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小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教學模式發生了改變,與此同時,小學英語教材逐漸呈現出學段化的特點。一般來說,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他們的認知規律以及身心發展特點不同,所以,教師不僅要關注教材中的知識點,還要挖掘隱含的育人價值。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大量的理論知識,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以及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分析;學科育人
作者簡介:孫徐紅,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
英語學習兼顧理論性與人文性,學生剛開始接觸時,通常會認為英語是一門神秘且復雜的學科。面對知識體系尚不完善的小學生,教師要注重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充分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與此同時,針對高年級的小學生,教師要注重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輸出理論知識的同時,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通過人文元素的滲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一、整合育人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挖掘教材資源,推進學科育人
小學英語教材被劃分為不同的單元以及不同的板塊,并且各板塊存在一定的邏輯關聯。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重構教學理念,將各個板塊融合起來,凸顯學科的育人價值。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視角理解詞匯、句型、語法,學生不僅能明晰知識點的運用方法,還能從單元主題情境中,感受每個單元不同的人文元素。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蘊含一個人文主題,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這一角色,依托生本理念,呈現人文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除了要掌握“Can you...? Yes, I can./No, I can't.”等簡單句型以及與運動有關的一些表達,還要挖掘Story time板塊中的人文要素。從該板塊的內容來看,文本講述了主人公Liu Tao由于缺乏系統的訓練,起初并不認為自己可以“play basketball”,然而在同學的歡呼聲以及鼓勵中,Liu Tao嘗試著突破自我并取得成功。雖然該文本只講述了一個簡短的小故事,但是從育人的角度來看,Story time部分的內容包含兩個方面的要素:一是,從圍觀同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忽視鼓勵對他們的影響;二是,從Liu Tao本人的角度來看,敢于嘗試、勇于嘗試,永遠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為了達到育人的目的,教師設計了一個經驗分享環節“What are your experiences of being encouraged? ”,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感受、理解教材中的單元主題情境。
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科,承載著豐富的育人元素。所以,教師要做好前期的備課,通過深入挖掘單元中的育人元素,不僅要明晰每一個單元中重難點知識,還要了解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激發學習興趣,挖掘育人元素
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英語知識的難度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一方面,詞匯的長度、難度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語法的數量、難度逐漸提升。因此,許多學生會因為畏難心理喪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為了實現學科育人價值,教師就要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且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避免傳統的單向性的知識傳輸,轉而利用生活情境、生活案例、校園場景等學生所熟悉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后,將不知不覺地在教學情境中感受育人氛圍。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6“An interesting country”這一單元教學為例,在預習階段,教師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澳大利亞人文風情的信息。考慮到任務的趣味性,要求各學習小組擬定一個旅游攻略。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澳大利亞的自然風景、民風民俗。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澳大利亞的英文紀錄片。依托動態化、形象化的表達,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從中學習到特色句型。根據前期營造的學習氛圍,教師深入講解本節課涉及的重點詞匯以及句型。在作業設計階段,教師擬定了一個中西方文化對比的作業。學生需要選擇一個澳大利亞的傳統節日和一個中國傳統節日,進行節日文化的對比學習,找出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在文化對比中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小學英語教學面臨新的發展趨勢,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教學情境創設方式的轉變。區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視頻、圖片、動畫等多種形象化的知識呈現形式,既能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聯系,又能讓他們充分感受其中的德育要素。
二、采取多元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一)設計多元小游戲,培養規則意識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意識到生本理念的重要性,并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元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其中,游戲作為貼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自然興趣點的教學形式,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雖然游戲能夠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只完成游戲設計即可。在后續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會暴露許多問題。比如,小學生比較活潑,競爭意識強,所以他們為了贏得游戲的勝利,很可能會違反規則。這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基礎知識,還要讓他們樹立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5“Sign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講解Fun time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教材內容。隨后,教師隨機邀請一名學生上臺點擊鼠標,根據屏幕上的骰子點數,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接下來,該生根據此前學習的知識點回答問題。考慮到游戲的競技性,教師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四個學習小組。在挑選答題者時,各小組既可以內部競選,又可以由教師點名。答對題目最多的小組獲得勝利。有的小組為了贏得比賽的勝利,采取了提示等作弊手段。基于這一現象,教師及時制止并扣掉該組一分。通過一系列的互動,學生逐步形成規則意識,并能遵守游戲規則。
學科育人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通過游戲、競賽、演講等多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學生逐步形成謙讓、合作、尊重、規則等意識,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體現在后續的英語口語表達以及寫作中,這樣有助于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與英語綜合能力。
(二)開展角色扮演,培養優良品質
小學生活潑好動,且更喜歡通過表演和實際對話體驗、感知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等。基于這一特點,教師除了要創設真實的語境,讓他們以對話的形式抓住文本故事的核心,還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主人公的情緒。一般來說,每一篇文章都會隱含著一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人文元素。所以,教師要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帶著問題、任務主動摸索文章架構,逐步實現深度閱讀。此外,文中的人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舉止。比如,扮演過王子的學生能夠意識到紳士、有禮貌的重要性,并格外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預習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品讀教材內容,展開角色扮演。根據任務要求,各學習小組均需要依靠自主感受人物性格,擬定人物對話。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一邊觀看各小組的成果,一邊提出自己的疑問“Why did the little girl run? ...”,結合種種提問,學生依托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展開分析。比如,有的學生認為“The little girl entered the house without the owner's permission and was scared off when she was discovered.”;也有的學生認為“The little girl was simply frightened, so she ran away.”。針對形形色色的結論,教師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通過一系列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要素。
角色扮演不僅是一次閱讀的過程,還是一次創新的過程。一方面,學生盡可能地提煉文本中的育人元素;另一方面,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激發創新意識,分享自己學到的人生道理。通過一系列分享,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
三、重構評價體系,提升學習效率
(一)優化評價方式,激發學習熱情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容易將自己視為學生的監督者,并將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參考標準。然而,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由于學生無法獲知教師的具體態度,所以,他們往往對教師的評價“不感冒”。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兼顧知識性引導以及德育滲透,教師需要重構評價方式,并盡可能地用評語性評價取代結果式評價。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評價方式,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關愛,從而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與此同時,教師評價不僅要包含教師的態度,還包含大量的育人元素。因此,教師要重視評價,致力于用肯定的態度,給學生以鼓舞,用科學的引導方式,讓他們明晰自己的努力方向。此外,從實際的教學案例不難發現,學生經常會對錯誤產生恐懼心理,這時教師要用合理的方式,讓他們正視自己的錯誤。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7“Chinese festival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挑選一個教材以外的中國傳統節日展開介紹。教師為學生預留出兩分鐘的思考時間,并允許學生互相討論,完善自己的答案。在匯報階段,教師主要按照三個標準進行評判,一是該節日是否為中國傳統節日;二是該節日蘊含了哪些人文元素;三是該節日的傳承與發展現狀。結合上述三個評判標準,教師首先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態度,并適當性地引導。比如,有的學生在分享元宵節時提及“Lantern Festival is a festival that represents reunion.”,隨后,教師利用肢體語言以及評語,肯定他的觀點并提問“What are some allusions to the Lantern Festival? ”。通過一系列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能夠從傳統文化傳承以及民俗文化發展等層面展開詳細論述。
適當的評價不僅讓學生樂于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還讓他們依托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加強對知識點以及對育人元素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盡量以肯定的態度,夸獎學生的進步以及正確觀點。正是因為教師的不吝夸獎,學生才能取得更大進步。
(二)豐富評價主體,培養思維品質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評價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教師可以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并讓他們代入教師的視角,對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觀點進行評價。比如,有的學生起初并不覺得尊重教師的評價有多重要,但是當他們自己評價他人時,學生開始意識到尊重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組織多元的英語活動,并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并不代表教師喪失了其主導性。針對學生的錯誤觀點以及典型問題,教師要用合適的方式予以引導。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1“Our school subject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介紹班級的課程表。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教師展示了一張空白的表格。這時,學生可以結合此前學習的內容進行闡述。比如,當一名學生介紹完畢,教師隨機挑選了另一名學生并鼓勵他進行點評:剛才那名同學的回答有沒有邏輯上的問題?如果需要修改,你會怎樣改正?依托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互動,教師記錄下其中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學生存在故意找錯的問題,基于這一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要懂得欣賞小伙伴的優秀之處。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都可以作為評價主體參與教學評價。依托不同的英語任務,教師靈活選擇學生互評、自評以及教師總結等方式,通過一系列的互動,教師不僅能明晰學生的所思所想,還能予以及時反饋。
育人工作的貫徹與落實是一個系統且長期的過程。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意識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提煉育人元素。與此同時,教師既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選擇合適的引導方式,促進學生英語知識與德育素養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石瀟瀟.學科育人導向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26):47-48.
[2]凌云.實現小學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路徑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2(18):72-74.
[3]劉芝彤.關于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獨特育人價值的思考[J].家長,2022(22):186-188.
[4]戴蓉.融入學科育人的英語閱讀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2(12):22-24.
[5]李敏.如何在小學英語主題綜合活動中彰顯學科育人價值[J].現代教學,2022(2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