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愛

青春期是人生路上最關鍵的階段。家長們,你準備好迎接孩子的“叛逆”了嗎?
前幾天,葉媽來找我,一見面就拉著我的手說:“我家孩子一上初中就變了,變得越來越叛逆,沒有以前聽話了。現在我說一句他頂三句,總喜歡跟我們做對。上次我因為手機罵了他,結果他離家出走了。老師,您看我該怎么辦……”
“你知道孩子為什么叛逆嗎?”
她被我問得愣住了。
“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葉媽沉默片刻說:“小時候還算了解,現在越大越不了解了……”
如果孩子一不聽話,家長就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簽,那么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所謂的叛逆幾乎都源于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也稱反抗心理,是指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度的心理狀態。那么,是誰觸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家長們,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嗎?你了解他的興趣愛好和追求嗎?家長只看到孩子的行為,不了解行為背后的需求和動機,就試圖去解決問題,是不可能得到完美結果的。如果真愛孩子,家長就應該帶著好奇去了解他。
“你又只考了這么一點分,這樣的成績怎么對得起我們?”
“一到家就知道看手機,從來沒看過你認真學習,你就不能跟同桌多學學?”
“唉!我們家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就雞飛狗跳。”
這些場面是否似曾相識?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自覺自律學習,期待靠自己嘮叨幾句孩子就能學習進步,可是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
解決問題要在問題之外下功夫。如果孩子學習出問題,父母只關注學習,往往會適得其反。要想解決學習問題,得先從關注孩子本身開始。
不尊重孩子、不顧及孩子感受的父母,很難得到孩子的尊重,更不要期待他會顧忌家長的感受、聽家長的話。
有位媽媽跟我傾訴,孩子把門鎖上不允許她進房間,還在門上貼上“閑人免入”的字條,把她氣得夠嗆。后來我跟孩子溝通得知,媽媽經常翻看他的日記,看后還要指責他這不對、那不對。孩子很生氣,跟媽媽提出抗議,可是媽媽覺得這是在關心他。孩子覺得這是極不尊重自己,就鎖上了門。孩子鎖上的不僅是房門,更是心門。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平等地跟自己交流,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和指責。如果家長愿意放下做父母的權威,愿意俯下身與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尊重他、信任他,相信孩子會回報你的尊重和信任。
想要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父母們萬萬不可硬碰硬。教育孩子不是爭輸贏比高低,而是影響和帶動。有效的教育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理解和尊重,用智慧的愛去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