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金,張愛慧,袁穎輝,宰學明
(金陵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南京 210038)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一重要論述為推進中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1],全國各高校均將課程思政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指標,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這對教師在專業知識講授中有機融合思政元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理工農類等應用性學科更注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傳授,為適應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的需要,須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設施園藝學是2018 年頒布的植物生產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園藝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金陵科技學院設施園藝學教學團隊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到教學中,實現了對學生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的有機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專業知識、政治覺悟、思想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本研究對設施園藝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歸納和總結,以期為其他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設施園藝學是金陵科技學院園藝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是集現代園藝科學、環境工程科學、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科學及現代農業經濟科學等為一體的交叉學科。該課程共48 個學時,包括32 個學時的理論課和16 個學時的實踐課。通過理論課與實踐課合理安排,交叉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指導[2],設施園藝學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在設施園藝學課程教學中通過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到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引導他們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培養他們的大國“三農”情懷、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為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培養一批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提升育人效果,金陵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教研組從挖掘課程思政要素、強化教師育人意識和調整評價方式3 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設施園藝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素材,為教師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廣泛搜集與課程內容密切聯系的思政案例,建立與專業知識點相對應的思政素材庫,根據課堂情景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可以取得較好的育人效果。根據教學實踐總結,挖掘出設施園藝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有大國“三農”情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觀和美麗中國建設、家國情懷、大國“工匠”精神,知農、愛農、服務“三農”意識、歷史責任和使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個人追求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等。
3.1.1 緒論部分融入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在該節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施園藝取得的成就時,融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包括設施蔬菜產業在內的各項事業取得的變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潛移默化地堅定學生的家國情懷。中國產出的蔬菜不僅能滿足本國14 億人口的消費需求,還可出口創匯,2021 年中國蔬菜累計貿易順差達130.39 億美元[3]。設施蔬菜產業效益突出,是促進農民增收、脫貧攻堅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助力。設施農業前景廣闊,學好專業知識將大有可為,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動力和專業認同感。
3.1.2 園藝栽培設施的類型、結構與裝備章節融入大國“三農”情懷和知農、愛農、服務“三農”意識 在講授“日光溫室”時引入李天來院士通過不懈努力開創了北緯40.5°地區冬季不加溫生產果菜的局面[4],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和知農、愛農、服務“三農”意識,啟發學生思考作為新時代農科人應擔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此外,該部分也可突出中國獨創的節能型日光溫室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環境中基本不加溫即可進行喜溫果菜類的生產,體現出中國廣大勞動者和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創造性,無形中為“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3.1.3 覆蓋材料的種類和性能章節融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該章除讓學生了解覆蓋材料的發展推動設施園藝業快速發展外,還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覆蓋材料廢棄后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鄉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減少廢棄覆蓋材料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3.1.4 設施的環境特性及其調控技術章節融入大國“工匠”精神 在介紹設施內光照、溫度、濕度和氣體調控技術時,引導學生思考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生產中如何在最低能耗條件下實現設施環境的綜合調控,以實現作物的優質高產栽培。講授連作障礙時,讓學生認識到不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危害;引入喻景權院士的大國“工匠”精神,他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提出“除障因、增抗性、減鹽漬”的連作障礙防控技術體系[5],為中國設施園藝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3.1.5 設施蔬菜栽培章節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將個人追求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2020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十四五”開局之年的8 項重點任務,其中“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位列其中,這是在中共十八大以來,首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層面提到解決種子問題[6]。在設施蔬菜栽培章節介紹品種選擇時,讓學生思考國家為何會在這樣一場為中國經濟把脈定調的重要會議上突出強調解決好種子問題。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雖然中國以水稻和小麥為代表的大田作物育種取得了很大進步,已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必須意識到仍有很多蔬菜品種被“卡脖子”,尤其是一些設施栽培專用品種大量進口。作為園藝專業學生要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術,將個人追求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將中國的“菜籃子”掌握在自己手中。
3.1.6 實踐教學環節思政元素的融入 園藝栽培設施類型的調查實踐讓學生認識到栽培設施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人的持續優化,作為新時代的農學專業大學生,有責任和義務為中國園藝設施優化發展做出貢獻。“塑料大棚的設置”環節,在建造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一點偏差都可能影響大棚的性能和荷載,培養大國“工匠”精神。通過“設施內小氣候觀測”,讓學生認識即使在一個設施很小的空間內,同一時間不同位置的環境也有較大差異,培養他們的全局意識。通過“溫室果菜的植株調整”環節,使學生掌握植株調控關鍵技術,并意識到農業生產的艱辛,培養知農、愛農、服務“三農”的精神,為實現園藝生產現代化、機械化貢獻力量的意識。現代設施園藝生產基地參觀實踐環節,通過與本校簽訂合作協議的校外企業負責人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現代設施園藝在生產中應用的同時,認識到從事農業大有可為,引導學生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貢獻力量。
專業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7]。教師只有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才能將其真正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8,9]。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設施園藝學課程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潛移默化育人的效果,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較高的思想覺悟,還要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心里和生理特點,多與學生及相關工作人員交流。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必須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斷地自主學習和參加培訓,強化思想政治水平,提升自身的職業意識。
金陵科技學院設施園藝學教學團隊共有4 名教師,既有在教學一線數十年的教授,也有新加入的青年博士。青年教師必須經過一年的“導師制”培養和試講考核,才可進行教學工作。“導師制”培養期間,新入職教師必須進入課堂聽課并撰寫聽課總結,歸納學習其他老師的授課技巧和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技巧,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正式授課前,學院教學委員會和相關課程任課教師組成的評審小組對新開課教師進行試講考核,其中課程思政是重要的考核指標。通過這2 項考核,較大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此外,課程教學團隊還會定期進行教學交流,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等方面進行專題探討,互相借鑒、共同提高。為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學校要求專任教師必須兼任班主任,在與學生和輔導員的工作交流中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以便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更有針對性。設施園藝學教學團隊中有2 名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針對學生普遍存在和出現的思想問題,通過團隊內部溝通交流,注重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對學生思想的引導,育人成效顯著。
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及時補充課程思政素材庫,尤其是作為農科教師,要關注中央一號文件。2022 年2 月22 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推進北方設施蔬菜、南菜北運基地建設,提高蔬菜應急保供能力”,在2022 年的設施園藝學課堂教學中,就需要將相關政策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掌握課堂知識并應用于中國設施蔬菜基地的建設和生產中。
金陵科技學院設施園藝學課程考核方式為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占比分別為30%和70%。以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回答問題、實踐和試驗操作、實踐報告為主的過程性考核占比偏小,導致部分學生不注重實踐課,造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10]。2020 年以來,該校將過程性考核的比例提升至40%,增加了思想政治的考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效率。此外,期末考試內容設置上也增加了綜合性、發散性和案例分析類題目,使學生綜合掌握課程內容,達到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
在新農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設施園藝學的教學改革必須與時俱進,在“課程思政”的前提和“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下,以OBE(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重構教學內容框架,通過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創新,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大國“三農”情懷、以興農強農為己任、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的“學農愛農、獻身農業”的創新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智力支撐。但一門課程的教學建設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