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涵,李筍南
國際視閾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熱點及趨勢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視化計量分析
劉禹涵,李筍南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以CNKI和WOS作為研究文獻的數據平臺,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工具,對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領域文獻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進行計量挖掘。結果表明:(1)從國內外發文量的時序演變情況來看,該領域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1993—2003年起步階段,2004—2013年快速增長階段,2014年至今穩定發展階段);(2)空間分布特征方面,我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領域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湖北等地區;(3)就核心作者而言,目前國內形成了以孫曉東、王健、尹志華等為代表的學者群,國外以Kathleen M. Armour、Phillip Ward、Takahiro Sato等為主的核心學者群;(4)重點比較職前教育、入職教育以及職后教育三個層次以及五個維度,對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進行總結。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CiteSpace;知識圖譜;熱點前沿;體育教師專業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報告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學校體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教育事業發展有著獨特的價值和作用,在大力發展學校體育、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已然成為時代賦予體育教師的使命與責任,其發展的程度與水平直接影響著學校體育發展的力度與效度[1]。因此,建設一支專業化的體育教師隊伍,對于教師、學生乃至整個國家體育事業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根據相關文獻發現,目前文獻的主題和內容多集中在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困境、對策、路徑開發等方面的研究,但目前還很少有學者基于 CiteSpace計量軟件對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進行深入分析。為了解國際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前沿,更好地促進我國體育教師教育者的影響力和輻射力[2],本文運用CiteSpace 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工具,以1993—2022 年Web of Science和CNKI作為研究文獻的數據平臺,系統梳理了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相關文獻,深入探析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時序演變、空間分布特征以及核心作者等。對該領域的熱點議題、理論演進、實踐前沿動態等進行文獻計量可視化圖譜分析,為我國體育教師高質量發展研究帶來重要的參考與借鑒。
運用CiteSpace. V.6.1.R2(64-bit)軟件,以CNKI和WOS數據庫為檢索源,對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進行研究前沿和趨勢的文獻計量挖掘,分析該領域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包括發文量的時序演化與空間分布特征、核心作者等,以及重點比較職前教育、入職教育以及職后教育三個層次,對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進行總結。
國外研究文獻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為數據研究平臺,檢索時間為2022年11月3日,考慮到數據庫每天都會更新,所有檢索都在同一天內完成。WOS檢索式為:TS=(“Profession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OR T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AND DOCUMENT TYPES:(Article),時間跨度為1993—2022年,剔除重復后得到1031篇文獻。
國內研究文獻以中國知網期刊文獻為數據源,通過主題檢索“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體育教師專業化”和“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文獻來源為“學術期刊”(檢索日期:2022年11月3日)。從最早研究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文獻開始統計,該領域文獻最早發表于1997年。因此,樣本數據的時間跨度為1997—2022年,檢索到相關文獻總計752篇,通過人工剔除無作者、期刊目錄、期刊文摘等文獻,最終有效文獻750篇,構成該研究數據分析的基礎數據庫。
為了從整體上把握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文獻數量及時序變化規律,本文對國內750篇和國外1031篇相關文獻進行時序數量對比(見圖1)。發文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發展熱度,可直觀衡量該領域受關注的程度和動態發展趨勢。

圖1 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發文量時序演變
從整體上看,國內外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起點比較接近,2003年以前該領域研究較少,發表數量幾乎呈現停滯狀態(見圖1)。2003年以后國內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文獻總發表數量呈現逐年快速遞增趨勢,國外則呈現緩慢增長態勢。自2014年開始,國內研究文獻在這一時期呈波浪式緩慢下降,且研究熱點分散,缺乏延展性;相比之下國外研究在這一時期文獻數量呈爆發式增長趨勢,2021年研究文獻達最高峰156篇。
從時序上看,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相關文獻發表數量均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初步探索階段(1993—2003年)、中期:研究深化階段(2004—2013年)、后期:穩定發展階段(2014年至今)。2003年是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重要結點,自2003年以后,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文獻迅速增長,國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持續穩定發展;但2014年后國內對該領域的研究稍有回落,從文獻總量來看,該領域國外文獻數量在這一時期遠超過國內文獻研究數量。
由各個地區文獻發布數量密度可看出,國內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主要匯集于上海、北京、湖北等地區(見圖2)。其中,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為全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文獻數量占比最大的機構,占全國的6%;其次是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我國高產機構主要為師范院校和綜合類高校,其中發文量前四的機構均為師范類院校(見圖3)。說明師范類院校對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關注度較高,這些機構具有較強的學術團隊和學術實力,是該領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并做出較大貢獻。在高產機構方面,國外體育教師研究高產機構均為綜合性高校,其中美國高校發文量超過全世界總發文量的25%,成為國外體育教師研究的中堅力量(見圖4)。因此,近年來美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在我國該領域發展的相關研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無論國內外體育專業院校和研究機構,有關體育教師研究的學術影響力仍然有待提升。

圖2 中文文獻發表數量前20所署名研究機構統計圖

圖3 中文文獻發表研究機構分布區域圖譜

圖4 國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機構分布
2.3.1 國內核心作者分析 國內各學者大多處于分散、獨立的研究狀態,僅較少作者之間有連線,結點呈散點分布(見圖5)。其中,孫曉東(9篇)、王?。?篇)、尹志華(6篇)發文數量最多(見表2)。表1整理了中文文獻共被引排名前5位作者在CNKI上發表的關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主題相關論文的主要觀點(共被引次數越高表示該作者影響力越大)[3]。足見,該領域高被引文獻主要對體育教師發展理念、現狀、方式和內涵等方面進行研究,其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方式轉變是3篇文獻中均提及的。反映出國內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中,教師教學環境、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角色、學生學習的方式和需求等轉變[4]成為當前研究關注的焦點。

表1 CNKI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主題高被引文獻作者及主要觀點

圖5 中文文獻作者合作知識圖譜

表2 國內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發文量前十的作者分布
2.3.2 國外核心作者分析 國外各研究學者之間呈簇狀加散點狀分布,表明國外學者在國際領域合作密切,但也有部分學者為獨立研究狀態(見圖6)。1993—2022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國外作者合作網絡中,學者們通過合作學習逐漸形成以Kathleen M. Armour、Phillip Ward、Takahiro Sato、Ann MacPhail為主的核心作者群。這些學者在該領域發表的文獻最多、影響力最大,也是最早并持續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們,為該領域奠定了發展基礎。
Armour Kathleen在研究中報告了一項創新性國家專業發展計劃的評估結果,總結了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設計和實施帶來的廣泛影響[10];CPD(持續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已被人們廣泛認同,但關于“有效的”CPD仍存在一些問題,研究中重新審視這些問題,揭示了教師作為學習者的矛盾立場;考慮到當代體育教育的本質和教師學習需求,認為需要不同的PE-CPD(體育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模式來反映當代實踐的動態本質;研究同時提出了“教育即成長”的經典理念,為PE-CPD的設計、實施和評估提供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11],切實推動了國際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實踐開展和制度支撐。Phillip Ward認為教師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參與到CPD中,教師與同事合作比獨立發展的研究效果會更好;協作具有許多優點,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但它應該是持續的、經常的和有重點的[12]。Takahiro Sato在研究中探討日本人口稀少的鄉村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經驗并提供未來發展方向,為教師在獨特的教學情境下提供有效借鑒;在人口稀少的農村學校環境中,教授體育課程存在獨特的挑戰,建立合作型專業共同體是促進教師在這種環境中自主學習的關鍵,而自主學習是成人教育學理論的前提[13]。Alves、Margarida和MacPhail Ann等從教師專業認同者和研究者視角,深入了解教師專業認同者在建構教師專業認同時所面臨的情感困境,并探討體育教師在正式入職期間所經歷的情緒變化,如何有助于教師專業身份的構建[14]。以上學術群在近20年中學術產出豐富,研究發表情況均較為活躍。

圖6 英文文獻作者合作知識圖譜

表3 國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發文量前十的作者分布
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和差異。其共性體現在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目前普遍關注的重點,該結果表明體育學科和體育教師社會地位的逐步提升。對熱點研究主題進行綜合分析,重點比較職前教育、入職教育以及職后教育三個層次,以培養目標、培養體制、課程設置、資格認證和資格標準作為比較維度,對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進行總結(見表4)。
(1)職前教育。至今美國已經建立起較為系統的體育教師教育科學體系,使體育教師不斷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國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非常重視體育教師的培養質量,教師職前培養目標強調多向性和發散性、培養體制具有開放性和非定向性、課程設置注重公共基礎課程和基本理論課程、且具有完善的資格認證方案等特點。當前我國體育教師的職前教育缺乏針對性,大部分新教師對體育課堂的實際情況的認識還不夠清晰,教育模式相對單一,重視專業理論培訓而忽視了教師教育。體育教師職前教育是培養優秀教師的基本要求,應加強教學理念與新型的體育教學方法引進體育教學實踐中,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有利于體育教師的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
(2)入職教育。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理念有待完善,缺乏對體育教師入職資格標準的構建,使體育教師教育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國外研究發現,教師入職資格標準的實施在規范新手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美國體育教師入職資格標準是眾多國家之中構建較為完善的,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和超前性[15]。我國體育教師入職資格標準的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應不斷學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政府、教育部、學校和各培訓機構應充分認識到對新入職教師進行教育專業化培訓的重要作用,構建起符合實際的教育專業化培訓模式以及完善我國體育教師入職資格標準體系。讓教師充分了解教學要求、掌握教學技能、提升自身素質,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這一體系的構建順應了國際體育教師教育改革與時代發展,也是深化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的關鍵之一。
(3)在職教育。上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建立了完整的教師在職進修體系,英美兩國的教師在職培訓起步較早,已初具規模;美國權威機構在專業知識理論、技能實踐、體育教師專業水平等方面制定教師標準和認證制度,這些體系已成為世界各國衡量體育教學專業化程度的參考模式和重要依據。國外體育教師專業認證標準的建立使我國專家學者意識到該制度對體育教師全面發展的重要性[16]。但相比之下,我國政府和學校也建立了培訓制度體系,但培養目標相對泛化[17]。一些研究表明:教師教學目標和真實教學過程之間存在不適應性,體育教師教育一體化嚴重脫軌。因此,培訓的方式應實現個性化課程設置,職后教育大多表現為教師進修、專題講座、各種學術科研活動等,培訓的形式也應考慮到體育教師的實際教學情況,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綜上所述,教師質量與教育質量息息相關,但我國教師教育現狀卻不盡人意,本應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及“在職教育”卻成了教師知識最不重要的發展途徑。未來我國應強化教師專業化領域跨學科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統合、課程開發與實踐的契合、課程參與主體間的整合等,注重教師職前、職中和在職培養,加強教師職業認同,提高自身專業化發展。體育教師應結合自身特點,加強自我反思能力,克服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脫節的弊端,提高專業化水平,注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對問題和現象的揭示、機理分析等。

表4 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熱點比較
以CNKI和WOS數據庫為檢索源,借助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軟件,對1993—2022年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及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包括發文量的時序演化和空間分布特征、核心作者等方法分析該領域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趨勢,通過對比國內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得出以下結論:
(1)從時序演化特征看,整體上國內外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起點比較接近,2003年以前該領域研究較少,因此發表數量幾乎呈現停滯狀態;2003年以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文獻總發表數量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自2014年開始,國內研究文獻在這一時期呈緩慢下降趨勢,這說明國內體育教師研究都已逐步趨于成熟,成為一個穩定的研究領域,發文量的絕對值較高,因而存在發文量回落現象,相比之下國外研究在這一時期文獻數量呈爆發式增長趨勢,2021年研究文獻達最高峰156篇。
(2)就空間分布特征而言,國內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湖北等地區;其中,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是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研究機構;我國高產機構主要為師范院校和綜合類高校,其中發文量前四的機構均為師范類院校。國外體育教師研究高產機構均為綜合性高校,其中美國高校發文量超過總發文量25%,為國外體育教師研究的主要力量。
(3)就核心作者而言,國內各研究學者之間呈散點分布,僅較少作者之間有連線,國內學者之間的研究則大多處于分散、獨立的研究狀態,其中,孫曉東、王健、尹志華發文數量最多。國外各研究學者大部分之間呈簇狀加散點狀分布,表明國外學者在各國家區域之間的研究合作密切,但也有部分學者為獨立研究狀態;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逐漸形成以Kathleen M. Armour、Phillip Ward、Takahiro Sato、Ann MacPhail為主的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核心學者群。國內外關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的高產學者較為集中,這些學者大部分為高校教師,且具有較高職稱和穩定的研究方向及領域。
目前教師專業發展是學界與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該意見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強調未來教師基本素養和教師教育的發展方向,對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進行了系統部署,在這一背景下,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此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校體育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的目標;同期《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提出了新要求,而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成為了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2021年7月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目前中小學學生負擔較重,需要從根本上查找負擔源頭、減輕學生的智育負擔,體育教師是實現學校體育發展的第一責任人“雙減”政策讓學校體育課程的地位得以提高。此后,國家的相關文件里也多次提到關注教師工作和教育質量問題,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體育教師專業化的重視,體育教師社會地位得到一定提升。
從當前研究來看,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力量獨立零散,缺乏互動交流,各研究機構之間呈“少量集中、大體分散”的狀態,作者數量、發文數量及合作關系并不密切,缺乏互動交流。建議在今后研究中,協同政府、機構和學校加強跨學科、跨區域、跨領域的合作,促進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該領域研究的深化和發展。打造成熟的高質量研究團隊,是推動研究創新和發展、形成良好學術氛圍、提高研究水平的有力保證。1997—2022年,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都實現了質的飛躍。體育教師的師資培養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從職前的專業教育、職初的崗位培訓、入職的資格認證再到職后的繼續教育,不僅要關注體育教師外在行為,而且需要關注到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心理特征。同時,體育教師應以精心規劃和深思熟慮的方式概念化和實施教師的專業學習,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理解教師教育的本質,并通過反思回應學院內教學的要求和期望。
[1]于素梅,王曉燕. 新時代體育教師一體化發展的內涵與路徑[J]. 體育學研究,2021,35(06):12~17.
[2]張 波. 國際體育教師教育者研究及啟示[J]. 體育科學,2021,41(11):61~68.
[3]鐘繼敏,韓昊英. 基于CiteSpace軟件計量分析的國內外未來社區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22,29(08):109~117+37.
[4]周 凰,古雅輝,劉 昕. “互聯網+教育”進程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8,37(06):125~131.
[5]季 瀏,馬德浩. 新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J]. 體育科學,2019,39(03):3~12.
[6]汪曉贊,季 瀏,金 燕. 我國新一輪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現狀調查[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06):62~67+92.
[7]王守恒.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0):1393~1394+1405.
[8]吳雪萍,金昌龍,周李莉. 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化內涵探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03):72-75+80.
[9]尹志華,汪曉贊,季瀏. 論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轉變[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5):95~101.
[10]Armour K M, Makopoulou K. Great expectations: Teacher learning in a 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J].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2012, 28(03): 336~346.
[11]Armour K, Makopoulou K, Chambers F. Progress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reer-lo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2012, 18(01): 62~77.
[12]PDMH Ward.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 of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ors[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2020, 91.
[13]Tsuda E, Sato T, Wyant J D, et al. Japanese elementary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depopulated rural school districts[J]. Curriculum Studies i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19, 10(02): 1~15.
[14]Alves M, Macphail A, P Queirós, et al. Becoming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during formalised school placement: A rollercoaster of emotions[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2018(01): 1356336X1878533.
[15]桂雨晨. 中美體育教師入職資格標準的比較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7.
[16]欒世超. 中美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研究[D]. 蘇州大學,2018.
[17]劉曉旭,張 凱. 英美兩國學校體育師資培養動態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8):34~36.
Research on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P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Visualized Metr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LIU Yuhan, LI Sunn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aking CNKI and WOS as the data platform for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itial stage from 1993 to 2003, rapid growth stage from 2004 to 2013, and stable development stage from 2014 to now); (2) As far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concerne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P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hanghai, Beijing, Hubei and so on; (3) In terms of core authors, there are currently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Sun Xiaodong, Wang Jian and Yin Zhihua in China, and scholars mainly represented by Kathleen M. Armour, Phillip Ward and Takahiro Sato abroad; (4)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induction education and post-service education three levels, with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system, curriculum,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as comparative dimensions, to summariz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iteSpa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nowledge map; Hot fronti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1007―6891(2023)06―0112―06
10.13932/j.cnki.sctykx.2023.06.24
2023-03-18
2023-08-27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