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芝
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地方主流媒體應主動承擔起醫療健康信息的傳播責任,助力受眾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與健康素養。健康傳播屬于科學傳播范疇,有著其自身的專業性與特殊性。在短視頻傳播的戰場,地方主流媒體不能缺位,必須挺膺前行,聚合區域優質醫療資源,圍繞數字技術,實現場景、人、物的新傳播,加強高質量的醫療健康視頻的內容生產,增強健康傳播的科學性、權威性、專業性,更好地滿足受眾對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進一步提升在醫療健康報道領域的“四力”。
《手術直擊》(中英雙語)電子出版物日前已出版發行,這是一組與手術相關的系列報道的結集。筆者旨在通過這種新聞報道方式,盡可能客觀、準確地展現醫療過程,讓讀者獲知手術過程與細節,用易讀、易感的表達方式,傳播科學的、專業的醫學知識,探尋醫療健康新聞報道的專業表達與傳播之策。
2014年5月20日,第一篇“手術直擊”新聞報道見諸報端。在6年多時間里,筆者走進手術室展開現場采訪,記錄手術如何準備、手術如何完成、手術所解決的問題、手術所戰勝的風險……嘗試將專業艱深的醫療內容進行新聞解讀。這組《手術直擊》系列報道共有19篇,其中18篇是湖北宜昌三峽中心人民醫院西陵院區(原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的現場采訪,還有1篇是湖北宜昌援疆對口地方新疆溫泉縣醫院手術室的連線采訪。
這組報道涉及骨科、婦產科、腦外科、心胸外科、消化內科、泌尿外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包括人工關節翻修、心臟瓣膜置換、腹主動脈瘤隔絕、囊腫切除、脊柱矯正、斷指再植等手術病種。
表達方式直接影響到受眾對內容的理解及傳播的效果。在這組系列報道中,筆者實時記錄手術過程,盡量呈現每臺手術的過程,用口語化的敘述方式將醫療過程進行解讀,將復雜的醫療專業知識通俗化,構建一個個具體的醫療情景,與受眾產生了良好共鳴。筆者希冀通過這樣的報道,一方面給準備手術的患者提供一些參考,為受眾提供一些專業的醫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希望受眾能對醫療過程以及醫學領域予以必要關注。在此過程中,受眾還可以了解到手術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各種意料之外的巨大風險,更能看到,醫生們以精湛技術、嚴謹態度、深度關懷,幫助患者重獲健康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這組報道結束之后,筆者又歷時4年,將19篇報道收集整理,并翻譯成英文,實現了中英雙語出版。從對外傳播的角度來講,也需要講好宜昌本地的醫療健康故事,讓這些報道能傳播得更遠更廣。
中央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地方主流媒體的采編優勢,也極為明顯地體現在能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之中。[1]由于報道內容的原創性獨具深度,地方主流媒體的新聞產品的專業性依然是公信力的基礎,其競爭力難容小覷。以專業內容建設為出發點,加快形成高品質內容生產機制,這也是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核心保障。[2]
醫療衛生行業涉及生老病死,受眾對醫療新聞報道的內容、質量都保持著高度的關注。一般常規化的醫療新聞報道,往往無法從深層次上切準受眾的“閱讀脈搏”,也不能凸顯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媒體格局和傳播技術都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地方主流媒體要格外注重內容生態布局,盡力挖掘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有溫度的醫療新聞內容,通過產品化、平臺化基礎能力來構建內容競爭力,才能回應受眾對醫療健康領域的關切,[3]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權威的醫療健康信息,為醫療健康傳播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步彰顯媒體的主流價值,真正實現媒體“四力”。
作為一個非常專業的新聞報道領域,醫療健康新聞報道如何彰顯深度與力度?地方主流媒體一直在跟進,也一直在改進。無論如何,真實的、專業的、客觀的、準確的內容,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眾所周知,醫療健康新聞的采寫要求較高,一個最重要的難關就是——醫療健康知識的基礎規范以及專業的新聞解讀。從事醫療新聞報道的媒體從業者,承擔著連接醫學與受眾的橋梁作用,一方面要將醫療專業知識客觀地、準確地呈現給受眾,另一方面還受制于媒體從業者自身能力對報道的理解與把握。
醫療健康新聞傳播已經探索出了十分清晰的路徑。橫向擴展內容廣度,縱向打磨內容深度,形成多元化、精細化、專業化的醫療健康內容矩陣。這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內容廣度奠定平臺基礎,二是內容深度創造平臺價值。
在醫療健康報道的傳播當中,各種形態的媒介功能各有千秋。當代社會進入一個視頻化生存時代,短視頻成為人們記錄、展示和觀看社會的重要媒介。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可以助推科普知識傳播、公眾素養提升,提供充足的信息增量、情感增量。
隨著人們對健康關注度的提升,醫療健康短視頻發展迎來一個好時機。地方主流媒體在不斷提高內容原創力的同時,還要大力提高傳播聚合力,由單純的內容生產者轉型為媒體融合者,創新建設自有專業全媒體平臺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醫療健康新聞報道要很好地實現轉型發展,地方主流媒體首先要致力探索多種傳播方式,借助多元化的媒體平臺,打通全媒體傳播渠道。除開設健康專欄、健康專版、健康專刊等醫療新聞報道板塊外,還要加快創建自有短視頻等專業新媒體平臺,搶占最后的風口。如此一來,醫療健康新聞報道不再單純以文字作為載體,通過短視頻呈現出更為生動、直觀的內容,進一步提升醫療健康新聞報道的傳播力,進一步拓展媒體的服務功能,更好地增強受眾黏性,實現最佳傳播效果。
毫無疑問,內容是決定傳播效果成敗的關鍵因素,但只有借助成熟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才能有效地實現傳播內容的流動,提高優質醫療健康內容的生產率和觸達率。短視頻作為一種極具闡釋力和穿透力的媒介,地市媒體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進程中,以“人工智能+短視頻”的主流內容為范本,深度布局健康垂直行業的融媒終端建設,打造地方主流媒體“言值”與“顏值”兼具的醫療健康報道IP與品牌。
(一)打造短視頻品牌推動傳播破圈。醫療衛生行業正在不斷利用新技術服務,讓公眾能享受到優質、便捷、個性化的醫療健康服務,視頻化的表達已經成為各醫療機構實現科普知識宣教、品牌傳播的必備形式。在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地方主流媒體應以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來推動自身持續轉型,對接醫療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來加快醫療健康新聞視頻化轉型的步伐,打造自有的短視頻品牌,推動醫療健康新聞視頻化破圈傳播。在當前的短視頻空間,新聞性、專業性的深度內容較少,在醫療新聞報道領域更是如此。地方主流媒體應發揮專業生產的優勢,堅守自身的公正性與權威性,堅持傳播有價值的新聞,把握流量與正能量之間的平衡點,探索醫療健康新聞短視頻的創新表達,生產有高度、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視頻新聞,從而提升短視頻內容的新聞價值、深度價值、觀點價值、主流價值,實現主流媒體的主流價值,[4]最終實現主流輿論引導的社會責任。
(二)醫療健康新聞短視頻內容分類。一是公益宣傳片,圍繞各種健康主題日、疾病日,策劃、拍攝各類視頻。二是實拍專題片,涉及先進的醫療技術手段、專科領域的新發展新突破、健康觀點的專家倡導等。這類視頻傾向于情境與場域,主要以真人真事、醫療場景為核心傳播點,展現患者心聲、醫療過程及醫療發展趨勢。三是創意短片,針對常見的醫療健康話題,通過創意視頻來完成,把“高冷”的醫療專業知識,轉化為公眾能理解的短視頻內容。
(三)醫療健康短視頻生產需要多方合力。一是醫療健康報道媒體從業者的專業性。二是富有醫療視頻制作經驗的團隊,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改變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與閱讀習慣,醫療健康新聞視頻的精準傳達,更要創意出新。三是醫療專家資源,必須與知名醫療機構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構建“醫療+媒體”合作機制,共同創作高品質的媒體作品,構建規范的健康傳播體系。四是搭建全媒體傳播矩陣,聯動媒體伙伴(央媒、省媒、公眾號、大家號等),實現醫療新聞傳播的渠道跨越。
健康傳播是一般傳播行為在醫學領域的具體和深化。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專業研究領域,健康傳播研究有著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雙重意義。在當下的全媒體時代健康傳播中,媒體從業者應更擴大醫療健康報道的傳播議題,專注醫療健康報道的深度內容生產,加快提升媒體從業者專業素養,更新醫療新聞報道的多維視角,變革傳播路徑,實現醫療健康報道與醫療衛生行業發展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