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洪兵 劉文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面臨多重風險挑戰,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之高前所未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既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一項偉大使命。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科技創新的重鎮、文化傳承的高地,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外國語大學老教授們的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外語院校大有可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大力推進全球戰略,聚焦全球語言、全球文化和全球治理三大重點領域,提高育人水平,推進改革創新,完善“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本領”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世界一流的中國故事講述者和全球治理賦能者[1]。北外繼續教育作為全日制教育的補充和大學社會服務的主責單位,在提升全民外語素養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向世界講述著精彩的中國外語教育故事。
理解當代中國,首先要理解中國共產黨,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好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治國理政的故事。北外作為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高等學府,從延安一路走來,八十余載始終與黨同心、與國同行,傳承紅色基因,高揚愛國奉獻的旗幟,聚焦外語教育戰略急需,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涉外高素質人才,為黨的外語教育事業奠基定位。1937 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大批國際友人和華人華僑來到延安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抗戰,外語人才匱乏日益凸顯,為適應相持階段的抗戰形勢需要,中共中央把培養外語干部列入重要議程。1941 年3 月,為了加強與蘇聯的交流合作,向世界介紹紅色延安和我黨的革命主張,北外的前身——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隊成立,后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增設英文系后更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我們黨培養了一批軍事翻譯、外交干部和外語師資,積極向世界講述中國共產黨英勇抗戰的故事,傳播陜甘寧邊區不懈奮斗的聲音,他們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拓荒人,向世界講好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中國外語教育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開放和社會發展等領域培養了數百萬的外語人才。北外回應時代要求,發揮外語教育科研優勢,踐行社會服務使命,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大局,持續推動教育改革創新,不斷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需求和新挑戰[2],在外語繼續教育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上下功夫,推動教書與育人、技術與手段、能力與素養有效融合,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滿足不同群體多樣化、動態化的外語學習需求。從影響改革開放后幾代人的陳琳教授“廣播函授英語”課程到率先建立網絡教育課程體系,從單科語種教學到復語型、復合式人才培養,從混合式教學到人工智能賦能外語教育,北外繼續教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拓展辦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育資源,打造成人外語學習“加油站”,引領全民外語教育“風向標”,培養投身對外交流宏大實踐的建設者,向世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和改革開放的故事。
作為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校,北外不斷深化“外特精通”育人理念的同時,實施全球立校戰略,深化對外合作交流,與世界上84 個國家和地區的299 所高校和學術機構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指導下,北外繼續教育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度,打造國家公派出國留學人員培訓部和中留服出國留學培訓基地等高品質教育國際交流平臺,積極拓展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國際教育合作。在日常的教學與管理中,關注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傳承紅色基因、堅持鑄魂育人,以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為旨歸,培養學生具備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3],引導學生扎根中國、放眼世界,為更加開放自信地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做好準備。多年來,學院累計向國外合作院校選派、輸送上萬名學生,他們作為中外交流的使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用現身說法補白西方輿論現實觸及不到的角落,通過自己的視角向世界講好個人成才經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故事。
進入新發展階段,各企事業單位大力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急需一大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北外繼續教育心系“國之大者”,立足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把握人才強國戰略關鍵問題,聚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企業“走出去”戰略人才需求,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人才培養,整合學校外語教育和區域國別研究資源,加強產教研用聯動,完善協同育人機制,面向相關部委、央企和地方政府的黨政領導和業務干部,研發“全球領導力發展”和“國際化素養提升”課程體系,開展模塊式、項目化、訂單式人才培養,多維度、全周期、有針對性地提升干部隊伍和專業人才參與全球治理、基層治理的能力素養。五年來,與能源、基建、交通、金融、安全等多個行業60 多家單位合作開展人才培養達1.6 萬余人,很多人常年派駐國外工作,成為各單位全球業務鏈條的骨干力量,以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與創新向世界講好中國高質量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