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小凡
東京周期世界頂尖吊環選手成套動作編排的研究
閆小凡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030006。
通過對東京周期第47、48、49屆三屆體操世界錦標賽吊環決賽前8名運動員的成套動作進行研究并結合本周期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分析世界頂尖吊環選手動作的編排特征。結果表明:(1)第1組別動作中后擺上成手倒立和懸垂后擺屈體前空翻兩周成懸垂,使用率都是百分之百;力量動作和靜止動作以及擺動至力量靜止動作使用難度主要集中在D、E、F中難度中,后擺上成靜止類動作是本周期的主流動作;直體后空翻360°旋下使用人數最多,在規則的導向作用下東京周期下法種類有所增加。(2)動作類型分布更加均衡,規則規定動作組別第2、3組的動作不能連續使用超過3個,使得吊環的動作編排更加的豐富,選擇更加多樣化。(3)D組難度使用數量最多,動作難度編排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規律。(4)除下法動作外,3個組別的動作相對平均分布,成套編排中3:3:3模式數量最多,是本周期的主流編排模式。(5)優秀選手難度分差距不大,完成分的高低是奪金的關鍵所在,優美的動作質量和新穎的動作連接編排是獲勝的重要因素。
吊環;體操世錦賽;成套動作;編排特征
競技體操屬于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目,“美、力、難、新、穩”是體操項目的本質特征,其中吊環是男子體操6個項目中對力量要求最高的一個項目,“力”是吊環項目最本質的特征,運動員通過靜止力量動作和擺動至力量靜止動作完美的詮釋出了體操力量之美。吊環曾是男子體操項目中的優勢項目,曾涌現出陳一冰、嚴明勇、董震等世界吊環名將,而里約奧運會及新周期以來的幾次世界大賽,我國運動員競技水平表現不佳,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第47、48、49屆體操世界錦標賽吊環決賽前8名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對世界頂尖選手成套的編排特點、技術風格進行研究分析,從而把握世界頂尖選手的成套動作編排規律,總結優秀先進的經驗,為我國男子體操隊在吊環動作編排的優化上提供參考。
以參加第47、48、49屆體操世錦賽吊環決賽前8名選手的成套動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4套動作)。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2013年、2017年、2022年男子競技體操競賽規則,以及檢索近5年吊環項目成套動作編排和發展趨勢等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最受歡迎的成套編排和競技實力格局,并搜集中國體操網、國際體操網、優酷、搜狗等網站的各種賽事信息和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2.2 視頻觀察法 通過反復觀看第47、48、49屆三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吊環項目決賽的前8名運動員的24套成套動作,準確詳細的觀察成套動作,以確保研究過程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電話,面談等方式咨詢6位體操專家,了解吊環項目最流行的動作編排與發展趨勢,更加深入了解東京周期男子競技體操規則。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等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第47、48、49屆體操世錦賽吊環決賽的24套成套動作進行統計分析。
東京周期吊環成套動作由4個組別構成,分別是第一組別:屈伸上和擺動動作及擺動經倒立或成倒立(2秒)該組動作共計33個,其中A組動作最多共12個,其次是B組動作10個,C組7個,D組3個,E組只有1個。第二組別:力量動作和靜止動作(2秒)該類動作擁有的數量最多共計64個,占總數的41.6%且主要集中在D、E兩組難度中,并且擁有F組難度最多。第三組別:擺動至力量靜止動作(2秒)該組動作D組難度數量在本組中數量最多達到12個。第四組別:下法,共計25個,D組及以上的動作11個,規則規定下法必須大于等于D組才能滿足0.5分的組別分。一套吊環的成套動作由最難的9個動作和下法組成,并且最難的9個動作需符合對應組別的要求,新規則強調成套中除下法外,動作類型分布要均衡,動作組別2、3組的動作不能連續使用超過3個,這一規定使的吊環的動作編排更加的豐富,選擇更加多樣化[1]。優秀選手的成套編排只有遵循規則變化的方向發展,才能與時俱進,在激烈的比賽中脫穎而出。

表2 三屆大賽成套動作難度結構組成一覽表
由表可知,3次世錦賽使用難度包括B、C、D、E、F、G組難度動作,難度數量主要集中在C、D、E組其中D組難度動作使用數量最多,編排主要集中在D組難度,使用99個占41.3%,其次是C組和E組,而B組和G組只有1人使用。動作編排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規律,既簡單的動作和超高難度動作使用較少,中高難度動作使用較多[2]。E、F組高難度動作是高手之間的競技實力的體現,而B、C組動作往往是用于動作之間過渡銜接,難度相對較低完成質量上很難分出高低,因此高難度動作質量的完成好壞是決勝的關鍵因素。由于東京周期限制了第2、3組別的動作數量以及必須增加倒立動作,吊環成套的D分東京周期呈下降趨勢,保難度爭質量是本周期的焦點內容。
新規則將屈伸上和擺動動作及擺動經或至手倒立動作合并到一組,是導致該類動作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世界優秀選手編排時主要選取C組和D組難度的動作,其中最受歡迎的C組動作是后擺上或向前大回環成手倒立,3次大賽所有運動員均使用,使用率百分之百,擺動動作最受青睞的是懸垂后擺屈體前空翻兩周成懸垂,使用率也是百分之百,山脅也比較受歡迎,由于喬納森的難度要比山脅高,所以高水平的運動員更加傾向于使用高一級難度的動作,從而提高奪金幾率。而懸垂前擺后空翻類的動作本周期則無人使用,由于山脅和喬納森連接擺動成力量靜止動作類型的動作連貫,經濟實效性,是編排的主流模式,常見的流行的編排有(山脅)+喬納森+本間十字,山脅+喬納森+后擺上成水平十字支撐,(山脅)+喬納森+后擺成手倒立。從動作編排的經濟性和觀賞性此類動作銜接后擺類動作發力方向一致,可以節省運動員的體力,動作的連接更加具有美感,更有利于運動員高規格的完成。

表3 三屆大賽第I類組別動作使用類型數量統計表
擺動成手倒立(2S)必須在被認可的最好的10個動作中,后擺成手倒立是本周期的必備動作相對于前擺直臂向后翻上成手倒立使用人次更多,而經倒立的動作由于難度為B組所以使用者非常少,前擺直臂向后翻上經手倒立僅有一人使用。后擺上成倒立多是由山脅、喬納森等動作來連接,發力方向一致更加節省體力,更有利于動作質量的高水平完成,因此使用次數最多[3]。
力量動作和靜止動作是吊環項目里最具代表性的動作,充分彰顯運動員的絕對力量,該類別動作數量最多共計64個,占比41.6%,因此該類動作選擇數量相對比較多,三次大賽供使用71次,難度構成是25D20E26F,均為高難度的動作,使用種類也多是4個組別中使用種類最多的一個組別,3屆大賽共使用過9種不同動作。使用難度最低為D組難度,最高為F組難度,主要集中在D、E、F組難度中。F組動作慢翻上成水平十字支撐使用率最高,3屆大賽使用22次,出場率高達91.7%,E組動作慢翻上成水平支撐使用率最高,兩個動作常常出現在成套的第一第二個動作,由于運動員成套動作起始階段力量相對充足,并且以高難度的動作開頭也會使裁判眼前一亮[4]。當下力量動作類的熱點動作還有D組難度的納卡雅馬:經懸垂后水平直臂壓上成十字支撐,巴蘭丁2:懸垂直臂拉上成水平支撐以及阿扎良,E、F組高難動作是競技實力的象征,需要運動員完美的控制身體肌肉的發力,需要強大的神經肌肉控制力。

表4 三屆大賽第II類組別動作使用類型數量統計表
擺動至力量靜止動作是動靜結合的類型動作,也是吊環項目亮點動作之一,充分體現運動員對身體肌肉力量的精美控制。擺動至力量靜止動作又包括后擺類,前擺類,后上類,屈伸上類,支撐擺動類等[5],東京周期以來的3次世錦賽基本上全是后擺上至力量靜止動作,前擺至靜止類的動作本周期3次大賽均未出現,后上成水平十字使用3次,后擺上至力量靜止動作是東京周期的潮流動作,受到運動員的高度喜愛,由于新規則強調該類動作最多允許使用3個,因此此類動作出現數量略有下降趨勢,分析數據可得東京周期高水平選手該類難度集中分布在D組和E組難度之間,最受青睞的動作是后擺上成水平支撐和后擺上成水平十字支撐,使用人次達到22人和21人,其次是本間十字。使用后擺上成十字和分腿水平支撐的人數較少,由于難度較低,較少選手使用。后擺上成倒十字出現2次,均是烏克蘭選手拉迪維洛夫使用,由于該動作較容易扣分倒十字時肩高于環的高度,極少數運動員采用此類編排。

表5 三屆大賽第III類組別動作使用類型數量統計表
新規則規定:下法難度必須不低于D組難度才能得到下法組別的0.5分加分,因此規則鼓勵運動員不斷的提高下法的難度,從而提高比賽的觀賞性,里約周期下法類型只有三種,團身后空翻720°旋下,直體后空翻360°旋下,直體后空翻720°旋下。東京周期以來的3次世錦賽在下法的動作類型較上一個周期明顯豐富,出現了屈體前空翻兩周下,以及團身后空翻3周下的動作,提高了比賽的觀賞性。下法難度有所提升,是適應規則的表現,總體來看,直體后空翻360°旋下使用人數最多,達到11次占45.8%,其次是團身后空翻720旋下,使用次數8次占比33.3%,屈體前空翻兩周下和直體后空翻720°旋下各使用2次均占8.3%,團身后空翻3周下使用1次。運動員在選擇下法編排時相對比較保守,為了能夠落地穩穩地站住,采用的難度相對較低,從東京周期的下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下法的難度的提高以及種類的多樣性,新穎性是新的發展趨勢,能夠使成套編排更具新穎性和競爭性,在比賽中脫穎而出與眾不同。備戰東京奧運會要提高下法動作的難度儲備,更要提高落地的穩定性,這是東京周期的熱點訓練內容。

表6 三屆大賽下法動作使用類型數量統計表
由表可以清晰的看出,3次大賽中第一組別使用的動作數量不斷增加,由2017年的26個增加到2019年的29個,而力量動作和靜止動作及擺動至力量的動作數量略有下降的趨勢,除下法動作外,3個組別的動作相對比較平均分布,從數據上分析24套成套編排中,3:3:3模式的編排數量最多(既第1組別動作使用數量:第2組別動作使用數量:第3組別動作使用數量),有13人使用該模式編排,占總數的54.2%,是本周期的主流編排模式,數據顯示3屆大賽的冠軍選手47、48屆冠軍佩特羅尼亞斯和49屆冠軍庫拉克模式均為3:3:3,該模式充分的體現了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作編排流暢一氣呵成,并且最大化的節省體力,使競技狀態完美的表現出來,也該模式將是東京奧運會主流的編排模式。

表7 三屆大賽各組別動作使用情況一覽表
由表可知,第47屆世錦賽最高D分6.4,最低D分6.2極差0.2,最高完成分9.133,最低完成分8.133極差1.0。第48屆體操世錦賽最高D分6.3,最低D分6.0極差0.3,最高完成分9.066,最低完成分7.833極差1.233。第49屆體操世錦賽最高D分6.3,最低D分6.1極差0.2,最高完成分8.733,最低完成分8.066極差0.667。三屆體操世錦賽的難度分呈下降趨勢,在成套難度分上優秀選手之間的差值相對較低,沒有明顯的差距,而成套動作完成分的極差相對較大,因此吊環項目獎牌的爭奪最主要是在比拼動作質量的完成分。第47屆和48屆世錦賽前三名選手的難度分都不是最高,但E分相對比其他選手高出很多,說明新周期運動員最終的成績排名主要靠的是完成分,優秀吊環選手之間難度分很難拉開較大比分的差距,取勝的關鍵在于質量的完成情況,因此在訓練中不能一味的追求難度而忽視完成質量[6]。例如49屆體操世錦賽冠軍庫拉克的成套D分是6.2,憑靠完美的完成情況奪得冠軍寶座,托爾切的難度分最高達到6.4但是完成分卻是最低,E分的重要性愈加明顯。再如2020年全國錦標賽劉洋和尤浩D分均是6.5分,但是E分差距懸殊,最終遺憾摘銅。高難度的成套動作伴隨著高風險,東京周期在難度選擇上普遍選用中高等的難度動作以便高質量的完成,動作質量規格是制勝的關鍵因素[7]。

表8 三屆大賽前8名選手得分情況一覽表
(1)第一組別動作中后擺上成手倒立和懸垂后擺屈體前空翻兩周成懸垂,使用率都是百分之百,而懸垂前擺后空翻類的動作本周期則無人使用;力量動作和靜止動作以及擺動至力量靜止動作使用難度主要集中在D、E、F中難度中,慢翻上成水平十字支撐使用率最高,后擺上成力量靜止類動作是本周期的主流動作,最受青睞的動作是后擺上成水平支撐或水平十字支撐;直體后空翻360°旋下使用人數最多,其次是團身后空翻720°旋下,在規則的導向作用下,東京周期下法種類有所增加,下法的新穎性和穩定性是東京奧運重點內容之一。
(2)東京周期動作類型分布更加均衡,動作組別第2、3組的動作不能連續使用超過3個,使得吊環的動作編排更加的豐富,選擇更加多樣化。
(3)難度數量主要集中在C、D、E組其中D組難度使用數量最多,編排主要集中在D組難度,動作難度編排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規律。
(4)除下法動作外,3個組別的動作數量相對平均分布,成套編排中3:3:3模式數量最多,是本周期的主流編排模式,該模式充分的體現了動靜結合,最大化的節省體力,是東京奧運會主流的編排模式。
(5)優秀選手難度分差距不大,完成分的高低是奪金的關鍵所在,優美的動作質量和新穎的動作連接編排是獲勝的重要因素,保難度爭質量以及動作編排的新穎性藝術性是本周期的主要任務。
[1]國際體操聯合會.2017年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S].2017.
[2]李思民,于 濤.第3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男子吊環成套動作編排特點與趨勢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04):299~302.
[3]馮德森,余文祿,趙元吉.世界優秀吊環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特征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01):42~47.
[4]韓 華.世界男子吊環成套動作編排特征與發展趨向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02):24~26.
[5]卓小杰.男子體操吊環成套動作編排的研究[J].體育大視野,2017,7(36):251~252.
[6]閆小凡,吳昀潞,張佳佳,等. 東京奧運會男子體操競技實力分析及備戰巴黎奧運會周期中國體操發展策略[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21,55(11):92~100.
[7]姜 斌,呂世寧,韓 華.從第30屆奧運會看世界吊環技術發展的新趨勢[J].濟寧學院學報,2013,34(03):86~89.
Research on the Complete Set of Movements of the World's Top Rings Players in Tokyo Olympic Cycle
YAN Xiaof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complete sets of movements of the top 8 athletes in the rings final of the 47th, 48th and 49th Tokyo cycle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combined with the scoring rules of men's Competitive Gymnastics in this cyc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ran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vements of the world's top rings play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first group, the use rates of handstand with back swing and forward somersault with back swing and forward somersault with back swing and forward somersault are 100%; the use difficulties of strength action, static action and swing to strength static action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D, Eand F, and the static action with back swing is the mainstream action in this cycle; the use rate of 360 ° supination with straight back somersault is the highe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ules, the types of Tokyo periodic law have increased. (2) The distribution of action types is more balanced, and the rules stipulate that the action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of action groups cannot be used more than three times continuously, which makes the action arrangement of rings more abundant and the choice more diversified. (3) In group D, the number of difficulty is the most, and the arrangement of movement difficulty shows the rule of “small at both ends, big in the middle”. (4) In addition to the dismount movement, the movements of the three groups are relatively 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3:3:3 pattern is the most popular pattern in this cycle. (5)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difficulty score of the excellent players. The key to win the gold medal is the level of the completion score. The beautiful movement quality and the novel movement connection arrangement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win.
Rings;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Complete set of movements; Arrangement features
1007―6891(2023)06―0077―04
10.13932/j.cnki.sctykx.2023.06.17
2020-12-21
2023-01-16
G83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