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核心內容。讀后續寫是一種評價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評價手段。基于主題探究的讀后續寫教學旨在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提煉主題意義;分析文本,發現主題呈現方式;預測故事發展,表達主題;評價反饋,深化主題意義體驗。本文結合高二讀后續寫教學案例,闡述了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讀后續寫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主題意義;英語學習活動觀;讀后續寫;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吳利利,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派潭中學,英語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語言技能不是孤立使用的,理解性技能與表達性技能可以同時使用。讀后續寫正是通過讀寫結合,檢測學生的書面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其考查方式是提供一段350詞以內的語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據材料、所給段落開頭語進行續寫(150詞左右),將其發展成為一篇與給定材料邏輯銜接緊密、情節和結構完整的短文。
讀后續寫是對學生理解與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要求續寫部分與原文在主題上保持一致,情節、情感、語言上與原文高度協同。然而,部分學生由于做題速度慢,影響了對于讀后續寫的構思;文本解讀能力差,無法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思維混亂,情節脫離主題;英語基礎薄弱,無法表達心中所想……由于各種局限性,學生經常寫出“低協同的語篇”。
二、學生讀后續寫常見的問題
筆者基于平時的教學和高考改卷經驗,發現學生在讀后續寫中常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忽視主題,續寫與段首句、原文故事脫節
讀后續寫的文章以記敘文為主。記敘文的主題是文章的靈魂,續寫應緊扣主題,圍繞主題組織內容,達到凸顯主題的目的。有的學生在沒有充分理解故事情節的情況下匆匆下筆,導致續寫偏離主題。如下面一篇學生的續寫:
The next day, Betty came to Ada's home. Hearing about Roy's injury, she almost rushed outside, leaving for Roy's home. When he saw Roy, she amazingly found that his leg tying a shirt. What she should do was only let his leg flexible. She also treat him carefully. She praised Ada for her intelligence of tying his leg.
根據前文內容及故事結局的一般要求判斷,本段落應圍繞核心沖突(Ada 不被認可)的解決來展開續寫,要回應前文 Betty 對 Ada 的不信任問題,描述Betty 對 Ada 的態度轉變。而上面作者似乎認為Betty 不知道Ada在上一段已經對Roy進行了急救,這與原文故事情節不連貫。
(二)語言風格與原文不一致
讀后續寫要求續文在故事展開方式上延續原文的風格。而實際上,學生時常忽視原文的語言風格。例如:
The taxi stopped in front of the Police Station and Arthur told the police what had happened. Obviously, the police had already learned about the robbery... Later, with the information, the police caught the robber.
文章首句中的“A funny thing”為故事奠定基調,可見,上文其實與主題不符。
(三)續寫的情感態度與原文不一致
續寫前學生要基于主題,梳理故事的情感線,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預測故事發展走向。有的學生忽視此步驟,續寫內容顯得很突兀、跳躍。如:
Suddenly a little rabbit jumped out in front of my horse...The forest was so beautiful that I forgot worrying about my safety. Many birds sang songs and rabbits ran in front of us...
從最后一段段首句“We had no idea where we were and it got dark”可知,前面一段應該寫到“我們”迷路了。但上面學生作品中花了大量篇幅用環境描寫烘托出一種愉快的氛圍。這樣與前文以及與下段段首句的連接顯得很突兀。
據此,筆者認為,教師在讀后續寫教學中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以主題為主線,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梳理故事情節線和情感線、提煉主題、探究文章寫作結構和語言特征,從內容、語言出發, 為學生提供指導,促進學生讀寫能力提升。
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讀后續寫教學案例分析
新課標指出,學生對主題的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的理解程度、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教師應該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并以此整合學習內容,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
鑒于學生在續寫時存在的問題,現以一節高二年級第一學期的讀后續寫課為例,闡述如何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開展讀后續寫教學。
(一)解讀語篇,分析學情
語篇內容分析:
what:選自2021年新高考Ⅰ卷。內容圍繞一對雙胞胎在母親節這一天想為母親準備早餐給她帶來驚喜而展開。
主題語境: 人與自我(聚焦家庭生活)
why:表現雙胞胎對媽媽的感恩之心,倡導學生重視家庭文化和感恩文化。
how: 記敘文,語言簡單、描寫生動。為了突出故事的沖突,作者使用了大量生動的動詞描述雙胞胎做早餐的過程;同時, 使用了富有感情色彩的表達展現了雙胞胎的情感變化,凸顯了人物特征。
學情分析:
學生基礎:期中考試平均分為79分。其中作文滿分20分,班均分為11.5分。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基本掌握了概括文章大意、提取文章主題的方法。
存在的問題:
學生剛接觸讀后續寫題型不久,僅在第九周、第十周共上過兩次讀后續寫課,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線索意識、構思情節能力、創作能揭示主題及與原文保持協同的作品的能力相對欠缺。此外,常出現預測故事發展時天馬行空,缺乏銜接意識,語言貧乏、思維枯竭、細節表現力不夠等問題。
(二)聚焦主題,制定教學目標
基于學情,為提高讀后續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提高學生寫作的信心和效率,本節課把教學目標設置為:
1.通過閱讀,獲取故事的六要素,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提煉主題意義,理解主題呈現方式(動作+情感);
2.通過思維導圖理解故事情節和情感線;
3.理解并在續寫中運用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寫作技能來凸顯主題。
4.開展評價反饋,深化主題意義體驗。
(三)基于主題探究,設計教學活動
基于教學目標和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以探究主題為主線,設計了學習理解、應用實踐以及遷移創新三個類型、六個層次的教學活動。
步驟一:學習理解類活動(創設語境,導入主題)
Have you given a surprise to your mother on Mother's Day? What did you do for your mother on that day?
設計意圖:導入母親節主題,激活學生的相關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意識到除了送花、送卡片、擁抱,還可以通過實際行動表達感恩。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日子也要給父母支持與尊重。
步驟二:學習理解類活動(閱讀文本,獲取信息,感知主題)
閱讀文本,獲取記敘文語篇六要素和段落大意。
設計意圖:理解文章,了解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主題。
步驟三:應用實踐類活動(梳理故事情節和情感線,探究主題)
基于思維導圖,學生展示自己對故事情節和情感線的理解,明白故事的敘事順序。隨后,師生一起歸納故事情節的展開方式(Actions+Feelings)。然后教師提問“It is obvious that the twins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in preparing breakfast. Why didn't they give up?”。
通過問答,師生一起探究語篇主題。
設計意圖:梳理文章結構和語言特征,把握故事的情節和情感線,在梳理中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步驟四:遷移創新類活動(預測第一段情節,欣賞范文)
基于對前文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圈出段首句關鍵詞,確定段落中的人物和地點,讓學生展開頭腦風暴,一起預測第一段故事情節,要求與前文以及與下一段第一句銜接連貫。然后讓學生欣賞第一段的續寫范文。
設計意圖:加深對主題的理解,為下一段續寫做示范。
步驟五:遷移創新類活動(預測第二段情節,限時寫作)
基于上一段的經驗,小組討論故事結局,然后展示討論成果,師生共同評價學生預測的合理性。之后,限時10分鐘讓學生參考“寫前checklist”和“表達微技能之準確的動作神態描寫:驚喜、感動篇”中提供的詞塊、句型進行續寫。寫作完成后,學生根據評價表從主題一致性、情節連貫性、語言的豐富性和準確性三個方面展開互評,圈出優秀的詞句,更正錯誤的表達進行評分并寫評語。然后師生共評3篇。
設計意圖:通過寫作表達主題;通過評價,深化主題意義體驗。
步驟六:總結,升華主題
這節課以Abraham Lincoln 的話“All that I am, or hope to be, I owe to my angel mother”作為結束,依靠板書復習讀后續寫中閱讀該怎么讀、續寫要怎么構思情節、如何續寫、作品要怎么評價。最后,學生依據自評表對自己這節課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課后作業是根據同伴評價和寫后評價表修改續文。
四、反思
本節課是高二年級的一節讀后續寫課,也是基于主題探究解決學生續寫中所存在問題的一次嘗試。對于這節課,筆者有以下三點反思:
(一)以主題意義探究為核心,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本節課以探究主題意義為核心在內容構思、語言表達方面為學生的續寫搭建了較好的支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讀后續寫能力。在教學成果方面,絕大部分學生在10分鐘之內完成了寫作,突破了思維枯竭、語言貧乏的困境。學生的語言表達雖然有少許不夠地道之處,但整體流暢通順,描寫細膩生動,未出現低級錯誤,而且主題意義明確,與前文銜接較為緊密,與原文保持協同。
(二)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增強協同效應
在讀寫整合課中充分運用英語活動觀,可以為教師在教學中提供“讀”與“寫”之間的橋梁。為避免讀寫脫節帶來的“低協同現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故事展開方式、人物情感變化,關注原文的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為之后的續寫做好鋪墊。
(三)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提高思維水平
讀后續寫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實現高階思維發展,教師需設計邏輯遞進的活動鏈, 同時優化教學問題的層次性。本節課的教學活動體現了英語學習觀的實踐思路,設計了指向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習目標,層層遞進,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五、結語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讀后續寫教學以探究主題為核心,教師基于語篇主題,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層層遞進的活動,從語篇六要素獲取,梳理故事情節線和情感線,到分析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到情節構思環節的提示、指導和評價,到寫前checklist,到限時寫作,最后評價習作。整個課堂在結構和語言方面為學生展開續寫提供了充分的支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信心,提升續寫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箭,周海明.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教學課例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杰里米.哈默著.朗文如何教寫作[M].鄒為誠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4]劉香云,張詩情,南嵩.主題意義下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中學外語教與學,2022(10):24-27.
[5]夏谷鳴.讀后續寫: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評價途徑[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1-6.
[6]呂國征.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導入課教學活動設計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