒。有些家長監督孩子背誦時表現得比孩子還急躁,動不動就出言訓斥,這無疑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難以保持平和積極的心態。因此,孩子背誦時家長要注意他的情緒變化,當孩子表現出焦慮、緊張、失落等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輕聲安撫和鼓勵,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避免因出現情緒問題影響背誦效率。
不僅如此,家長還應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背誦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要刻意保持“絕對安靜”,生怕在孩子背誦時發出聲響,這種情況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壓力,更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完成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背誦也是如此。在語文學習中,并非所有背誦任務都是目標一致的。有些內容如詩詞古文,需要精準背誦,而有些內容如文學常識、課文背景則不需要一字不差地精準記憶。這兩種不同的背誦要求,自然需要不同的背誦方法,找對背誦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第一步。
精準背誦。精準背誦要求孩子一字不落、一字不差,對記憶準確性要求較高。在小學階段,很多詩詞古文需要孩子進行精準背誦,這些內容較為簡單,通常熟讀幾遍便可以背誦下來。也正因如此,很多家長會將其視為通用方法,認為無論什么背誦內容都可以用這個方法進行記憶。然而,小學語文也有著如《匆匆》這樣需要全文背誦的課文,這種背誦任務所需時間長,背誦過程也較“痛苦”。因此,針對這些需要精準背誦的內容,家長不要急于求成,特別是對于一些不押韻、篇幅長的課文,更不能要求孩子在短時間內背會記牢,而要耐下心來早做打算。在新學期開學前,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翻語文課本,找出要求背誦且難度較大的文章。對于這些文章,家長不要急于讓孩子背誦,而要讓孩子先朗讀幾遍,做好每天的朗讀規劃,直到孩子將整篇課文讀得流利、通順,再要求孩子背誦。想要背得快,誦讀是基礎,當孩子將文章讀得順口,能大概理解意思時,那么文章中的大多數內容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被記住了,這為后續的背誦緩解了壓力,孩子只需要對文章進行整合,并且攻克個別的困難詞句,就可以輕松完成背誦了。用這種方式背誦下來的文章記憶持久、準確率高,還能夠消除孩子對背誦任務的刻板印象。
意義性背誦。在語文學習中并不是所有內容都要求精準背誦,例如文學常識、課文背景,還有在課外積累的名人事例、作文素材,理解掌握就可以了。這類內容都是語文學習中的知識積累,如果孩子依然采用精準記憶的方法,不僅耗費的時間較長,而且難以達到提高積累量的作用。對此,家長在指導孩子時可以采用更為合適的記憶方法——意義性背誦法。
意義性背誦法共有四個步驟:首先是“讀”。孩子在面對閱讀材料時,可以像看課外書一樣,一口氣將資料讀完,有一個大致的印象與認識。其次是“注”。在通讀之后,孩子可以勾畫要背記的內容,將要背誦的內容進行劃分與總結,或在文本上標注關鍵詞以方便記憶。再次是“圈”。孩子在背誦的過程中可以圈出“關鍵詞”,通過記憶“關鍵詞”實現對文本內容的背誦,由一個“關鍵詞”恢復整段文字。最后要做到“簡”。意義性背誦難免需要圈點勾畫,標注過多反而容易眼花繚亂最終影響背誦效率,因此在標注時一定要簡潔、清晰、明了,只標重點,盡量減少意義價值不高的勾畫。
有了這四步,孩子便能夠對背誦文本形成知識框架,依照知識框架反復誦讀幾遍便可以輕松背誦了。
在教學中,通篇背誦只是完成任務的第一步,背誦的精準度與牢記程度則決定了背誦的質量。有些學生看似能夠背誦全文,但實際上總會出現一兩個錯誤,在默寫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還有些學生過一段時間就只能背誦前半部分而背不出后半部分。這兩種情況都說明孩子雖然背下來了,但是背誦的質量不高。針對這些情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從兩方面著手進行調整。
一方面,背前朗讀的語速要放慢,吐字要清晰。有的學生在默寫時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寫成了“‘白’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不僅反映出學生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也說明其在朗讀與背誦時吐字不夠精準清晰,造成了默寫中的錯誤。另一方面,要學著邊讀邊想。學生可以一邊朗讀一邊看后面的內容,這時思維便會重復前面的內容,從而提高閱讀效率,搭建文本框架,讓記憶的程度更深、時間更長。
語文積累離不開閱讀與背誦,高效率才能多積累,掌握科學有效的背誦方法,才能讓背誦更為輕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