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玲
古詩文閱讀一直以來都是廣大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難點,普遍存在著看不懂、難分析的情況。但古詩文又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考點,因此,同學們要盡可能掌握巧妙而實用的方法,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克服心理閱讀障礙
很多同學并不是完全看不懂古詩文,而是在閱讀前就已經在心里把古詩文定義成“天書”,一見到古詩文就望而生畏,難以開展有效的閱讀,閱讀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所以,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白古詩文只是較為精煉的漢語,與今天的語言一脈相承,無非是在句式的長短和用語習慣上有所不同,只要多閱讀、多感受、多揣摩,就能較為通暢地閱讀古詩文。如,我們今天說“你怎么能這樣呢”,用古文來表達就是“汝安能如此”,只有“汝”和“安”兩個詞需要稍加理解,若要語氣強烈一點,便可以表達為“豈有此理”,鮮活而生動,沒有任何古今隔閡。
二、培養閱讀興趣
如何讓古詩文變得“有意思”起來呢?同學們不妨試試以下兩種方法:
1.從漢字的畫面感入手
漢字是一種古老的表意文字,每個漢字就像一幅畫,雖然歷經簡化,但這個特點依然得到了保留。比如“暮”字,它的象形形態是補充象形字,一看就明白,是太陽落到了樹叢中,也就是太陽下山了,這時,天色漸漸昏暗,余暉映照著樹林,多么優美的一幅畫面啊!當我們體會到了這一層含義,再看這句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不是就有了更深的體會呢?這句詩表面上沒有描寫光影,但其實“暮”字已經體現出了光影:太陽西沉,隱沒在歷歷樹叢和萋萋芳草中,余暉讓淼淼江水染上金色,所有景物都在提醒作者該回家了,所以,崔顥才會自然而然地思念故鄉,滿懷愁緒。這樣一來,我們對詩句的理解是不是就更容易了?
2.學會把古文當成故事去讀
古文雖然言簡意賅,但“講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要善于讀出其中的趣味。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便記載了一天晚上他與張懷民夜游的事情,如果我們不仔細體會,就會覺得無非是半夜時兩個人睡不著,看了會兒月亮,這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我們若把文章理解成有趣的故事,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蘇軾本來已經解衣欲睡,看到月色很美,便起身欣賞。那么,他當時應該是什么狀態呢?可能是匆忙穿好衣服沖到院子里,興沖沖地舉頭望月,這個形象是不是鮮活可愛?一代文豪竟然因為月亮而忙亂,瞬間就給文章增添了趣味。之后,他去找張懷民一同賞月,“懷民亦未寢”,那懷民不睡覺可能在干什么呢?是在小屋中借酒消愁,還是在庭院中獨自徘徊?看到蘇軾的到來,他會感到怎樣的驚喜呢?這樣一想,兩個失意的文人彼此心有靈犀的情誼,我們自然也就體會到了。
三、訓練閱讀步驟和方法
閱讀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但要注意步驟和方法。大家可以嘗試以下思路:
1.看題目
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它會告訴我們很多關鍵的信息,千萬不要忽略它。《三峽》點明了描寫對象,《愚公移山》點明了主要故事情節,《渡荊門送別》暗含著思想感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表達了中心觀點。把握題目,就把握了文章的綱要,保證了閱讀的正確方向。
2.看作者
我們要了解一些著名作家的生平經歷和人生追求,這有利于我們理解文章的內涵。如,杜甫忠君愛國,孟子推崇仁政,曹操志存高遠,蘇軾曠達樂觀,陶淵明熱愛田園,王維醉情山水,白居易心懷百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人論世,它也是閱讀古詩文的重要方法。
3.看正文
我們要明確正文的主要思路,有側重地閱讀。如果是寫景的文章,就要關注寫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點是什么,寫景的方法有哪些;如果是寫人記事的文章,就要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把握人物的形象特點;如果是表達情感或觀點的文章,就要理清抒情或者議論的層次,還要明確主要的抒情方式和議論方法——抒情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論證是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4.看注釋
看注釋能夠幫助我們明確重難點字詞,但我們又不能拘泥于看注釋,而要養成查工具書的習慣,及時積累詞匯,慢慢培養語感。堅持下去,我們的閱讀效率就會提升,閱讀能力也會相應提高。
以上是對于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的一些思考,同學們在實踐中還要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加以靈活的運用,以期在古詩文閱讀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