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潤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立足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修復,確立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原則,完善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將引領和推動我國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科學化軌道。
臨夏地處黃河中上游,境內黃河干流、一級支流、二級支流均有分布。全州濕地總面積4284.56 公頃,其中內陸灘涂4181.42 公頃、沼澤草地93.41 公頃、灌叢沼澤9.73 公頃。濕地主要分布在劉家峽庫區沿岸四縣,以永靖縣、東鄉縣面積最大,分別占全州濕地的25.72%、20.30%。
近年來,全州上下堅持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植樹種草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建立健全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完善濕地分級和管理體系,創新濕地修復和利用監管機制,穩步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各項工作。一是組織完成了全州濕地自然保護區各類資源種類、數量及分布狀況調查及功能區劃工作,為濕地資源保護夯實了管理基礎。二是按照問題不查清不放過、責任不落實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放過“三個不放過”原則,依法清理整頓侵占、破壞濕地問題,努力把問題消除在萌芽階段。三是在永靖縣啟動實施了甘肅黃河三峽濕地自然保護與恢復建設工程,引領帶動全州濕地保護工作。四是設置重點濕地保護圍欄,保護自然濕地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嚴厲打擊非法捕殺野生動物、亂采濫挖野生植物、亂修濫建固定設施等違法犯罪活動。五是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規避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在結冰期和枯水期通過挖渠引水等工程措施保持濕地的正常水環境。
(一)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堅持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作用的可持續性。
(二)堅持全面保護、分級管理的原則。將境內所有濕地納入保護范圍,分級分區分類落實保護措施,重點加強自然濕地、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的保護修復。
(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和省上的總體要求,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發揮縣(市)政府主導作用,動員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濕地保護修復工作。
(四)堅持綜合協調、分工負責的原則。由政府牽頭負總責,充分發揮林草、自然資源、環保、水務、農業農村等部門職能作用,協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
(五)堅持注重成效、嚴格考核的原則。把濕地總量管控、保護修復成效納入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干部政績考評體系,嚴格進行考核,做到獎懲嚴明,推動濕地保護修復水平全面提升。
(一)不斷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一要根據生態區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科學劃分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列入不同級別濕地名錄,力求做到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事權明晰。重要濕地設立標示牌,明確濕地面積、類型、甚至范圍、主要保護物種、保護修復目標、主管部門和管理單位。二要建立健全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完善縣、鄉、村三級保護聯動機制,通過申報設立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方式,加強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保護。
(二)不斷健全濕地用途監管機制。一要實施濕地生態保護負面清單管理,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禁止侵占自然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禁止開(圍)墾、填埋、排干濕地和永久性截斷濕地水源,禁止向濕地超標排放污染物,禁止破壞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魚類洄游通道。二要合理設定濕地相關資源利用的強度和時限,避免對濕地生態要素、生態過程、生態服務功能等造成破壞。三要依法加強對濕地資源利用監管,探索建立濕地利用預警機制,遏制各種破壞濕地生態行為,嚴厲打擊違法利用濕地違法犯罪行為。
(三)嚴格落實濕地保護目標責任。一要嚴格濕地用途監管,未經批準不得擅自改變濕地用途。對確因建設需要且批準征收、占用濕地的,按照“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的原則,由征收、占用用地單位負責進行恢復或重建,確保濕地面積總量管控不變。二要按照甘肅省濕地生態狀況評定標準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規范,從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水量、水質、土壤、野生動植物等方面構建全州濕地生態狀況評價指標體系,維持濕地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定,提升濕地生態功能。三是各級政府和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要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濕地生態狀況等保護成效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范圍,建立濕地保護成效獎懲機制和終身追責機制。
(四)嚴格執行退化濕地修復制度。一要明確濕地修復責任主體,對未經批準將濕地轉為其它用途的,按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實施恢復和重建。能夠確認責任主體的,由其自行開展濕地修復或委托具備修復能力的第三方機構進行修復。對責任主體滅失、由于歷史原因或公共利益造成生態破壞或因重大自然災害受損的濕地,由濕地管轄區政府組織修復。二要制定侵占濕地恢復方案,對適宜還濕的地方,通過退耕還濕、退田還湖、退養還灘、生態補水、排水退化濕地恢復和鹽堿化土地復濕等措施,科學恢復原有濕地,鞏固擴大濕地面積。三要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以自然修復為主的原則,通過污染清理、土地整治、地形地貌修復、自然濕地岸線維護、河湖水系連通、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生態移民和濕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進行綜合整治和自然修復。四要堅持水資源利用與濕地保護緊密結合,建立濕地生態用水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區域或流域內水資源平衡,維護濕地生態用水需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州上成立濕地保護修復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州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各縣市政府要落實濕地保護管理主體責任,健全機構,靠實責任,協調解決濕地保護中的重大問題。林草、自然資源、環保、水務、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要統籌協調、明確分工、通力配合,形成濕地保護工作合力,確保實現濕地保護修復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大資金投入。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建立政府投資、社會融資、個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機制。逐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在濕地保護和修復過程中的引導激勵作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對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保護恢復監測項目支持和濕地國際合作項目、各類外援項目對濕地保護工作援助,解決濕地保護修復資金和技術問題。
(三)健全補償機制。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和社會參與的多元生態補償形式和濕地合作共管的新型綜合管理途徑,形成一套適合各類濕地的生態補償機制。對流域上游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因承擔保護責任導致發展受限制的進行一定補償,對候鳥遷飛線路上的重要濕地因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造成損失的給予適當賠償。
(四)完善科技支撐。大力開展濕地環境演變過程和規律、濕地景觀格局和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性等基礎科學研究,突出濕地退化治理與修復關鍵技術、濕地可持續利用管理技術、濕地與水資源安全、濕地生態效益綜合評價技術研發,提升濕地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成立濕地保護與修復專家技術咨詢委員會,加強濕地保護管理重大理論和政策研究,保障濕地保護修復科學有序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