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高級中學 黎 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德育為核心目標,基于課程目標的教學安排、課程教學方式均需要落實于立德樹人目標。古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形式,其語言優美精煉,情感表達豐富多元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情懷和道德觀。因此,古詩詞兼備文化傳承屬性與育人教育屬性,能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和道德法治核心素養培育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本文從古詩詞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入手,分析了古詩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在邏輯,即二者耦合機制,并進一步探討了古詩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路徑,為培育有道德、講法治、有文化、有情懷的初中生提供指導參考。
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以人為本理念、人道主義關懷以及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的精神,在當代社會具有巨大的指導價值。這些深植于我國歷史長河中的原則有助于塑造當代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歷史以及中華民族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分析古詩詞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要素,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厘清古詩詞融入道德法治教學的內在邏輯與必要性。
古詩詞的創作者們是當時的知識和文化精英,他們對個人理想有著堅定追求,不是當代社會的旁觀者,而是致力于構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人生目標與國家社會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一種深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承諾并不局限于理論領域,而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旨在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做貢獻。文人墨客們渴望通過實現個人理想抱負來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做貢獻。為此,他們畢生致力于或追求無止境的知識與哲理,或制定政策倡導社會改革,或身心合一享受自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遵從自己內心的理想和愿望,不求名利,只求自給自足、云淡風輕的人生。曹操則是通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中斗轉星移、宇宙萬物的宏大描述體現了他廣納四海的廣闊胸襟、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及一統天下的遠大志向。陳子昂雖然承受著“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悲傷孤寂,看似已經涕泗橫流、倍感凄苦,但他其實并未因為沒有知曉自己抱負和情懷的知己而悲觀放棄,仍舊選擇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在詩文的悲愴之中迸發出要有所為的向上正能量。
愛國主義觀念是我國歷史敘事的基石,能夠向學生展示先輩基于社會責任感的民族氣節與反抗壓迫的精神。這一崇高理想在五千余年的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傳承優秀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團結意識和命運共同體意識。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將杜甫在山河破碎、國家存亡危機之際的痛心疾首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為了實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蘊含著崇高人文主義關懷和對普通人深刻關切的理想,寧愿遭受“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苦難。杜甫的詩中蘊含著胸懷天下、悲天憫人的高尚道德情懷,讓人在閱讀時沉浸其中,受到人文與道德的浸潤。“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范仲淹不畏邊關苦寒,誓要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正是對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一以貫之。
理解與感悟這些詩詞中蘊含的愛國之情與報國之心,以及先輩為民族延續、國家統一的犧牲和成就,能夠激發學生為國家進步做貢獻的決心,增強他們對國家興亡的深切責任感。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關懷深深植根于我國儒家哲學思想,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和欣賞生命的內在價值。這種以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為核心的精神培養了學生深刻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欣賞每個人的內在價值、珍重生命中每一種情感,能夠提高學生尊重人與情感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包容的心態,形成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優良人文意識。
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道出了朋友們要分別時的依依不舍、百轉千回的惜別情思,不難看出惺惺相惜的友人即將分別且不知何時才能再見的淡淡愁殤。《十五從軍征》將漢代戰爭不斷背景之下,廣大百姓同時面臨兵役與苛稅壓迫的雙重苦痛訴說得淋漓盡致,詩篇中深厚的情感以及對戰爭導致的災難生活的無情揭批,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人民群眾的關懷與尊重、敬愛身邊親友的同時也記掛天下蒼生的民本思想和人文情懷。
在當今以開放性和多樣性為特征的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依存于信息技術發展的社交媒體平臺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關鍵。這些平臺以其覆蓋面廣、訪問便捷等特點,成為無數思想和觀點的傳播渠道,對中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巨大的影響。
中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通過在課堂教育中融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古詩詞所蘊含的人文理念和哲學思想,對正確引導中學生分清主次,以開放包容但自信、堅定的心態面對這些紛繁思潮和觀點至關重要。將古詩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批判性地分析和有選擇性地吸收數字空間與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多元思想和信息,從而進一步認識到根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詩詞和當代家國情懷、勤勞友愛等民族品質的千年源流,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學生的培養是以“全面發展”為核心,超越了單純的學科知識學習,注重學生智、德、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將古詩詞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及文化修養。
根據前文所述,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有著深刻多樣的主題,情感表達細膩,為了解古代的道德、法律和社會規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習和接觸這些文本,學生可以從古今的變化源流當中感受支撐現代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原則與古代專政社會的區別,促使學生成為負責任的新時代公民。
此外,將古詩詞融入課程教學還能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一方面,富有哲理意味的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詩詞,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復雜問題并拓展思考的層次和邊界;另一方面,不同的古詩詞體現了不同的情感主題和價值理念,學生能夠在不同主題的對比和映照下加深對古詩詞內容和意義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傳達的價值觀念的理解。因此,將古詩詞融入課程教學中,不僅能促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欣賞和保護,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的人。
古詩詞作為文學作品,其藝術性能夠很好地中和道德與法治部分專業話語抽象枯燥的情況,更好地契合中學生的理解情況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憲法》是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堡壘,它不僅僅是一份法律規定文件,更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體現了社會結構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觀。因此,依憲治國是我國國家治理的基本原則,突出了法律和秩序在維護社會穩定和公正方面的首要地位。
此外,憲法還強調了國家安全的總體概念,強調必須保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公民福祉。然而,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學生來說,這些概念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可能會降低學習體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憲法的復雜性和國家安全的宏大主題可能會顯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無關,導致他們缺乏興趣和動力。因此,探究能使這些概念性知識更貼近學生生活、能更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古詩詞能夠成為抽象概念具象化的理想媒介,能通過詩歌的隱喻性語言和令人回味的意象,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領會所學內容。
例如,在講授“依憲治國”概念時,教師可以引用“法者,治之端也”“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詩句,帶領學生探討法律與國家興亡之間的關系,使其更加具體地理解憲法的作用。古詩詞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注入了文化內涵,也讓學生在個人情感層面上與學科內容產生共鳴,從而加深對學科內容的理解和領悟。此外,將詩歌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融合了不同的學科領域,增強了道德與法治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將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學習與文化傳承和文學鑒賞充分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了享受全面教育的體驗,滿足了學生在五育、情感和文化方面的綜合發展。
當代中學生的思維活躍且多樣,充滿好奇心,興趣廣泛。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目標并非僅為了解知識與信息,更要通過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的聯系促進個人成長。將古詩詞融入課堂導入環節是經典的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可以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家的意味”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李世民“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過舊宅二首》)讓學生感受其中的豪邁之情,讓學生理解家庭環境對個人成長的作用;引用納蘭容若的“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長相思·山一程》),讓學生感受風雪交加的塞外與溫和寧靜的故鄉之間的對比,體會為何很多文人墨客在處于懷才不遇或身懷病痛的逆境中時總會第一時間泛起思鄉之情。引入古詩詞的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古代詩歌以其深刻的主題和令人回味的表達方式,為學科探究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詩歌作品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反映了人們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動態的理解以及對和諧社會的憧憬。這些詩歌所傳達的價值觀和原則,如榮譽、誠信、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在今天仍能產生共鳴,為當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基礎。將古詩詞融入課程教學還能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詩詞,設置道德與法治學習反饋練習,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學習方法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樣一來,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扎實掌握,還能加強知識的遷移,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道德與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課程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需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道德與法治中來。”再次凸顯和確認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德育的關鍵陣地作用。道德素養因具有相對抽象性、非恒常穩定性、難以量化評估的特點而容易發生德育“懸浮”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我國五千年來蘊含的家國情懷、人生哲理等豐富文化要素的優秀文藝作品載體而呈現,古詩詞又是其中簡明易懂、情感豐富、德育意蘊深厚的重要部分。將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詩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將相對抽象的“德”具象化為學生具體的情感感受,通過情感沖擊引發價值思考,既能有效解決德育“懸浮”問題,又能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和語文學科知識的跨學科交融,雙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要積極探索將古詩詞融入學科教學的路徑,讓古詩詞在跨學科融合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