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實驗中學 孟姣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育教學理念不斷革新,傳統教學活動中過于重視知識結構的教學策略被打破,教學設計更多地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著眼,對教材進行開發與統整,讓教學活動更具創造性。大單元教學法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前教學活動中的問題,使教學設計既能夠于微觀著眼具體的知識模塊,又能夠從全局的角度出發統整化學概念、觀念、價值,讓化學學習真正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相關聯,幫助學生構建化學知識網絡,也讓化學課堂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基于此,本文圍繞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設計這一主題展開,詳細論述了大單元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應用的意義、具體的應用原則以及實踐路徑,以期讓大單元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發揮作用。
在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而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核心素養等要素關注甚少,導致“應試教育”依然根深蒂固,與當前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學生的綜合能力也難以得到切實提高。在此情況下,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應用顯得格外重要。大單元教學具有整合性的突出特征,能夠將每一個細碎的知識點都納入知識單元,并且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情感態度與核心素養等要素,讓教學活動更具全面性,也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不斷提高教學的系統性與完整性。
崔允漷教授曾說,一個學科的核心素養就如同一座大樓,傳統的教學是按照知識點所展開的,一扇門教一下,一扇窗教一下,水泥教一下,鋼筋教一下……這樣的教學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卻難以與“整棟大樓”建立關聯。單元是一間房子,有門有窗,將門窗、水泥、鋼筋等結構化,就組成了一個單元。在大單元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大單元既可以指單元教材中呈現的既定單元,也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立足于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重組所形成的新單元。總體而言,大單元教學將零碎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幫助學生織成一張脈絡清晰的知識網絡,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單一知識點理解程度與思考深度,還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進行靈活應用,在減負提質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切實性提升。
大單元教學指教育教學者從新教材整合教學的特點出發,結合當前教育教學的因素展開單元整合教學設計。因此,大單元教學法比起傳統的教學模式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降低了學生對重難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難度,同時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突出重點與主要知識點。換言之,大單元教學法符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減輕了學生的課業壓力,符合“雙減”政策要求,推動了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學習效率的雙重提高,是符合新課程理念與教育教學趨勢的教學方法。
當前,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然成為教育教學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在“唯分論”思想的長期影響下,不少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接受學習,“師為主,生為從”的教學模式屢見不鮮,化學知識的理解與學習一味依賴教師精講以及課下題海訓練,與當前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基于此,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應用與實踐應當順應新課標所提到的具體要求,遵循“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在教學設計中遵循以生為主原則。以生為主原則要求教師明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落實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運用任務導學、問題驅動與活動參與等有效方法,讓學生成為化學課堂的主人翁。
在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應用中,教師需要按照大單元的學習目標對本單元的課時教學進行整合和梳理,切勿因為單一的知識難點與重點或某一節的教學目標而安排課時任務。因此,教師需要在大單元教學中遵循整體性原則,對大單元教學進行科學定位,意識到這一教學策略是對教材中已有的自然單元的再充實,解決當前化學教學中過度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忽視其他要素的培養與提高的問題。同時,整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厘清單元脈絡,把握單元的內在邏輯。自然單元中的每一章節、每一個知識要點都不是孤立的,因此教師也不能夠孤立地設計教學活動,應當深入探究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與單元總體目標的關聯之處,統籌全局地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研討、研究學習中實現新發展。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與革新,化學學科的考核重點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考查,因此要想讓學生在選拔性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教師就需要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大單元教學設計需要遵循整合性原則,依照學習任務群的要求提高教材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加大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資源的整合力度,并基于此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依照大單元學習目標對課時的學習任務進行組織與重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推動教學質量與成果的雙重提高,讓大單元教學真正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維度,即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因此,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教師也需要立足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整合能力,立足當前的教學目標,讓大單元教學更加彰顯全面性與整體性,促進化學課堂煥發新光彩。
以魯教版八年級化學教學為例,我們在第三單元學習了《物質構成的奧秘》,在第四單元學習了《我們周圍的空氣》。這兩個單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往往被分為兩部分進行獨立教學,然而這種教學設計缺乏系統性,忽視了這兩個單元的內在聯系,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實性提高。基于此,在大單元教學視域下,教師可以立足于核心素養將這兩單元進行整合,組成一個大單元,并將主題確定為“物質的微觀構成與宏觀辨識”,讓教學活動更具整體性。教師需引導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逐漸理解并掌握物質構成的微粒、物質組成的元素等內容,讓學生通過“測定空氣成分”的學習逐漸探索出“測定某成分含量”的模型,在分析與比較變化的微觀過程中,清楚地感知到物質本質差異。這樣的大單元教學設計體現了由宏觀到微觀的過程,讓學生建立了“宏微結合”的化學觀念。
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并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再度整合,讓教學設計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并非教學內容的簡單堆疊與拼湊,而應當基于大單元主題,在提高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學習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與成果,教師也需要立足于教學內容的特點,深入探究學生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并且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讓知識要點得以高效性、具象化呈現。
為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物質及其變化的基礎知識,教師可以將“身邊的化學物質”作為一級主題,以“我周圍的空氣、水與常見的溶液、金屬與金屬礦物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組成一個教學大單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化學物質的性質、變化與應用確定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在掌握相關基礎知識的同時采用化學實驗與探究學習的方式,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等,從而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建立變化觀、微粒觀以及元素觀念,認識到物質與人類生存之間的密切聯系,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在開展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托于完整、真實且具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深入探索、運用所學知識展開思考,學會運用全面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維思考問題,最終實現創造性解決問題。核心素養的培養陣地是課堂,而課程目標的確立又是圍繞核心素養所展開的,想要運用大單元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成果,教師就需要運用合理路徑進行教學引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實現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思維轉變,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中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成果。
以魯教版初中化學八年級《探秘水世界》教學活動為例,這一單元以學生所熟悉的水為教學載體,通過水的三態變化、人工變化以及通電分解等過程的分析與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微粒的性質。基于此,教師可以用“一杯水”作為線索,聯系學生的實踐經驗與具體生活開展教學活動。首先,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濟南的72名泉,讓學生感受到水的魅力與靈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變小了進入水中,你會看到什么?”這一問題有利于學生感受微粒,走進水的微觀世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兩個相關活動,一是繪制水中的微粒,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探究分析的基礎上繪制物質、微粒與元素三者之間的關系圖。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微粒觀念。再次,在完成這一部分教學后,教師再次拋出問題:“水可以變化嗎?還可以呈現出怎樣的形態?”并且根據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基于水通電生成氫氣與氧氣的反應繪制微觀模擬圖,幫助學生建立變化觀。最后,教師可以讓問題回歸于生活:“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多飲用純凈水,請問我們該如何凈化天然水呢?”并基于這一問題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假設為一名自來水廠的工人,介紹自來水的生產流程。這一教學設計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到水也可以分成純水和含雜質的水,從而建立分類觀。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與社會對全面發展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教育教學也應體現時代的特性,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單元教學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化學知識網絡,讓學生更深刻地把握各知識點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內化于心,能夠在實踐場景中進行靈活應用。然而,大單元教學的開展也對學生化學思維、邏輯思維、分析能力、整合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生多處于系統性學習化學知識的初級階段,因此很容易在大單元教學的學習活動中出現問題,導致班級差距越來越大。優秀的教育不是“優勝劣汰”,而是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取得最大進步。基于此,為促進大單元教學真正在實踐過程中發揮作用,教師需要重視小組合作,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水平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形成同組異構、異組同構的合理設定,從而構建有效的合作學習小組,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僅如此,在小組活動中,教師也要根據大單元的具體學習任務與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分工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大單元教學作為順應當前教學理念的創新性教學策略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學設計的整合性、構建系統性知識網絡,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基于此,作為化學教師,我們需要在教學設計中遵循以生為主原則、整體性原則以及整合性原則,通過立足核心素養確立教學主題、基于大單元主題科學整合教學內容、立足生活實踐創設教學情境以及重視小組合作提高學習效率等手段,讓大單元教學真正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育人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