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廉文文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履行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的重要基礎,是師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園,是大學軟實力的重要指標。農林類高校在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的指引下,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文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在全國八十余所農林類院校中,選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不同地域、不同特色專業、文化建設已初具規模的23 所高校,通過橫向對比、深入調研,總結出農林類高校文化的三大鮮明特點。
第一,農林類高校校史中鐫刻著“紅色記憶”。大學文化因建校而生,因發展而興。縱觀農林類高校的建校史,基本集中于三個時期:一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以農務學堂為主的各種學堂;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高校院系調整后成立的各省市農學院、林學院;三是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合并、更名的農業、林業、農林業大學。農林類高校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不論是哪個時期,農林類高校的建立都是為國家大力培養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為中國農林事業的發展輸送新鮮血液,提供不竭動力。農林類高校的校史是農林類高校文化的獨特存在,是農林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林業教育發展的縮影。農林類高校既擔負著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農林人才的使命,也承載著我國千年農業文明和農業文化傳承創新的重任,鐫刻了一段又一段“紅色記憶”。
第二,農林類高校大學精神中蘊含著“紅色基因”。農林類高校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視大學精神的凝練,始終以愛國愛校為主線,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擔當強農興農、生態文明建設使命,構筑文化內核。一代代農林人情系鄉土,深耕“三農”,始終與祖國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傳承與堅守、執著與付出、創新與發展,共同形成了農林類高校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農林類高校文化成為大學文化中非常重要、獨具風格的存在,并為農林類高校的發展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動力。研究發現:農林類高校的校訓校風中,包含“愛國、誠、樸、團結、勤奮”高頻詞語,而以“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的西農精神和“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河北農大“太行山精神”等為代表的農林精神,都蘊含著“紅色基因”。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涌現了一批又一批榜樣人物。通過學習榜樣人物的精神品質,豐富大學精神內涵,成為農林類高校文化的根源基礎。
第三,農林類高校大思政課建設展現了“紅色傳承”。近年來,農林類高校通過著力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將文化自信融入課堂,讓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更豐富、更立體。通過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緊密銜接與深度融合,引導農林學子在田間地頭、場站基地、農業企業等“大課堂”中進行實踐鍛煉,大幅提升了思政課教學效果和質量。注重把握重要時間節點,上好“開學季第一課”“就業季大思政課”“畢業季最后一課”,涵養學生“愛國”情懷,鼓勵引導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彰顯“大思政課”之“大情懷”。通過搭建各類平臺,利用各種資源,開展富有特色的活動,共同構筑起了主流價值的文化底色,傳承了紅色基因。
第一,農林類高校文化識別系統中體現了“綠色情懷”。一是視覺識別以綠色為主。研究發現:超過85%的學校官網主頁均以綠色為主色調;同時,這些高校的校徽校標,大部分也都以綠色為主基調,還包含了麥穗、銀杏葉、代表農林的英文字母、土地等元素。二是校訓中“農、耕、木”等農林相關詞匯成為高頻詞。華中農業大學校訓“勤讀立耕、立己達人”,北京林業大學校訓“知山知水、樹木樹人”,北京農學院校訓“厚德篤行、博學尚農”等都與農林有著緊密的聯系。三是文化標識突出農林特色。“梧桐路”“銀杏路”“白楊路”等成為常用道路命名,指示牌上的植物標牌,飽含寓意的各類雕塑,農林人以自己的巧思妙想將綠色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
第二,農林類高校在校園建設中凸顯了“綠色氣質”。校園建設是大學文化中的重要一環,農林類高校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充分顯示了農林的綠色特征,將校園建設成為綠色基地,顯示出獨特的文化特性。調研的農林類高校中,超80%的學校建設有農林景觀或生態觀光地,綠樹成蔭、花草茂盛,師生利用專業優勢打造自然景觀,農林類高校的校園在四季更迭時成為“網紅打卡地”,成為特殊的文化標記。除了打造自然景觀,76%的農林類高校將教學、科研、歷史資源融合打造,建成了各類博物館。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的飼料博物館是世界范圍內首家以飼料為主題的博物館;華中農業大學的博物館收藏了園藝、林學、水產、畜牧等各類標本資源近30 萬份,同時這些博物館也成為科普公益基地,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農林類高校也借助這些文化資源將課堂搬到校園、搬到博物館,開展大量關于農林業文化的調研和科普,農林學子還創作了大量的富有農林特色的文創產品,展現了農林類高校獨有的文化氣質。
第三,農林類高校在助力“三農”、服務鄉村振興中彰顯了“綠色擔當”。農林類高校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凝結在農民的收獲里。農林類高校按照國家總體要求,制定出臺各類實施方案,以頂層設計、統籌布局、引領帶動的工作思路,通過校地校企合作,通過地方產業研究院、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等社會服務體系,通過面向基層農業干部、職業農民等開展農林科技培訓和服務,全方位地助力“三農”、服務鄉村振興。農林類高校教師扎根基層,充分發揮專業和智力優勢,做鄉村振興的智囊團和思想庫,積極為“三農”工作開良方、獻良策。師生研究更高效的生產技術,把實驗室的成果應用于農林業生產實踐,拓寬增收致富渠道。農林學子們奔赴田間地頭與“三農”零距離接觸,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在“三農”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和發展,將課堂上明白的道理在與農民的相處中得到了深化和加強,更加堅定了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信念和信心。同時,農林類高校致力于凝練和弘揚師生積極投身服務“三農”的精神品質,引導師生汲取精神滋養,感悟初心與使命。農林類高校“強農興農”、農林類高校教師“幫農助農”、農林學子“知農愛農”,為“三農”事業的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農林人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農林類高校在科普的過程中顯示出文化“創新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尤其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領域,如生物、植物、動物、園林等方面,而農林類高校無論從專業設置、師資匹配、科研與社會服務領域都與之高度契合,成為做好科普工作的“最佳候選”。做好科普也成為農林高校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農林類高校的硬件設施為科普創造了物質條件,動植物、園林、食品等領域種類齊全又專業的實驗室,做好科普工作在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另外,農林類高校師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農林文化素養,為科普的開展和農林文化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批農林類高校師生化身“科學傳播人物”,在網絡上成為“科普網紅”。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創辦的抖音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粉絲量已達2,300 多萬,用生動有趣的短視頻深入淺出地講解科學知識,備受網友好評。目前,調研中有超過一半的農林類高校已經開始與校外媒體合作,制作各類科普節目為民眾答疑解惑,科普成為農林類高校文化的顯著標志之一,并借力新媒體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第二,農林類高校在志愿服務中弘揚了“奉獻精神”。志愿服務對大學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也逐步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形式之一。農林類高校以“奉獻、友愛”為宗旨,活躍在多個領域的志愿服務公益項目中,同時還結合農林學科特征,廣泛參與多項國際、國家級大型活動和賽會志愿項目,以專業的知識做到了專業的服務,弘揚了“奉獻精神”,也得到了專業的鍛煉,讓志愿服務成為農林類高校文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第三,農林類高校在文化活動品牌建設中呈現出“多姿多彩”。研究發現:超90%的農林類高校擁有特色文化活動。一方面,農林類高校通過引導和支持各類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發展,充分展現出農林學子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另一方面,學校結合自身特色,充分挖掘各類資源,逐漸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展示了農林類高校文化風采。
雖然農林類高校在推進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人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包括缺乏學科的有力支撐、重視程度亟待加深、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但農林類高校文化發展呈現出時代特征越來越明顯、空間范圍越來越擴大、展現形式越來越豐富、網絡文化越來越凸顯的特征,有強勁的后續發展勢能。未來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重加強建設:
第一,保證文化建設的連續性。要持續推進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和落地落實。制定農林類高校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和近遠景目標,同時有相應的制度和機制保障。要持續推進文化建設的學科支撐,提升學生整體的文化素養,建設“大文化課”。
第二,注重文化建設的融合性。“紅綠瀾”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交相輝映、相互映襯,要在融合性上下功夫,圍繞“紅色+綠色”這條主線,搭建平臺、開展活動、打造品牌,形成紅綠融合、多彩相映的農林類高校文化特點。
第三,著重文化建設的統一性。農林類高校文化的發展需與區域、行業同向同行。結合所在地區的文化特點,發揮專業優勢,積極融入地方文化創新發展大局。同時,農林類高校之間要協同發展,將重點著力于農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打造領域專家和權威,形成農林文化學習熱潮。
由農林文化而思,去讀懂農林類高校的精神、品格、信念、氣節風骨,農林類高校在未來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中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