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斌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將軍十分關心新四軍通信工作。無論平時、戰時,他都極為關注軍隊通信保障,關心通信人員、通訊器材的安全。每次作戰前,他都會親自向通信部門下達指示、布置任務、提出要求。作戰過程中,他還會親自到無線電臺、有線電話站檢查、督導、鼓勵。在—次反“掃蕩”作戰中,粟裕對警衛部隊作動員講話時說:“你們的任務是保衛好指揮機關,保衛好電臺。沒有電臺,我們指揮機關就無法指揮了。當然,作戰指揮僅僅依靠幾部電臺通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電話等其它通信手段輔助……”由此可見,軍事通信工作在粟裕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東進敵后的先遣支隊尖兵電臺
1938年4月,新四軍決定成立以粟裕為司令員的先遣支隊,挺進蘇南敵后,實施戰略偵察。毛澤東于4月12日電示新四軍:“先遣支隊去敵后,惟須派電臺及一有軍事知識之人隨去。”
擔任先遣支隊電臺隊長的是江如枝。江如枝是三年艱苦的南方游擊戰爭中僅存的為數不多的報務員之一,新四軍組建時,擔任二支隊電臺隊長。在出發的前一天,粟裕曾專門找江如枝談話,詢問電臺準備情況。粟裕說:“我們先遣支隊先于主力進入蘇南敵后,情況非常復雜,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與延安黨中央的聯系,保持與軍部的聯系,與其他友鄰部隊也要保持一定的聯絡。我們沒有其他的通信手段,遠距離通信任務只能靠你們來完成,你們肩上的擔子不輕呀!部隊在敵后行動,電臺聯絡至關重要。你們務必保護好電臺……”江如枝聽了粟裕的指示,深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
4月28日,新四軍先遣支隊500余人精神飽滿地在皖南山區巖寺潛口集合,開赴敵后抗日。隨先遣支隊行動的電臺收發報機、手搖發電機、天線及其他備件,分放在木箱里,由4副擔子挑著,另有6名戰士專門負責安全監護。電臺的同志們一路挑著電臺行軍,部隊宿營時他們就立即架線工作。報務員、運輸員輪流值班、搖機。雖然行軍生活極為辛苦,但同志們個個精神飽滿,士氣高昂。
自從出發以來,粟裕總是走在隊伍的前列,每日行軍前都要集合大家講話,明確當天任務和要求。每到一地,他都親自部署部隊的宿營與警衛,給電臺選擇最好的房子,并安排崗哨確保電臺安全。
先遣支隊到達南陵后,受到當地百姓熱烈歡迎。部隊在南陵東門外宿營,由于連日行軍疲勞,指戰員們很快進入夢鄉。粟裕突然下令緊急集合,正在溝通聯絡的隨軍電臺只得立即拆線。部隊集合后,粟裕說:“這里離蕪湖很近,周邊情況復雜,敵特、漢奸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們,我們隨時有可能遭到敵人攻擊,必須立即轉移。”不出粟裕所料,天剛破曉,敵機就在南陵東門外狂轟濫炸。而這時,先遣支隊早已轉移到南陵麒麟橋一帶山村宿營。
5月22日,先遣支隊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到達江寧縣(今南京市江寧區)業家莊。粟裕和司令部住在國民政府財政部前次長業文明家里,電臺開設在毗鄰的茅屋里。業家莊地處蘇、皖兩省交界,地形有利我軍周旋活動。粟裕考慮在此短暫停留,廣泛宣傳抗戰形勢,闡明我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同時派出多個偵察小組搜集敵情,摸清日偽軍設防的底細,尋找戰機,突襲敵人。
這期間,隨軍電臺日夜緊張工作著。粟裕不時到電臺檢查工作。一次,他問電臺隊長江如枝:“你們這部機器質量怎么樣?”江如枝說:“這部電臺是從國民黨軍政部領來的,質量性能很不可靠。我們小心謹慎,認真維護,及時排除隱患,直到現在總算沒有出過大毛病。”粟裕說:“那很好!就是要這樣謹慎小心,保證電臺不出毛病,保證不中斷聯絡。”粟裕還經常讓電臺同志參加先遣支隊的各種活動。他常說:“電臺同志了解一些全面情況,對工作是有好處的。”
在業家莊期間,先遣支隊與軍部電臺聯絡頻繁,隨叫隨應,配合默契。凡是偵察得來的情報,送到電臺絕不過夜。一次,譯電員何鳳山送來一份發往軍部的特急電報,并說明粟司令指示要即刻發出。這是先遣支隊下一步軍事行動的請示電文,關系到支隊的安全和進軍敵后的前途,是絕不能貽誤的。
但就在這時,收報機突然發生故障,噪聲驟起,無法工作了。經檢查,發現是一只低壓變壓器壞了。這是一個重要部件,非經拆修繞裝不可。正當全臺同志束手無策之時,粟裕來到了電臺。聽說機器出了故障,他和藹地說:“遇事先別急躁,冷靜地想一想,有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替代?”報務員廖輝說:“粟司令,只能請偵察分隊協助,從老鄉家里找一架收音機,先借用收音機上的變壓器應急,爾后設法購買歸還。”粟裕聽后說:“好!讓偵察分隊去征借吧!”在偵察分隊的努力說服下,終于有一戶人家愿將收音機賣給先遣支隊。
很快,收報機修好了,接上電源,清晰的信號從耳機里傳出來,特急電報很快發了出去。電臺隨軍出征以來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在粟裕的啟發下,終于順利得到解決。
不久,先遣支隊繼續向南京近郊挺進。這里鐵路、公路密集,日寇在交通要道遍設據點,漢奸、敵特到處刺探抗日軍民動向。電臺高架天線,嗡嗡馬達聲,極易被敵人偵悉,所以只能設在宿營地的隱蔽處。
部隊在夜間常常露營,粟裕等領導同志也同樣在草堆旁、屋檐下休息,卻總是優先把住宅門檐樓、柴草屋等分給電臺架線工作。部隊一日經常數次轉移,凡停留超過一小時,電臺都要開機工作。
6月11日,部隊行軍途中臨時休息,剛架好電臺,打開收報機電源,轉動調諧旋鈕,一個緊急呼叫信號使值班報務員感到非常驚詫,原來是新四軍軍部轉發國民黨第三戰區命令,讓先遣支隊趕到南京、鎮江間破襲滬寧鐵路線,而且限定3日內完成任務,否則就要受到嚴厲處分。這時正值江南雨季,大雨滂沱,先遣支隊駐地距目的地鐵路線尚有近200華里,戰士們只能夜間行軍,視線極差,道路泥濘,走在蜿蜒曲折的田埂上,個個滿身泥水。無線電臺每3人包干一副擔子,一人肩挑,前后各一人把住,以防主機被摔壞。經過3個雨夜的艱苦行軍,部隊終于到達下蜀東南的金家邊,隱蔽待機。電臺開設在一戶農舍里,天線隱蔽在兩座房子中間,雖然低矮,但好在并不影響發射和收報效果。當夜,在粟裕親自指揮下,部隊輕裝奔襲下蜀車站,先割斷車站東西兩側的電話線路,再破壞鐵路路軌和信號設備。完成任務后,部隊立即轉移,于次日到達句容東北的上元莊,電臺隱蔽開設,與軍部聯絡暢通無阻。
經受風浪考驗的海防團電臺
蘇中地區東臨大海,控扼長江北口,與滬寧隔江對峙,是敵偽與新四軍必爭的重點戰略地區。新四軍第1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領導蘇中抗日軍民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持續開展反“掃蕩”、反“清剿”斗爭,取得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勝利。他充分利用蘇中沿江沿海條件,把陸上斗爭擴展到海上,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并準備組建海上武裝、建立海上通信電臺。
1941年7月的一天,粟裕給師部通信科科長李景瑞布置任務說:日偽集中1.7萬余人又要對我根據地進行大“掃蕩”。這次反“掃蕩”你們辦的無線電訓練班就不跟著師部機關行動了,你們去濱海地區,一面做群眾工作,一面抓專業技術訓練。
次日,李景瑞率無線電訓練班單獨進入瓊港、小洋口港之間的濱海灘涂地區。粟裕一直非常重視這一地區的開辟,認為這里地廣人稀,交通閉塞,不利于敵人活動,而有利于我軍回旋,還可作為向海上發展的依托,把陸上斗爭與海上斗爭結合起來。為了對外保密,無線電訓練班改稱民眾識字學校,李景瑞兼任校長,陸延年任教務主任,全體人員一律穿便衣,隱蔽行動。
不久,敵我形勢發生新的變化,粟裕決定無線電訓練班隨師部一起向海上轉移。這時,師部僅有兩部電臺,第一電臺隨后方機關行動,第二電臺是主力臺,隨粟裕行動,負責與新四軍軍部和各下屬部隊溝通聯絡。老紅軍報務員廖輝負責的第二電臺隨粟裕登上了停泊在瓊港港灣的三桅指揮船。無線電訓練班人員上了另一條二桅船。起航時,訓練班學員們因為是初次乘海船,都感到很新鮮,很好奇,個個興高采烈,有說有笑。
師部第二電臺是第一次在海船上開展工作,事前雖有所準備,但并沒有實踐經驗。數十米長的電臺天線難以正常展開,收發報機、手搖發電機無論在艙內、甲板上都無法很好固定,報務員更是嘔吐不止,甚至連坐也坐不起來,更談不上扶機器值班了。這是海上環境給無線電臺工作人員出的一道新的難題。
經過一夜航行,幾艘船順利到達如皋縣北坎鎮外海。潮落后,師部第二電臺與訓練班人員跟隨師部機關涉灘下船。這次電臺在海船上開展工作,“考試”不及格,包括李景瑞在內的電臺工作人員心情都格外沉重,跟在粟裕身后默默地沿著海灘前行。
1942年3月,在粟裕苦心經略下,經過一年的努力,濱海地區的近海海域建成了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陸海結合的抗日基地,蘇中軍區海防大隊正式成立。海防大隊一成立,粟裕立即想到派電臺去,他對李景瑞說:“海防大隊今后任務很重,斗爭也非常復雜,沒有電臺不行,你們要立即準備一部電臺派到海防大隊去,建立海上與師部的通信聯絡,你們全區的備份通信器材也一起轉移到海上保存。”
3月下旬的一天,駐扎在啟東海復鎮地區的第1師、蘇中軍區機關正緊張地進行反“掃蕩”準備。為適應在海上開設電臺,師部三科機務房副主任陸延年奉命對收發報機、馬達進行了技術處理,準備好了架設天線的器材。他命人把電臺連同電信器材、修理設備和一大批干電池裝上5輛獨輪車,每輛由一名通信員押運,配兩個民工,帶隊向海邊走去。
只見遠處海上船桅林立,以為是我海防大隊的船隊。走著走著,夜幕漸漸降臨,眼前卻不是海防大隊船只,而是幾艘當地的漁船在候潮。經詢問漁民,海防大隊十余條船尚在外海,這里海上敵情復雜,日寇鐵殼炮艇經常巡邏,海防大隊船只一律停泊外海,不露燈光,以防暴露目標。熱情的漁民見是新四軍同志,急忙把東西搬運到他們船上。
次日退潮后,漁船找到海防大隊船隊。根據安排,電臺通信器材、物資搬上了與軍區金庫合用的一條三桅船。陸延年經歷了上次海上生活鍛煉,信心十足地開設電臺。他選定主桅根部的一個艙位作為電臺報務房,電臺天線不能架設在甲板桅桿上,以防船行調檣時被刮斷,而是用事先準備的兩根小竹竿,與海面成45度角架起。收發報機、電源經過技術處理,連同報務桌,用繩索捆綁在桅桿底座上,形成一個整體,工作時報務員連同坐凳一起捆綁在船艙艙板上。電臺終于順利架設完畢,與師部及四分區電臺取得了聯系。
由于海船顛簸搖晃,電臺信號既微弱又漂移,必須一手緊握調諧度盤,一手抄收電報。報文脫行,字跡歪斜,校對重復多,往往被陸上電臺誤以為技術低能而受到鄙夷。海上風浪過大時,報務員一面嘔吐一面工作,其艱辛程度難以想象。電臺工作人員就是在這樣極為惡劣的環境下,以智慧與毅力維持著陸海無線電臺通信。
粟裕關心海防大隊電臺建設,對海陸電臺通信甚為滿意。6月的一天,海防大隊船只停靠在小洋港外,粟裕又一次到海防大隊視察。退潮時分,他輕裝簡從,登上一艘艘海船,一一問候基層戰士、船工的冷暖,鼓勵大家克服困難,堅持海上斗爭。最后,他走上陸延年所在的三桅船。面對捆綁得結結實實的電臺機器設備,他表揚陸延年說:“你這老通信,能很快熟悉海上工作環境,想出這種土辦法,雖然很難看,卻能克服風浪帶來的困難,很了不起啊!”陸延年心潮涌動,激動不已,連舉手敬禮也忘記了。
11月5日,海防大隊改建為海防團。上級從師部直屬部隊抽調3個正規連隊加強到海防團,并增配重機槍6挺,增強海上戰斗火力,繼續開辟沿海地區,溝通并發展蘇中地區與上海地下黨、山東根據地、浙東根據地的海上交通,訓練海上部隊,同時擔任第1師和蘇中軍區后方機關、沿海港口、漁場及海上運輸的防護屏障。
隨著海防團正式成立,陸延年電臺的聯絡對象增加,電報數量也陡然增多,除主要聯絡師部及四分區機關電臺外,還定時聯絡浙東、第3師、山東、膠東等我軍電臺。粟裕又指示,改配大功率電臺到海防團,增加報務人員。師部通信科科長李景瑞立即配置了一部15瓦功率電臺,使用手搖發電機供電,選調老紅軍報務員吳麟擔任電臺隊長,配專職報務員蔡化勤、機務員纓正清加強到海防團,接替陸延年電臺,以增強通信能力,確保師部、四分區對海防團的指揮。海防團戰斗力由此大大增強,大功率電臺成了戰斗力的倍增器。
以后,粟裕通過電臺指揮海防團配合反“清鄉”斗爭,在海上打了好幾個漂亮仗。海防團曾用19條大船與汪偽水巡團在海上激戰,將其消滅。當日偽“清剿”呂四漁場時,海防團利用海岸有利地形,在茅家灣水域蘆葦蕩隱蔽多條舢板船。當敵軍進入蘆葦蕩中盲目向四周射擊,未發現我軍任何蹤跡,正要撤離時,海防團輕重機槍一齊開火,斃傷多名日偽軍。伏擊成功之后,海防團迅速撤離,敵艇立即跟蹤追擊,進入我軍事先在水中用破漁網布下的預伏水域,螺旋漿被纏死,動彈不得。海防團輕重火器再次出擊,大獲全勝。
從敵營傳回電波的“影子”電臺
1943年春,日寇對蘇中軍區四分區實施重點“清鄉”。粟裕親率十幾名工作人員深入到四分區,指導反“清鄉”斗爭的各項準備工作。
粟裕極為關注對反“清鄉”斗爭有重要影響的電臺通信聯絡。他對師部通信科長李景瑞說:“反‘清鄉斗爭是長期的斗爭,比之敵人的‘掃蕩‘清剿更加殘酷,更為困難,電臺工作要適應惡劣的斗爭環境,要幫助四分區充分準備。‘清鄉區內我軍部隊,凡能配置電臺的,都要配上電臺,還要準備一兩部輕便的小型電臺,配屬給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使用。”
李景瑞從蘇中全區選調了一批無線電報務技術骨干給四分區電臺,給他們補充了新的電臺裝備和應急的電訊器材、電池等,幫助他們進行戰斗緊急情況下電臺開設、撤收等方面的演練,并會同四分區改裝了3部適應反“清鄉”斗爭的輕便電臺,各自配備了政治過硬、技術嫻熟的臺長,隨時準備執行任務。
1943年4月1日,敵偽1.5萬余人用密集的“梳篦”拉網戰術尋殲四分區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四分區主力部隊及時轉移到“清鄉”區外,與其他分區部隊協同主動出擊,消滅日偽軍。在內線堅持斗爭的地方武裝、民兵武工隊,靈活穿插,日夜游擊殲敵,積極捕殺漢奸、特務,把“清鄉”區變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這時,粟裕又向李景瑞交代說:“通海自衛團將要執行一項特殊任務,四分區要求配備一部便于隱蔽偽裝的小型電臺。”根據粟裕指示,李景瑞對通信器材庫存家底進行一次大清理,清理出一部之前繳獲的日式袖珍電臺,收發報機裝在一只精致的手提箱內,小巧輕盈,攜帶方便,性能良好,只是發射功率稍小—些。
粟裕了解后說:“發射功率小一些,可以,你們與四分區研究一下,要派出兩個政治上、技術上強的電臺干部,最好有一個女報務員。”
李景瑞經與四分區商議后,向通海自衛團派出一部電臺,由徐炳全擔任臺長,另配女報務員張逸秋。兩人都是上海人,熟悉通海當地方言,并且都入黨多年,政治素質高,技術素養好,是很合適的人選。
自從日偽策劃對蘇中四分區實施“清鄉”,汪偽“特工總部南通特工總站”站長姜頌平為獻媚日本人,秘密派出說客,利用舊關系,誘迫我根據地內的地方武裝反水、叛變投敵。
四分區陶勇司令員、姬鵬飛政委得到這一情報,認為可以將計就計,派一支部隊打進敵人內部開展反“清鄉”斗爭,待適當時機再打回來。他們首先想到了湯景延領導下的通海自衛團。通海自衛團俗稱“湯團”,是通海地區我黨領導的地方武裝部隊,當時以“灰色”面目出現。湯景延在大革命時期參加過國民黨,因不滿蔣介石的“清黨”政策而憤然脫離國民黨。全面抗戰初期,他曾參加打著抗日旗號的國民黨雜牌軍,結識了不少后來投敵的偽軍官。1942年,湯景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特別黨員。他對黨忠心耿耿,性格豪爽,機智靈活,善于應對狡詐復雜的局面。
陶、姬兩位領導經過審慎思考,當面向粟裕請示。粟裕認為,以整團武裝鉆人敵腹,在我軍戰史上尚無先例,如此重大行動必須報請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批準。上報后,陶、姬應召去淮南新四軍軍部,向陳毅軍長、饒漱石政委詳細報告并得到正式批準。陳毅還風趣地說:“好!讓我們放出一批孫猴子,到鐵扇公主肚子里去鬧一場!”
1943年3月底,湯景延秘密進入日偽控制下的蘇北軍事重地南通城內,面見姜頌平。姜頌平急于向日本主子獻媚搶功,要求湯景延盡快把部隊拉出來。湯景延返回駐地后,立即向陶勇司令員、姬鵬飛政委匯報與姜頌平密談情況。
4月14日,“湯團”內部從黨內到黨外開始緊張動員,反復進行說服教育,統一思想認識,告訴大家“變換斗爭方式,堅持原地斗爭,奪取反‘清鄉斗爭的勝利”。與此同時,中共通海黨工委書記趙濟民也向徐炳全、張逸秋說明了“湯團”行動的真實情況,囑咐電臺不隨部隊進入敵偽據點,而是就像“湯團”的影子一樣,獨立隱蔽在湯團附近,以隨時保障“湯團”行動及各類情報的電報傳遞。
4月15日傍晚,徐炳全、張逸秋攜著小皮箱(內裝電臺)轉移到南通城郊長江邊牛洪港港漢處一戶農家。這里距“湯團”部隊僅數十步之遙,是有兩間茅草屋的獨立居家,房后堆放柴草農具雜物,四周是一片片田野,溝壑中蘆葦叢生,孤荒偏遠。房東是我黨地下交通員,擔任掩護電臺工作及電報的秘密傳送。電臺由此完全轉入秘密狀態,白天隱蔽埋伏,黃昏以后悄悄用曬衣竹竿架起天線,開設電臺,溝通聯絡,將“湯團”行動部署電告軍分區。
“湯團”打入敵營后,團部駐在茅鎮,部隊分駐茅鎮、姜灶港、張芝山一帶。由于敵偽對“湯團”來投仍心存疑慮,江邊的重要港口都不準“湯團”介入。為了進一步迷惑敵人,湯景延以過生日為名,大擺酒席,慶賀參加“和運”成功。事后,他還在茅鎮組建了一個協記公行,自任總經理,并在宋季港、牛洪港、青龍港等設立分行,分別委派可靠的人當分行經理。潛伏在牛洪港港汊的“影子”電臺工作人員徐炳全、張逸秋也都成了牛洪港分行的職員,有了“合法”身份,遇事可以從容應對。
6月,粟裕前往淮南新四軍軍部匯報工作。行前,他心系“影子”電臺,再一次向李景瑞交代說:“湯景延、顧復生部隊,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戰斗,他們控制沿江港口,確保我蘇中與江南的交通聯系,購買、運輸軍需物資,掩護我黨政軍干部過往,搜集日偽重要情報,秘密處決日偽特務,他們對反‘清鄉斗爭起著很積極的作用。斗爭極為艱險復雜,他們的行動主要靠電臺對外聯系。領導機關的電臺一定要高度耐心,全時守候,絕不能延誤電報。”
協記公行“生意”紅火,批發業務量很大,“影子”電臺的電報整夜收發不絕。李景瑞根據粟裕指示精神,采取軍區機關電臺兼候守聽,四分區電臺隨叫隨應,與“影子”電臺密切配合,不斷將情報發往領導機關。
“影子”電臺工作人員雖然嚴格自律,但仍不免遭形跡可疑者的窺視、騷擾。一天黃昏,“影子”電臺正欲架機工作,突然闖來3個不速之客,房東大姐忙迎上前去周旋了好半天,這些人方賊頭賊腦地障悻而去。此后,“影子”電臺租船轉移到港漢錨泊,堅持工作。不久,小船由固定一地,改為水上游動,將天線縮短,使用四分之一波,由倒L形改為Y形,發射功率雖有影響,但憑徐、張精湛的技術,仍可自如地工作。
四分區軍民浴血苦戰,反“清鄉”斗爭不斷取得勝利。領導機關認為“‘湯團已到回娘家的時候,沒有必要繼續潛伏下去了”。1943年9月29日晚,“湯團”部隊奉命從各駐地同時暴動,在我南通警衛團接應下,摧毀了石港、季家灶偽區公所,擊毀了金余的碉堡。至此,“湯團”勝利完成了上級交給的特殊任務,為反“清鄉”斗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影子”電臺潛入敵區,圓滿地完成了保障“湯團”行動的秘密任務。返回部隊后,粟裕給予他們很高的評價,徐炳全榮獲一枚粟裕親自頒發的勝利獎章,張逸秋也受了獎。他倆歷經艱險、英勇機智的行動,成為新四軍第1師、蘇中四分區電臺人員學習的楷模,其傳奇經歷一直流傳至今。
(責任編輯: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