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軼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國當代繪畫圖像中民俗文化的應用,研究發現民俗文化在繪畫中的重要性。在分析民俗文化在繪畫圖像中的應用現狀時,研究了其豐富多樣性和文化教育性。并且,探討了應用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比如知識產權侵犯、藝術風格沖突和誤解民俗文化。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增強知識產權意識、融合藝術風格和提高對民俗文化理解等針對性對策。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廣中國當代繪畫圖像中的民俗文化應用。
關鍵詞:民俗文化;中國當代;繪畫圖像
中圖分類號:J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3-00-03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中國的繪畫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國家,其民俗文化源遠流長,代代相傳。這些民俗傳統包括節慶活動、傳說故事、民間信仰、生活習慣等,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古代繪畫作品常常以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來表現文化內涵,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些作品傳承了古代民俗文化的精髓,成為后人了解和感受這一傳統文化的窗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國當代繪畫也逐漸融入了豐富的民俗元素,反映了這一古老文化的當代表達。藝術家們開始通過繪畫作品來探討和表現傳統節慶、宗教儀式、傳說故事等民俗元素,使這些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1]。
(二)研究意義
研究中國當代繪畫中民俗文化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新一代藝術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民俗元素。這有助于確保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不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失去,而是得以傳承和創新。本文研究可以揭示中國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認同的演變。通過觀察繪畫中的民俗元素如何隨時間變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以及文化認同是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塑造的。這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當代社會的特點和挑戰。研究中國當代繪畫中的民俗文化應用有助于提高中國繪畫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的影響力[2]。
二、相關概念介紹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特定地域和社會群體中傳統的文化實踐和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國家,其民俗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反映了人們的信仰、價值觀、社會結構以及對自然界的理解。中國的民俗文化中,各種節慶是顯著的元素之一。其中,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慶之一,它標志著農歷新年的開始,通常在一月或二月舉行。春節期間,人們進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放煙花、家庭團聚,以及贈送紅包以示祝福。中秋節則是另一個重要的節慶,慶祝農歷八月十五,人們通常會賞月、吃月餅,象征著團圓和家庭的重要性。清明節則是紀念祖先和掃墓的時間,強調了對過去的敬意和對傳統的延續。這些節慶伴隨著獨特的儀式和活動,它們不僅滋養了情感聯系,還傳承了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宗教信仰也深刻地影響了民俗文化。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等宗教信仰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的教義和價值觀在節慶和儀式中都有所體現。中國的民俗文化還包括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故事,這些故事傳承了代代相傳的智慧和價值觀念,其中蘊含的道德教誨、勇氣示范和智慧啟示,一代代傳承下來,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3-4]。
(二)繪畫圖像
繪畫圖像是藝術作品中的視覺表達方式,通常通過繪畫、素描、水彩等各種媒介來創作。繪畫圖像可以是具象的,如風景、人物、動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以形式、色彩和線條等元素來表現藝術家的觀念和情感。繪畫作品可以呈現出極為多樣的風格和主題,反映藝術家的個人創作風格和審美追求。在中國的繪畫傳統中,水墨畫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繪畫強調意境和抒發情感,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鳥蟲魚、人物等為題材,通過筆墨的運用表達出內在的精神境界。另外,中國當代繪畫也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現代藝術流派和實驗性的創作方式,反映了社會變革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許多當代藝術家將民俗文化元素納入他們的創作中,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他們可能以傳統節慶、儀式、傳說等為題材,將其重新詮釋和表現,以傳達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思考。同時,繪畫圖像成為表現民俗文化的重要媒介。藝術家通過繪畫來呈現民俗文化中的場景、人物和儀式,以視覺的方式傳達文化的內涵[5]。
三、民俗文化在繪畫圖像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一)豐富多樣性
中國當代繪畫中民俗文化的應用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這體現在不同繪畫流派、風格和主題的多樣性上。藝術家們通過不同的創作方式,展現了各地各民族的不同傳統文化,豐富了繪畫領域。例如,一些畫家選擇以寫實的方式表現傳統節日、儀式和慶典,用生動的色彩和細致的線條來描繪,使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到這些傳統活動的氛圍。與此同時,其他藝術家則采用抽象或現代藝術的方式,將民俗元素重新詮釋,使其具有更廣泛的審美吸引力,這種多樣性使人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欣賞和理解民俗文化[6-7]。
(二)文化教育性
當代繪畫中民俗文化的應用具有強烈的文化教育性質。藝術家們通過繪畫作品傳遞文化信息,幫助觀眾了解和珍視民俗傳統。文化多樣性可以體現在繪畫作品中。繪畫作品可以成為歷史和文化的窗口,通過藝術家的創作,觀眾可以學習到關于不同地區、民族和時期的風俗習慣和傳統,這有助于傳承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民俗繪畫可以激發觀眾的文化興趣。當觀眾在繪畫作品中看到熟悉的民俗元素時,他們可能會對這些文化表達更感興趣,愿意深入了解和參與相關活動。這有助于推動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繪畫作品可以成為文化教育的工具。學校和文化機構可以利用這些作品進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和研究民俗文化,這有助于培養新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尊重。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繪畫圖像中的應用展現出豐富多樣性和文化教育性的雙重性質[8]。
四、民俗文化在繪畫圖像中應用面臨的問題
(一)侵犯知識產權
在將民俗文化融入繪畫作品中時,藝術家面臨的一項責任是處理知識產權問題。雖然創作靈感常常來自傳統元素,但必須謹慎確保不侵犯相關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和商業機密等,藝術家在創作中可能會觸及其中的某些方面。藝術家應該明智地選擇材料和元素,以確保它們是公共領域的,或者已經獲得了必要的許可,這可以通過研究和咨詢知識產權律師來實現。如果藝術家未經授權使用了受保護的元素,他們可能會面臨法律訴訟,從而可能產生巨額的法律費用和賠償金。適當的引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藝術家打算在作品中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材料,他們必須遵循版權法規定的引用原則,這通常需要在作品中注明來源并遵守特定的引用規則。這不僅有助于避免法律問題,還可以幫助維護藝術家的聲譽,因為透明和尊重知識產權的做法總是受到贊賞的[9]。
知識產權問題的處理也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密切相關。如果藝術家未經授權或不當使用傳統元素,可能會引發文化爭議,并傷害到與該文化相關的人們的情感。因此,在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時,藝術家應當保持尊重和謹慎,以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保護自己的法律權益[10]。
(二)藝術風格沖突
民俗文化與當代藝術風格之間的沖突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這種沖突反映了藝術家在創作中面臨的挑戰,他們試圖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抽象或寫實風格融合,以創作具有獨特表現力的作品。有的藝術家積極探索這種沖突,試圖在作品中找到平衡點。他們希望以一種創新的方式重新解釋傳統文化,并將其呈現給當代觀眾。這種融合可以是一種跨時代的對話,將古老的價值觀和故事與現代社會的觀念相交融。這種嘗試可能在一些情況下非常成功,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同時又保留了文化傳統的重要元素。成功的融合并不總是容易實現的。有的藝術家可能在平衡傳統與現代元素時遇到困難。他們可能面臨來自傳統文化的限制,以及來自現代審美的壓力。有時候,融合可能會顯得刻意或不自然,導致作品失去了深度和真實性。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需要認真考慮如何處理這種沖突。他們可能需要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了解其核心價值觀和故事,以便更好地將其融入藝術作品中[11]。
(三)誤解民俗文化
誤解民俗文化這一問題也需要我們的關注,因為民俗文化代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傳統,它們在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變化較大。當藝術家試圖應用民俗文化時,他們可能陷入誤解或刻板印象的陷阱,這可能導致文化的失真或誤導觀眾。誤解民俗文化可能源自對文化的不充分了解。藝術家可能只依賴于表面上的資料或觀察,而沒有深入研究特定文化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觀。這種淺薄的了解可能導致對文化的不準確描繪,而觀眾可能誤以為這就是該文化的真實面貌。刻板印象也同時存在。藝術家可能傾向于使用一些常見的文化符號或陳詞濫調,而忽視了文化內容的多樣性。這種偏見可能導致對文化的簡化和誤導,忽略了文化的復雜性和深度。這些誤解和刻板印象不僅影響了藝術品的質量,還可能影響人們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五、民俗文化在繪畫圖像中應用的針對性對策
(一)增強知識產權意識
中國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擁有豐富的傳統和多元的元素,這些元素在當代繪畫圖像中得以廣泛應用。在民俗文化應用于繪畫中,保護知識產權至關重要。藝術家們需要確保他們的作品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尤其是當使用傳統圖案、符號或元素時。此外,藝術家們也應積極尋求與文化機構、民間藝術家或相關權威合作,以獲取準確的文化信息和授權,以便在作品中準確地呈現民俗文化元素[12]。
(二)融合藝術風格
當藝術家將民俗文化元素融入繪畫作品時,他們應該以巧妙的方式將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中,以創作出富有深度和吸引力的作品。藝術家需要考慮將傳統圖案與現代藝術風格相結合,這意味著他們可以使用傳統的民俗圖案為靈感,但在繪畫中賦予它們現代感。這可以通過色彩的選擇、線條的運用或構圖的創新來實現。例如,將傳統的紋飾與鮮艷的現代色彩相結合,或者使用抽象的線條和幾何形狀來重新演繹傳統元素。重新演繹傳統主題以適應當代審美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藝術家需要選擇一個具有深刻文化意義的主題,以一種新穎、獨特的方式來呈現它。這可以包括改變主題的視角、表現方式或情感表達。通過這種方式,藝術家可以在作品中傳達出對民俗文化的尊重,同時展現出自己的創造性思考和獨特的藝術視角。
(三)豐富對民俗文化的理解
要在繪畫中成功地應用民俗文化,藝術家需要深入了解這些文化元素的歷史、含義和背后的故事。這可以通過研究文獻、參觀民間傳統節慶活動、與當地居民交流等方式來實現。只有深入理解民俗文化,藝術家才能更好地表達它們,并避免被誤解或曲解。在中國當代繪畫圖像中應用民俗文化是一項具有挑戰性但有潛力的任務。通過增強知識產權意識、融合藝術風格和豐富對民俗文化的理解,藝術家可以更好地創作出具有獨特魅力的作品[13]。
六、結束語
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繪畫圖像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它不僅豐富了繪畫的多樣性,還提供了文化教育性的內容,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俗傳統。同時,這一應用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侵犯知識產權、藝術風格沖突和對民俗文化的誤解等。這些問題需要得到認真對待,以確保民俗文化的應用能夠正當且尊重文化傳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對策,先是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同時融合藝術風格,以及加深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希望可以更好地促進民俗文化在繪畫圖像中的應用,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同時維護藝術創作的多樣性和原創性。
參考文獻:
[1]李澤華.新時代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05):72-78.
[2]周清.民俗文化在中國畫創作中的運用與表達[J].參花(上),2023(06):56-58.
[3]王靜.民俗文化之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意義新探[J].中國民族博覽,2023(10):24-26.
[4]李慶英.淺析群眾文化建設中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滲透[J].參花(上),2023(04):119-121.
[5]馮葳.媒介視角下的古物觀看:全形拓及其補繪畫的圖像轉譯[J].美術大觀,2022(07):74-77.
[6]郭桂均.群眾文化建設中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滲透分析[J].文化產業,2022(19):73-75.
[7]范森,楊越茗.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民俗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11):23-25.
[8]劉怡君.現當代繪畫藝術中圖像的疏離性表現研究[D].成都大學,2022.
[9]呂春艷,賈麗娜,高志遠.圖像時代下繪畫語言的思考[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1(05):33-37.
[10]黃雅群.瑪琳·杜馬斯繪畫圖像的隱喻研究[D].青島大學,2021.
[11]姜靜茹,楊杰.圖像的對話——中國民間剪紙藝術與西方立體主義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45-46.
[12]色音,黃強.信仰民俗與圖像敘事——以清代《祭祀全書巫人誦念全錄》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0(01):174-186.
[13]李彥鋒.中國傳統繪畫圖像敘事的頃間[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04):23-2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