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



摘要:展示是人與物之間的溝通橋梁,展示設計是采用敘事手法講好故事,并應用一定的技術和表達方式將故事信息傳達給觀眾,以達到人與物的對話。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為例,對觀眾參觀學習行為需求進行分析,在以觀眾為中心的展示設計理念下,提出展示內容策劃趣味性,展示信息量精簡性,展示形式引導性的觀點。研究成果為非遺展示設計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清代官式建筑;展示設計;內容與形式;觀眾
建筑彩畫是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對建筑木構件進行保護和裝飾。建筑彩畫營造技藝主要包括地仗、油飾和彩畫的制作。地仗和油飾主要對木構件起到防潮防蟲防裂等保護作用,彩畫主要是起到裝飾作用。建筑彩畫歷經千年發展,工藝和工程管理逐漸成熟規范形成了專門行業。在宋代稱為彩畫作,到了清代彩畫歸為畫作,地仗和油飾歸為油作。中國建筑彩畫營造技藝精湛,傳播至日本、朝鮮等周邊國家,并對當地建筑技術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的重要內容。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性在展示內容上主要體現在工藝流程和工匠精神兩方面。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展示設計的展示內容包括其歷史文化,與技藝相關的材料、工具和工藝,匠作譜系與傳承方式,彩畫作行業行規及行業習俗等。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不僅工藝考究,藝術審美價值高,最重要的是彩畫工匠及彩畫作行業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工匠精神更值得后人傳承。對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的展示除了對其歷史文化和工藝進行傳播外,更重要的是對工匠的匠心精神進行頌揚,提升人們對我國傳統建筑彩畫文化內涵的科學認識。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播,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展示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聚集一定人群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的活動,也是保護傳承的方式之一。傳播信息是展示設計的主要任務,觀眾是展示服務的首要對象,展示內容策劃、展示信息提煉、展品陳設、展示形式設計以及展示空間氛圍營造都是為了讓觀眾能有效地接受展示信息,達到人與物的溝通。對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進行展示設計,要圍繞觀眾觀展需求和學習行為方式,進行展示內容策劃,提煉符合展示主題又能被觀眾接受的展示信息,采用能引起觀眾注意和愉悅學習的展示方式,讓觀眾與展品實現對話,達到對清代宮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整體性的科普認識。圍繞“怎么看-展什么-怎么展”的展示思路,對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展提出“認識清代官式建筑彩畫-如何制作-為何傳承-如何保護”的展示路徑,由表及里、由古至今的展示敘事手法,以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的歷史和藝術風格為鋪墊,對建筑彩畫工藝進行重點展示后轉向高潮“為何傳承”,將展示內容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即對彩畫作工匠精神的詮釋,自然延展到最后一個單元“如何保護”。
首先,內容是展示的核心。展示內容策劃要兼顧展示主題文化內涵和觀眾的學習接受度。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是傳統建筑專業知識,以科普為目的的展示,要考慮觀眾參觀學習的接受能力,對展示主題內容進行提煉,把復雜冗長的知識概括歸納為簡單易懂的要點,讓觀眾茌短時間的學習中,對清代官式建筑彩畫有較為整體性的認識,而不只是片面性的了解。從整體性視角下對漓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進行科普展示,其內容主要包括歷史與藝術風格、工藝流程、匠作譜系與工匠精神、當代價值四個部分,在展廳中分為“木衣錦繡”“雕梁畫棟”“薪火傳承”“繼往開來”四個單元進行介紹。第一單元“木衣錦繡”,由建筑彩畫歷史和功能導入到對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的五種類型介紹: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寶珠吉祥草彩畫和海墁彩畫。第二單元“雕梁畫揀”,主要介紹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分為地仗油飾工藝、彩畫繪制工藝兩部分,分別從材料、工具和工藝流程展開,重點介紹工藝流程。地仗油飾工藝介紹單批灰、三道灰、四道灰和一麻三灰等不同類型的工序。彩畫繪制工藝則介紹十八道工序“配紙-起譜子-扎譜子-磨生、過水布-合操-分中-拍譜子-攤找活-瀝(大小)粉-刷(大小)色-包黃膠-打金膠貼金-拉大線拘黑-拉暈色-拉大粉-壓黑老-攢退活-打點活”。第三單元“薪火傳承”,分為工匠精神、行業行規、傳承譜系三部分。重點介紹彩畫工匠對彩畫技藝的精心研究,對彩畫匠人職業道德和彩畫作行業行規的樹立,以及從事建筑彩畫工作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守正創新的工匠精神。第四單元“繼往開來”,主要介紹保護發展理念下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狀況。從國內和國際交流規角,重點介紹建筑彩畫傳統營造技藝與先進科學技術進行融合創新,提升傳統建筑彩畫營造技藝的保護方法。
其次,展示信息是觀眾參觀學習獲得知識的渠道,展示信息的提煉和傳播方式影響著觀眾參觀學習效果,也是展示設計效果評估的指標之一。展示信息源于對展示內容的提煉概括,信息量的大小與觀眾短時間內學習的接受度要成正比關系。大部分的觀眾對展示內容的了解并不多,前來參觀的目的是學習以拓寬知識面,所以展示信息量過大容易造成觀眾學習疲勞,展示信息量過小又給觀眾空泛感。展示信息難度大讓觀眾接受不了,信息難度小又讓觀眾覺得沒內涵。所以,以科普教育為目標的展示信息設計在容量的大小和難易程度上均要考慮觀眾的接受度。觀眾以青少年、家長和老年人等非專業人員為主,他們對建筑彩畫知識了解的并不多。觀眾在參觀時有生理、心理和行為需求,如行走帶來的生理疲勞,對枯燥圖文信息產生的視覺疲勞,并由此引發對參觀學習注意力的不集中或不感興趣。觀眾的學習方式多樣化,只可看不能滿足觀眾的學習行為需求。既能看又能聽,還可動手操作的體驗方式更能保持觀眾參觀學習時的興趣,并能引導觀眾主動學習。
觀眾注意力時間短、興趣度不高,容易疲勞,展線設計不宜過長,茌一個小時左右,期間穿插休息、體驗互動為宜。首先,展示信息設計要言簡意賅。如建筑彩畫功能:美化建筑的裝飾功能、對木結構防潮防蟲防裂的保護功能、彰顯建筑等級的政治功能。簡單又不失解說性的信息易于觀眾接受。其次,展示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展示信息并不僅僅要傳達給觀眾,更重要的是要被觀眾關注到并產生記憶,達到信息的有效傳播。言簡意賅的展示信息可以幫助觀眾記憶,那么生動有趣的信息傳播方式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提高觀眾主動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在展線中間段的信息可以采用體驗互動的方式,如場景還原、體驗、欣賞、游戲等“動靜交替”的方式。如介紹清代官式建筑彩畫類型時,除了圖文形式外,以拼圖游戲的方式,讓觀眾動手拼出不同類型的彩畫,增強觀眾參觀的興趣,也加強學習記憶。(如圖3所示)
最后,展示形式既是展示信息傳播方式,也是吸引觀眾參觀學習的手段。展示信息以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感官形式與觀眾交流,為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觀眾主動學習,讓展示信息得到有效的傳播,不同的展示內容采用的展示形式也不同。展示形式依賴于先進的展示技術來實現,如AR、數字孿生等虛擬技術應用到展示設計中,以游戲、交互、互動等體驗形式完成,拉近了展示內容與觀眾的關系,讓觀眾能夠沉浸式地參觀學習。所以,展示形式既是幫助觀眾接受展示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檢驗展示效果達到的重要指標之一。成功的展示設計往往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引導觀眾主動學習,在愉悅的參觀過程中最大化地接受展示信息。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展定位在臨時性的專題展,在兼顧經費有限和教育目的情況下,采用圖文視頻、實物模型以及游戲、現場演示和體驗等方式相結合的展示形式,讓觀眾能夠以可觀、可聽、可感的方式愉快地參觀學習。
在第一單元為了讓觀眾更加直觀地認識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的五種類型,將五種彩畫類型的構圖結構、各部位名稱以圖示的形式展示,并采用對比手法提取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為展示信息,將專業知識以通俗形式展示,給觀眾一目了然的觀感。如和璽彩畫重點介紹其顯著性特征圭線光子和枋心的圖案多以龍、鳳為主。旋子彩畫則重點介紹找頭部位的旋花圖案。
在第二單元中對建筑彩畫地仗工藝的基礎知識介紹后,利用空間轉折處設計一個牌樓,在牌樓柱子的局部還原一麻五灰地仗做法,由下至上將一麻五灰工藝一步步展示出來,將枯燥乏味的地仗工藝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展示,給觀眾以真實感,讓觀眾學習更加輕松。在牌樓額枋等構件上展示和璽彩畫的應用,對第一單元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利用 牌樓的造型對展示內容進行場景還原起到自然過渡效果,穿過牌樓到了本展廳的高潮部分,即對建筑彩畫層工藝的展示。彩畫層工藝展示亮點是邀請傳承人現場演示,觀眾亦可體驗扎譜子、拍譜子、瀝粉等工藝。通過眼觀和手動,讓觀眾沉浸在建筑彩畫繪制體驗過程中。
第三單元以“工匠故事+代表作”的方式提煉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修養。從視頻或圖文信息中讓觀眾感受到工匠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執著精神,并從傳承人的代表作品中領悟到執著和努力付出帶來的收獲,這種視覺體驗與第二單元傳承人現場演示相呼應。本單元展示形式上的創新點是在開幕式上策劃現場拜師儀式,此活動突出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與傳承性特點。
第四單元“繼往開來”主要是現當代對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保護的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通過實物剖面或過程式研究的實驗成果進行展示,讓觀眾在比較觀察中發現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性。最后,以建筑彩畫文創產品展示做結尾,對空間氛圍營造和觀眾參觀心情進行調節,由前面的理性學習轉向感性欣賞,觀眾心情也由專注轉為輕松。從傳播效果來看,建筑彩畫文創產品作為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的傳播衍生載體,觀眾買走后,在館外對清代官式建筑彩畫文化進行二次傳播,擴大了傳播幅域。
總之,展示設計是采用一種敘事手法講好故事,并應用一定的技術和表達方式將故事信息傳達給觀眾,以達到人與物的對話。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是優秀傳統文化,對其進行展示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播,更是對大國工匠精神的傳承。
(作者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