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孫文祥,康 碩
(黑龍江工程學院 昆侖旅游學院,哈爾濱 150400)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家風、家教建設。[1]中華民族素來有守祖訓以正家風的文化傳統,與世界其他民族相比,強調“重德修身”是中華民族的特有之處。
家訓,是古代族權與父權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傳統宗法社會,父家長垂誡訓示子孫后代,其表現形式較為豐富,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文字記錄的,也有祭祀用品、飾物、建筑等具體實物的,用以處理家庭事務、規范家人行為、處理家族矛盾的一種言行準則。傳統家訓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及德育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關鍵。傳統家訓文化具有強大的思想道德教化功能。新時代,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對于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深遠。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德育,北宋時期司馬光曾用一段精辟的論斷對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確的表達。“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資治通鑒·周紀一》)重視德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上至帝王將相、大哲圣賢,下至文化名人、黎民百姓均為社會教化作出了相應貢獻。傳統家訓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存有大量種類繁多、膾炙人口的家書家訓,體現著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價值。傳統家訓文化借助于帝王家族、官宦名臣、商界翹楚乃至庶族百姓的家訓、家學、家誡等,融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宏大敘事之中,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特質。我們可以從承襲下來的經典典籍中梳理出傳統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脈絡。
傳統家訓十分重視“立志”教育,“勿以薄而志不壯,貧而行不高”(《司馬徽·誡子書》),“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人無志,非人也”(《嵇康·家誡》)。可見,古人注重樹立遠大的志向、追求高遠的人生目標,《陶淵明家訓》中也詳細地記載了貧困不失志向、勤奮向學的故事。今日,我們時常談及目標教育、理想教育,傳統家訓中的“立志”大體與之相當。傳統家訓認為君子須先立志,唯有先立志才可朝著目標勇往直前。在家訓的多部經典著作中都闡明了立志與成學的關系。在學而優則仕的中國古代社會,成學亦被作為衡量人生的重要標準之一,成學往往與立志緊密聯系在一起。立志可為約束自身提供方向、為建功立業提供精神滋養。傳統家訓中將立志作為人的精神指南,要先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持之以恒地朝著目標邁進。立志往往與有恒結合在一起,突出立志有恒對于成就學業的重要性。二程有言:“學者必志于大道,以圣人自期,而尤有不至者焉。”這里“大道”指經世治國之道,學者應有學習經世治國之道的志向,用圣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做到這般,還有不能夠達到、不能夠實現的嗎?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強調理想和方向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曾引用“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2]來加以說明。新一代青年應樹立遠大理想抱負,唯其如此,國家才能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充分發揮理想信念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立志”與理想信念融通,以期豐富新時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
傳統家訓文化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心目標是為了宣傳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倫理思想。《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于治國而言,“修身”“齊家”起到基礎性作用。中國古代家訓通過修身養德、修身養性方式注重對子女道德品格的塑造及理想人格的養成。在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中,“修身”幾乎居于首要位置,旨在通過修身培育子嗣的道德品格,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愿望。傳統家訓中關于修身的條目涉及較多,包括勤勉好學、自強不息、寬以待人等諸多方面。儒家思想認為,德乃立身之本,若要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君子無愧天地,務須修身立德。古語有云:“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倫理而已。”[3]傳統家訓中兩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即為修業和進德,這是兩項基本的道德準則要求,修身教育始終是傳統家訓最重要的內容。《管子·權修》中說:“家者,人之本也。”在古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方面的日常行為要求在不同家訓中也多有記載,如,《朱子家訓》中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曾國藩家訓》中的八字訣,“早、掃、考、寶、書、蔬、魚、豬”;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的“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上述家訓內容意在勸誡家庭成員要克己修身,仁愛為善。傳統家訓中所表達的道德品質時至今日依然閃耀著光輝,為新時代培育大學生道德行為規范提供了可依據的參考范本。
所謂處世就是如何與所生存的外部環境共處,在平日交往中如何與他人相處。傳統家訓同樣重視處世之道,強調要結交君子、遠離小人,交友須慎、寬容大度。明人楊繼盛、清人張履祥在《楊忠愍公遺筆》《訓子語》中曾對交友標準作了重點強調,與之肝膽相交者應是喜讀書、為人忠厚老成、肯學好的人,與這樣品德的人相處,久而久之自然也會成為一個好人。張履祥在教導子嗣時強調至于師友,要擇之又擇,慎之又慎。傳統家訓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交友對于整個人生的重要意義,蘊藏著豐富的處世哲學。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如今,人生在世都不可能是單一存在的個體,勢必要與人相處、待人接物,如何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就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處世準則和處世技巧。傳統家訓往往都是長輩結合自己的體驗與親身經歷向子孫后代傳授處世哲學、處世之道。謙恭也是傳統家訓的重要內容,更被運用在處世哲學之中。古人時常告誡子女,如若他人超越了你,不要有嫉妒之心,要加以敬重;如果他人不如你,也不可輕賤待人,要謙讓之。中國自古便重禮,當發生利益矛盾沖突的時候,禮讓、謙讓無疑是化解矛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寬以待人、與人為善亦是處世之要,傳統家訓在處世方面更是秉承了中華民族積淀于血脈深處的“和合”理念。“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大道”(《尚書·虞書·大禹謨》),唯有懂得謙讓、懂得包容才能實現與他人的和睦相處,尊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才能實現共同進步。傳統家訓文化富含著處世良方,凝結著祖輩的人生智慧,與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間有著一定程度的內在契合性。基于此,使得傳統家訓文化具備了可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4]。“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5]于一個民族而言,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傳統家訓文化包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歷經歲月沉淀越來越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傳統家訓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可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也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啟示。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于自身的獨特的精神基因,這種特有的文化基因蘊含在該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中,從而形成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知識智慧與理性思辨,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張名片、中華民族特有的標志,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不曾斷裂的文化存在,更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我們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源于我們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習近平總書記將其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而倍加重視。傳統家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豐富的哲學思想,描述了古今通用的德育范式,是中華民族的先輩在培育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是在持家育人的具體實踐中所總結的。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家間聯系日益緊密,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在此背景之下,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問題、面臨的挑戰亦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在多元激蕩的文化中,中華文化何以站住腳?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加以解決。傳統家訓德育思想蘊含著“天下大同”的價值追求、“家國同構”的愛國情懷、“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修己安人”的處世哲學……通過千百年來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依據,傳統家訓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傳統家訓德育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目標高度契合,將傳統家訓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助于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育人功能,可以開創“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良好局面,是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
文化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中的一個部分,在“十大”育人體系的構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9月1日,《求是》雜志刊登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強調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要教育引導學生多讀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等。要開出書單,指出重點,讓學生正確理解經典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精髓,感知中華文化魅力。”[6]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意義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重在鑄魂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是具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的教學實踐過程,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論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采取點、線、面的教學策略,是典型的直接、在場、面對面的交流。這種交流高效、便捷,是心靈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
但是,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還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在現代教育背景之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利于讓學生感知其親和力,不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誠然,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包含很多層面,其影響因素是較為復雜的,包含師資、教材、教學資源等。若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并認同思想政治教育,一味枯燥灌輸恐怕收效甚微,必須將其融入到生活之中,融入到實踐之中。家校協同育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傳統家訓起源于家庭,家訓首先重視的便是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積谷防饑,積德防老”(《琵琶記·諫父》)……其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思想內容更容易被當代大學生理解和接受,潤物細無聲地涵養大學生道德修養,可以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有效性。
如前文所述,傳統家訓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其內容及蘊藏的思想理念可以真實地反映中華文化前進的方向,其中不乏對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對于家國情懷的不懈探索、對于高尚品德的孜孜追求……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精神源泉,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所體現。換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三個不同層面即個人、社會、國家的價值取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凝練地表達出來,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紐帶提供基本遵循,是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和準則。新時代新征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應被積極且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泉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而其中許多傳統美德又來自家庭或者家族的道德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就形成了重家風、齊家規、嚴家訓的家庭道德教育體系。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教育并不是十分地發達,每個人的教育均離不開家庭,家庭抑或是家族便承擔著對本家族成員的道德教育。古代社會許多家庭、家族的道德教育基本都遵循儒家核心價值觀,并且將儒家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職志,內含著愛國愛家、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廉潔正直、勤學簡樸、耕讀傳家等思想,上述內容內嵌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由此可見,傳統家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同質同根的倫理契合性,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動的教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家訓文化的當代價值,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進一步印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引領性,從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于促進大學生道德素養、精神品質、文化素養的提升,引領大學生弘揚中國精神、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應立足于現實發展需要,結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本著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原則推陳出新。傳統家訓文化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鮮活的素材,整合傳統家訓文化資源,發揮其當代功用。借助網絡平臺進一步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領域,提升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等均可促進傳統家訓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方面,要在傳統家訓文化中選擇與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相匹配的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在原有范本的基礎上增加傳統家訓文化資源,進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傳統家訓文化博大精深,關于傳統家訓的研究成果數量之多,蔚為壯觀。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古代家訓類著作多達117部,呈現形式各異。傳統家訓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幾個時期,從秦前期到清末,不同時期的家訓各有其特點,我們應挑選有效典例,汲取文化之大成,在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內容的基礎上,對傳統家訓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不限制其具體表現形式,不可破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教育環境,避免文化內容以“單刀直入”的方式融入,遵循融合的原則,引導學生充分領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的政治立場和“守誠信,崇仁愛,求大同,恭謹自律”等思想主張,增加政治文化思想元素,增強教材的政治思想性。另一方面,應基于多重維度和視角來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家訓文化的內在關聯,依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目標,將傳統家訓文化更好地滲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教學中亦可引入名人事跡、古訓名言、成語、典故等。如,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的“質量互變規律”相結合;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與“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相融合,增強課程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傳統家訓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整合傳統家訓文化資源,將其有選擇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提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塑造高尚道德品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7]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網絡教學已經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于當代高校大學生而言,網絡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得信息資訊的首要選擇。可以合理使用網絡數據工具統計大學生對于傳統家訓文化的了解程度、認知程度、把握程度,以此分析出學生所喜愛的傳統家訓文化的內容和呈現形式。這樣可以使得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環節更加具有針對性。要借助網絡新媒體的力量,使其成為承續傳統家訓文化的一條新途徑。建立視頻公共網站等,通過喜聞樂見的多種方法,向大學生展示傳統家訓文化,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和愛好。網絡新媒體具有交互性、便捷性和開放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視傳統的教育方式,更要利用網絡新媒體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發智慧平臺傳統家訓文化資料庫,借助圖文、音頻等形式,運用APP、公眾號等方式推送給學生,同樣也是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載體的良策。此外,也可通過網絡平臺開展關于傳統家訓文化的相關活動,讓學生們參與其中,以身臨其境、親身體驗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對于傳統家訓文化的熱愛之情。
進一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揚傳統家訓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倡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到傳承傳統家訓文化的實踐活動之中。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高校思政教師首先要做到“信道”進而“明道”,在傳道授業解惑之前,自己首先成為先受教者,然后再努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引路。高校思政教師是教材話語體系的傳授者,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調動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必須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8]。“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如前文所述,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學”的水平,而后,才能更好地實現“教”。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的說法,這充分說明了教師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高校思政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理論素養、拓寬知識視野,掌握傳統家訓文化相關知識,將先人的理念智慧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在授業過程中熟練運用在傳統家訓文化中汲取的知識養分、生動案例,講好、講活思政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學生在傳統家訓文化的學習中領悟到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然成了中華民族一張亮麗的名片,傳統家訓文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步入新時代,用現代的表達方式賦予傳統家訓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激活傳統家訓文化優良基因,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方面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當代大學生血脈深處,使其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理論教學與踐行和弘揚傳統家訓文化的實踐活動相互補充,使學生自覺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聯系起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