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玄齡小學 郗麗紅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期望,立德樹人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更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了高效落實和廣泛關注。體育,既是“五育”之一,也是一門具體的學科,應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教學理念的革新而受到重視,不斷發(fā)展。小學階段是學生剛剛接受系統(tǒng)化、科學化體育教學的“入門期”,也是學生體育基礎達成與體育素養(yǎng)發(fā)展的“黃金期”。在這一階段,學生就好似一塊“璞玉”,需要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進行打磨才可以綻放光彩。然而,從當前的教學實踐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體育教學的內涵似乎稍顯單薄,教學目標與任務的確立也難以實現(xiàn)多維度的綜合發(fā)展。基于此,發(fā)揮小學體育的育人功能就顯得重要且必要,只有讓體育教學真正承擔育人責任、發(fā)揮育人價值,體育教學才能更具內涵與厚度,學生才能夠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身心健康發(fā)展。本文圍繞小學體育育人功能這一主題,詳細論述了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發(fā)揮體育學科育人功效的重要價值及實踐路徑,以期讓小學體育學科在新的挑戰(zhàn)面前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時代在發(fā)展進步,教學的理念與策略也應當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創(chuàng)新。然而,不少學校的體育課堂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呈現(xiàn)的教學模式都存在嚴重的程式化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的教學手段墨守成規(guī),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師示范教學,學生反復練習”的模式,既無創(chuàng)新,也沒有關注小學生具體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導致體育教學的成果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要想讓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在實踐過程中真正得以發(fā)揮,教師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對體育學科有興趣,如果學生認為體育是一門乏味、無聊、程式化的學科,那么他們怎么才能感知到體育背后的文化內蘊與精神思想呢,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將無法發(fā)揮,實際教學也只會流于表面形式,難以實現(xiàn)長遠深入的發(fā)展。
在應試思維的長期影響下,學校教育呈現(xiàn)出“主科強勢,副科弱勢”的狀態(tài),這種“唯分論”的思想不僅讓學校缺乏對體育學科的關注,還讓部分體育教師失去了對自身學科的重視,導致教學熱情變低、教學水平停滯不前的現(xiàn)象。長此以往,小學體育的“放養(yǎng)式”問題愈發(fā)嚴重,體育教學名存實亡,變成“自由活動課”。“放養(yǎng)式”教學的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將所學知識傳授給學生,要求學生用一半時間進行訓練,另一半時間進行自由活動,甚至學生在訓練時間進行自主活動,教師也不會嚴格管理,導致教學成果差,學生難以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夯實所學知識,更難以感受到體育學科的魅力所在,育人功能的發(fā)揮與實踐更是無從談起。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似乎在“急功近利”的道路上走了太遠,語文、數學等“主科”教學關注于知識的灌輸與提分技巧的傳授,而體育這樣的“副科”也將完成教學任務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只要學生能夠掌握教材上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就認為完成了教學目標。這種單一化的教學目標容易導致體育教學之路“越走越窄”,讓體育學科淪為單純的體育活動訓練,難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無法將立德樹人思想觀念和教育目標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實際上,體育教學目標的單一化不僅標志著教師教育理念的落后,還代表著教師對體育學科教學的真正意義理解不透徹,這種欠缺會影響到學生當下及未來的體育學習,與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相違背。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參與各項學習活動的重要驅動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體育學科的學習熱情低下,興趣不高,導致教學成果停滯不前,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究其根本,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是學生對體育課程缺乏全面的認識,片面地認為體育課程就是機械式訓練與運動技能的學習。為解決這一問題,發(fā)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顯得尤為重要。育人功能的發(fā)揮能在最大限度上幫助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感受運動精神,享受體育活動的樂趣。當枯燥的體育訓練有了體育精神的引導與加持,那么這項訓練就會擁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換言之,體育活動能夠給人帶來快樂,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則能夠給人帶來精神支持,只有當兩者相互融合時,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才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得以迸發(fā)。
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往往“略顯單薄”,很多教師的教學設計圍繞教材而展開,卻又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教材,導致教學實踐呈現(xiàn)出單一性與空洞化的問題。學科育人功能的發(fā)揮與實踐則能夠改變這一問題。育人功能要求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體育教材的育人因素,還應當立足于教材內容對育人因素進行延展,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成果。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學是生硬、冰冷的,而育人價值則能夠為教學實踐賦予溫度,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我們?yōu)槭裁匆M行體育學習,體育學科又能夠給我們的成長與思想帶來怎樣的啟迪。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五育融合成為教育教學者重點關注的教學理念,德育作為“五育”之首,自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體育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也有不少值得重視、挖掘的德育因素,體育精神也成為學生成長之路上重要的精神導向,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定重要的品德基礎。在體育教學中彰顯育人功能,有利于讓學生在體育學習與訓練活動中感受到體育精神的魅力,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讓體育教學真正彰顯出體教融合、育人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在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中,不乏需要團隊合作的體育項目,然而大部分體育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對體育項目的掌握程度上,忽視了這些團隊合作項目背后的育人因素。團結合作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每個人能夠在成長與發(fā)展中站穩(wěn)腳跟的重要因素,更是當前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特質。為發(fā)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師應當格外重視體育學科中的團隊合作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與訓練的過程中團結合作,增強集體意識,培養(yǎng)合作精神。
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了足球、籃球、排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這些球類項目都需要學生齊心協(xié)力才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互幫互助、齊心協(xié)力,使其深深感受到來自同伴與集體的溫暖,增強集體意識。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還可以適當組織比賽活動,讓比賽既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也讓學生在集體合作中真正融入集體,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以球類運動為依托,還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xiàn)。為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不少教師會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些基本的體育活動,而學生則對此倍感枯燥乏味。基于此,教師可以把日常的體育訓練轉變?yōu)閳F體性的體育競賽活動,這種教學設計不僅能夠提高日常體育訓練的效果,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讓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學活動中得以發(fā)揮,對學生的思維與精神產生影響。
要想掌握一項新的體育技能,自然離不開重復而適量的訓練,然而這種訓練過程往往讓學生“苦不堪言”,不少學生習慣于在學習活動中“渾水摸魚”,以此逃避重復的訓練。實際上,體育學習與活動不僅意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在于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學好一項體育技能就如同登一座高山,路途勞累,但是山上的風景一定很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語言鼓勵與行為支持讓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磨練意志品質。
例如,在排球教學時,雙手正面對墊既是教學的重點,更是教學的難點,需要學生始終手型正確、合作默契、步伐移動精準敏捷,對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要求。很多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會倍感吃力,頻頻萌發(fā)想要放棄的思想。這時候,教師應當及時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為學生加油鼓氣。當學生失去信心時,教師可以用鼓勵的話語“加油,我相信再練習幾次你一定能夠熟練掌握這項技能。”點燃學生心中自信的火焰;當學生失去耐心時,教師可以用行動予以支持,向學生說:“我來陪你練習,你訓練時的樣子青春洋溢,老師相信你。”在教師的支持與鼓勵下,學生能夠重新燃起斗志,投入新一輪的訓練活動中。當學生基本掌握這項運動技能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望來時路”,感受努力所得到的美好結果,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奮勇向前、永不言敗的思想斗志。這種意志品質不僅有利于學生在體育學習之路上的不斷前進,還能夠讓學生勇敢地迎接成長之路上的種種挑戰(zhàn)。
好學生離不開好老師,好老師決定了教學的質量與成果。在小學階段,學生存在較強的“從師性”心理,喜歡學習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因此,要想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成果,發(fā)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師的表現(xiàn)與態(tài)度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心底里尊重、重視體育教學活動,并且樹立與學生共同進步的思想,在教學相長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后,學生在心底里自然也會更為敬佩教師,愿意認真主動地投入體育學習活動中。
在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也不可做“甩手掌柜”。有些教師在完成教學示范后,便讓學生自行訓練,自己旁觀,這種教學模式無疑讓師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讓學生產生不想訓練的感覺。基于此,教師應當陪同學生一同訓練,發(fā)揮榜樣的力量,當學生進行跑步訓練時,自己可以做好“領頭羊”,帶領學生一起前進,當學生疲憊想要放棄時,看到以身作則的教師自然不敢松懈,學生自然會以堅定的信心與態(tài)度堅持下來。
以身作則的教師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觸動,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學生能夠學會重視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學習與成長中保持專注,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松懈,讓教學成果得到提高,也讓體育育人功能得以彰顯。
成才先成人,樹人先立德,德育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根基,也是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在德育培養(yǎng)中,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體育精神中的很多精神品質也與愛國情懷息息相關,體育教學也是圍繞愛國情懷的根基而展開。基于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挖掘體育教學中的愛國情懷,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我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與冬奧會上的杰出表現(xiàn)。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述運動健兒的成長史,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愛國情懷在他們成長中重要的精神指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體育的價值,即不僅能促進個人成長,還關系于國家榮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和價值。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體育學科作為落實“五育”的載體和途徑之一備受重視,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基于此,作為小學體育教師,我們應當認識到當前體育教學活動中方法程式化、活動“放養(yǎng)式”以及目標單一化等問題,運用科學合理的策略,通過重視團隊合作、立足訓練過程、教師以身作則以及提升愛國情懷等方式,讓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真正在教學活動中得以落實和發(fā)揮,在豐富教學內涵、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熱情的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精神和運動習慣,塑造堅韌、自信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