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春芳 林妍梅
“跨境電商”混合式課程主要是指基于慕課、SPOC 或其他在線課程,運用適當的數字化教學工具,結合北京聯合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實際對校內課程進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學時間實施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開展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課程。在我國高校五類“金課”建設和現代教育技術賦能高等教育教學與研究變革的雙重推動下,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跨境電商”課程于2017 年首次開課,是支撐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必修課(3 學分,48 學時)。2019 年,“跨境電商”課程團隊在中國大學MOOC 平臺上線第一門本科層次“跨境電商”課程,積極開展基于SPOC 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
1.混合式課程建設的動因。“跨境電商”課程混合式改革的動因主要源于社會需求和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痛點。第一,社會需求分析:跨境電商快速發展急需具備綜合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作為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動能、轉型升級的新渠道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抓手,2016 年—2022 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年均增速為37.1%①,急需大量具有較高綜合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根據2019 年《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研究報告》,我國跨境電商人才需求約450 萬人,其中20%要求最低本科學歷。在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崗位中,國際市場推廣專員(國外)、客服專員(國外)、營銷專員(國外)等崗位在企業本科學歷需求崗位的占比在50%左右。由于沒有跨境電商專業本科畢業生,70%的企業傾向選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填補這個巨大的人才缺口。
第二,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特點及對課程的期待。課前調查問卷顯示:大三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求知欲非常強,近一半的學生希望通過課程學習提高理論高度,并找到畢業論文選題;有近一半以上的學生喜歡實操和案例教學,希望增強實踐應用能力,為大四就業做準備;仍有37.84%的學生喜歡逐一詳細講解理論與政策、手把手教實踐。同時,大三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建立專業思維,并實現從邏輯思維能力向辯證思維能力遞升。
第三,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特征研究。研究發現: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具有“受感知易用性影響較大、受感知有用性影響較低,導致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意向轉化為網絡學習行為的效果較差;自我效能高,但來自學業需求和輔助培訓的促成作用較差”的特點。因此,課程考核的難度和線上教學資源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上述分析,初建階段的“跨境電商”課程不能滿足社會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和學生的期望,存在兩個主要教學痛點:一是教學內容缺少高階理論內容;實務內容實踐新穎性差。二是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演示為主,師生互動較差,學生參與度低;考核方式簡單傳統,缺乏挑戰度。
2.混合式課程建設的目標。建設“跨境電商”混合式課程的目標不是單純建設更多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也不是開展花樣翻新的線下教學活動,而是通過線上線下協同的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方式改革,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深度。“跨境電商”課程是一門學科交叉性很強的課程,其課程建設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跨境電商理論知識和綜合實踐技能的學習深度,更深刻地領會和形成數據思維、比較思維、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等,以更好地達成學生對跨境電商的理論知識、實踐應用、思維培養和素質養成。
1.混合式課程建設的思路。混合式課程建設首先要厘清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關系。混合式教學不是線上、線下兩種教學形式的簡單疊加,線上教學內容是基礎。線下教學不是線上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線上教學內容的應用與提升,與線上教學內容協同達成課程目標。“跨境電商”混合式課程建設的思路是:通過協同線上與線下教學內容,協同線上與線下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校內與校外資源,實現課程的“五有”,通過“五融”思政元素,提高學生對跨境電商的理論知識與綜合實踐技能的學習深度,形成數據思維并具有良好的數字素質。
2.混合式課程建設的路徑。第一,協同線上與線下教學內容,科教融合與產教融合,提高課程內容的高階性和新穎性。一方面,教學團隊研究跨境電商的學科定位,重構線上教學內容,側重知識點的講解。不同于電子商務,“跨境電商”課程更側重跨境;也不同于傳統國際貿易,“跨境電商”課程更側重于跨境零售引起的傳統國際貿易各業務環節的變革。2019 年,國內沒有跨境電商本科專業,缺少高質量的本科課程教學資源。教學團隊實施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構建“跨境電商”本科課程知識體系,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建設了50 個“跨境電商”理論與實務知識點授課視頻。另一方面,教學團隊設計了28 個線下小組實訓項目,實現對線上知識點內容的應用和提升。教學團隊將教師科研成果和國內本領域專家研究成果轉化設計成4 個小組理論項目,提高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的高階性;依托教育部產教融合課題與企業合作設計24 個線下小組實踐項目,提高實踐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在情境模擬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第二,協同線上與線下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線上線下融合,提高學生參與度。重構基于“線上+線下”的課前、課中、課后教學過程與方法。課前:要求學生線上觀看知識點授課視頻,做線上測試;教師不斷參加行業培訓和業務學習以精進專業能力,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準備線下面授所需的課件及電子化互動所需的資料。課中:以BOPPPs②模式展開小組實踐項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項目任務驅動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答疑為輔,允許學生上課用手機,充分利用手機云班課App 頭腦風暴項目投屏共享互動,輔以線下面對面溝通協同,以提高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度;課后:學生在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討論版參與討論,完成其他線上線下作業,教師參與線上討論回復和答疑。
第三,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校內與校外資源,“課證賽融合”,提高課程挑戰度。一方面,教學團隊通過與企業合作出版教材、教學研究、錄制線上慕課、設計線下小組項目、建設校內實驗項目及建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六個維度的深度合作,不斷更新中國大學慕課教學資源,從8 章增加到13 章,授課視頻從50 個增加到80 個;實務教學內容從最初的1.0 版簡單模擬操作升級到2.0 版模擬綜合運營沙盤,再升級到3.0 版跨境電商直播實戰,實現了課程“三個真實對接”,即對接了真實跨境電商出口平臺、真實跨境出口賣家和真實跨境出口商品。另一方面,課程采用基于課內課外“線上+線下”“課證賽融合”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引入全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分會第三方線上證書考試,占10 分;引入第二課堂全國跨境電商大賽,占15 分,獲獎加分,期末考試均為主觀題,提高“跨境電商”課程難度和挑戰度。
第四,實現課程知識點層面“專思融合”,培養學生數據思維和良好的數字素質。通過上述“三協同”,可以實現課程建設的“五有”,即“有高階新穎的選題、有精心的教學活動設計、有豐富的校外專家資源、有專業的指導教師、有積極主動的學生”;同時,通過在課程知識點層面的“專思融合”,培養學生數據思維、比較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鼓勵學生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推動國家數字貿易發展,踐行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新使命、新責任與新擔當,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1.學生認為“跨境電商”課程有助于其理論與實踐能力提升。課后調查問卷顯示:78%的學生認為課程有助于掌握跨境電商理論知識與政策。97.3%的學生認為項目式教學設計有助于實踐能力的養成,認為課程實踐內容有助于提升實踐能力。
2.學生跨境電商理論知識與綜合實踐技能顯著提升。依托全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分會第三方線上證書考試,課程團隊設計了學生跨境電商理論與實踐能力的檢測量規,對所有學生進行了兩輪檢測。結果顯示:學生跨境電商理論能力優良率由38.3%提高到45.4%,實踐能力合格及以上比率由43.3%上升到50.9%。
3.學生的學習深度得以加深。基于課程的學習,很多學生撰寫的跨境電商論文在全國大賽中獲獎,在國內外專業期刊公開發表,在“2022 年數字化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國際會議”分論壇全英文宣講;學生參加全國跨境電商創新創業能力大賽和全國財經高校跨境電商就業創業直播大賽,22 組共53 人獲獎,跨境電商綜合理論分析能力與綜合實踐技能得以養成。
4.學生的數據思維和數字素養得以形成。課后調查問卷顯示:94.6%的學生認為課程有助于樹立愛國和“四個自信”意識,有助于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100%的學生認為課程有助于建立守法合規的意識。首屆全國財經高校跨境電商就業創業直播大賽中,每組學生都高質量完成32 小時全英文跨境直播實戰,體現出高度的專業精神和敬業精神,得到商家和大賽組辦方的一致好評。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經作者計算得出.
②BOPPPs 教學模式源于加拿大的教師技能培訓,是一種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包括六個教學環節:課程導入、學習目標、預評估、參與式學習、后評估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