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胡營幼兒園 劉清池
學前教育時期是幼兒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幼兒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語言教育對幼兒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不僅關系著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還對幼兒的情感發展、能力養成等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所以,幼兒園作為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場所,教師作為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引領者,雙方既要清晰認知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價值,又要遵循新時期“以幼為本”的幼兒教育改革要求,積極探究多樣化的幼兒語言教育策略,旨在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推進“想說”“敢說”“會說”語言教育目標的達成,為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诖耍疚膹慕逃龑嶋H出發,在分析幼兒語言教育重要性、總結幼兒語言教育不足的同時針對具體的語言教育指導策略展開相關論述與探究。
語言作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其最主要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幼兒養成基礎語言能力,輔助幼兒學好基本詞匯、語法和語言表達技巧,使幼兒在具體的學習與生活社交中更為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讓幼兒可以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環境,能夠帶著自信與自尊積極參與幼兒園一切活動,能夠更加自然、順暢地參與集體討論、合作探究,切實推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開展還可以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因為在新時期的幼兒語言教育指導中,教師在常規口頭語言教育的基礎上,還會立足園所教育實際和幼兒的成長需求,為幼兒打造多樣化的語言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化的早期閱讀材料,以及語言學習玩具/教具,既可以讓語言教育活動形式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又可以提升幼兒認知,從而借助更為自然的語言交流、語言互動,切實滿足幼兒的表達欲望、表現欲望,進一步推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較小,自主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以至于其在語言表述、語言交流行為等經常是無秩序的,甚至是無意識的,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什么時候想說就什么時候說。然而,在具體的幼兒教育指導中,教師為了保證活動秩序,常常會限制幼兒自由交流,并且會將其視為“破壞活動秩序”的表現。比如,在中午進餐時間,如果有幼兒隨意講話,教師會馬上停下來整頓紀律,甚至訓斥幼兒。雖然這是維護規則、建立秩序感的途徑,但長此以往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欲望會受到影響,他們可能成為集體活動或者教師面前的“失語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言教育質量。
在新時期幼兒教育環境的引領之下,教師能夠認知語言教育對幼兒身心成長的重要引領價值,但是部分教師習慣于在集體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集中語言教育指導,難以對幼兒語言教育形式進行積極豐富,更多的是要求性指令、書面化詞匯。這對于幼兒來講,不僅學習難度大,學習熱情也容易被消磨。再有部分教師經常會忽視在生活中對幼兒的語言教育,很少有意識地對幼兒的日常語言交流進行引導,也未及時捕捉教育時機鼓勵幼兒參與互動、主動社交,甚至有一些教師在課下不說普通話,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活活動對幼兒語言學習的教育、引領價值,不利于園內良好語言教育環境的建構。
從目前來看,雖然許多幼兒家長從思想上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但是他們在語言教育方面的參與度仍然較低,未清晰認知幼兒語言教育的價值,不了解幼兒園語言教育的計劃與方法,更對幼兒園布置的集體語言教育指導任務配合度不夠。以至于,部分家長難以在家為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與實踐環境,造成幼兒園與家庭的語言教育出現“斷層”,導致幼兒難以將在園學到的語言知識用到家里。這不僅讓幼兒缺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語言的機會,更影響了家園共育的高質量建構,不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
環境是重要的幼兒園教育資源,其被稱為無聲的“教師”。要想做好幼兒語言教育、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為幼兒打造良好的園內語言學習與交流環境,不論是物質環境還是心理教育環境,都要給予幼兒語言學習的極大支持,使其可以放心、大膽地多說、多練,在與環境的自然互動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積累豐富的詞匯,對語言學習保持長久熱情。
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走廊的墻壁上專門開辟出一塊完整區域做“文明禮儀”主題墻,和小朋友一起用從快遞箱子上剪裁下來的牛皮紙板制作可愛的卡通形象,在踐行環保教育理念、實現生活廢舊物品循環利用的同時,以幼兒生活中經常用到、經常聽到的文明禮貌用語——謝謝、請、你好、再見等為切入點,為幼兒設計好看、好玩的文明禮儀主題墻。此舉的目的是通過發揮環境的示范和熏陶感染作用,讓文明禮儀成為幼兒的自覺行為,使其養成“說文明話”的好習慣。與此同時,在開展幼兒語言教育中,教師要善于站在平等的地位與幼兒進行語言交流,除了認真傾聽他們的語言表述內容之外,還要給予幼兒積極回應,不管他們提出多么天馬行空的問題,都要給予鼓勵、都要與之進行互動,做一個不掃興的老師。但對于小朋友不小心或者無意識說出的臟話、不禮貌用語,教師則要及時制止,并引導幼兒明確這些話的意思,使其知道這些話語為什么不文明,從而為幼兒真正打造和諧且美好的語言學習軟環境、硬環境,讓幼兒接受正向教育的引領。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他們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學習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這項知識的學習興趣。《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所以,在新時期的幼兒語言教育改革中,教師既要關注語言教育的價值,又要善于采用幼兒喜歡的游戲形式豐富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活動,讓小朋友在被游戲吸引的同時可以積極參與到語言學習中,真正踐行寓教于樂的幼兒教育理念。
對于剛走進幼兒園小班的孩子來講,他們的語言能力發育不夠完善,對班級環境的熟悉度也不夠。所以,在語言游戲的設計與引入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玩“猜猜他是誰”的游戲。先請兩名幼兒上臺,在完成自我介紹之后請臺下的幼兒閉上眼睛,然后隨機讓臺上一名幼兒藏起來,再讓大家睜開眼睛,請他們說出臺上的變化,說出藏起來的小朋友的名字,以促成幼兒的自然表達,輔助幼兒認識班級小伙伴。對于升入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來講,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教師可以帶他們玩“擲骰子講故事”的游戲。教師用硬卡紙給小朋友做一個大骰子,在骰子的6 個面上貼上不同的圖畫內容(太陽、花朵、小魚、下雪的冬天、城堡等),鼓勵幼兒在完成骰子投擲之后,根據正面圖案內容進行自由故事創編,讓幼兒可以在游戲活動的刺激下積極參與到語言學習和語言交流中,使其所收獲的不只是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更是語言思維、邏輯能力的發展。
繪本被稱為是幼兒的成長“第一書”,其不僅符合幼兒的認知、貼合幼兒的生活,還有色彩鮮艷的畫面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是新時期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精心篩選適合幼兒年齡與興趣的繪本內容,引導幼兒在觀察繪本圖畫內容的基礎上理解繪本故事的情節與人物形象,并通過提問、討論或者情景表演等方式引導幼兒深入思考、理解繪本,使其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運用語言,還能從不同的人物性格與情感中豐富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能夠用更為精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認知。
例如,在大班語言教育活動《天生一對》繪本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活動導入階段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投屏繪本封面,帶領幼兒仔細觀察繪本封面,并說出封面上有哪些動物。在引出繪本名字的同時引導幼兒思考什么是“一對”,在引發幼兒自然思考與自主回答的同時引出主題,讓幼兒明白無論是相同的東西還是不同的東西,只要有恰當的理由就可以組成一對。對于繪本的重點故事情節,除了提問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情景再現——請兩組小朋友拋硬幣,一組的幼兒A 站在椅子上高高地扔硬幣,幼兒B 蹲下用小籃子接住掉下來的硬幣。另一組的幼兒C 站在椅子上用籃子接硬幣,幼兒D 則蹲在地上扔硬幣。其余的幼兒和老師一起喊指令“高高地拋硬幣,低低地接住”,讓幼兒在硬幣落地之前猜測哪一組配合得會更好?教師也可以在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下,將繪本后面著火的情節變成動畫,加深幼兒對其中緊急情況的感知,使其可以用更為準確的情緒說出“怎么辦呢?”“跳啊”等詞語,切實被長頸鹿和鱷魚在不同場景所經歷的事情所感動,也自然獲得了語言能力的發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為新時期幼兒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導。教師需要發現生活與語言之間的聯系,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尋找語言教育契機,并正視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具體需求,積極為幼兒打造生活化的語言交流場景,引導幼兒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更加大膽、自信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使其能夠在具體的傾聽與表達中獲得事半功倍的語言學習效果。
從實際的幼兒教育指導中不難發現,很多幼兒喜歡在用餐前聞著餐點的味道“猜菜名”,也特別喜歡對飯菜口味、花樣等進行討論。對此,教師可以緊抓教育時機,在語言教育中為幼兒設計以“小小美食評論員”為主題的生活化語言教育活動,也就是以本土美食為主題為幼兒制作美食展板,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等說出相應的食物名稱、食物味道,說一說自己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品嘗過這種食物……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喜好和隨著年齡變化而改變的語言學習需求,為其打造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語言學習場景。比如,在表演區,為幼兒搭建舞臺、準備話筒;在“娃娃家”為幼兒“安裝電話”,準備手機、點讀筆道具;在角色扮演一條街,為幼兒搭建餐廳、理發店、超市、甜品屋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內容,讓幼兒在具體的活動參與中積累的不只是生活經驗,更是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協同發展。
家庭是重要的幼兒教育資源,家長更是重要的幼兒教育合作伙伴,幼兒語言教育離不開幼兒教師的科學引導,更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需要家園雙方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真正推進幼兒語言水平與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做好園內語言教育指導的同時要主動聯系幼兒家長,積極打造良性的家園互動關系,引導家長科學認知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價值,并在及時溝通與反饋的基礎上取得家長對語言教育的支持,以更好地落實幼兒語言教育計劃,攜手推進幼兒語言教育目標的實現。
例如,在家庭語言教育指導中,教師可以建議家長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家庭語言學習環境,先從家長的語言表達習慣入手,使其在孩子面前盡量減少不文明用語、方言表達。同時,將幼兒園每日的語言教育內容(兒歌、繪本等)及時分享給家長,鼓勵他們在了解園內教育內容的基礎上為幼兒重復播放,再次加深幼兒的語言學習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語言教育除了家長從思想上關注幼兒語言成長之外,還需要家長明白給幼兒最大的語言教育支持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應每天抽出20 分鐘左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一是可以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培養早期閱讀習慣,二是可以給予幼兒科學的語言教育引導。家長可以在節假日休息的時候,多帶孩子外出走一走、轉一轉,在放松心情的同時加強親子之間的自然語言交流;外出購物、就餐的時候,鼓勵孩子社交……家長當好孩子的后盾,共同推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持續性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人類學習知識、參與社會生活的必備技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全面素質教育改革引領下的幼兒教育必須抓住幼兒期這一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創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做好科學、有針對性的幼兒語言教育模式調整,并積極發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語言教育資源,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多聽、多說、多思考,使其在積累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的過程中所收獲的不只是語言方面的健康發展,更收獲認知、情感、社交、行為等多方面的綜合成長,收獲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