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穎 徐偉 董爽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曾指出:“黨和國家發展事業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1]。高校肩負著培養新時代優秀人才的責任與使命,新生入學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窗口”,其教育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面臨著更大挑戰,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嘗試用“三圈理論”分析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和難點,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實踐路徑進行進一步探索。
“三圈理論”由哈佛大學教授莫爾首次提出,以價值、能力和支持三個維度構成基本的分析框架,三要素相互關聯、辯證統一,影響戰略的成敗。“三圈理論”的第一維度是價值圈(V),強調創造公共價值是公共管理的最終目的;第二維度是能力圈(C),要充分考慮政策實施的執行者是否具備相應能力;第三維度是支持圈(S),要順利達成目標,還需要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和資源保障。三個圓圈相交形成七個動態變化的區域,而三圈重疊部分產生的區域叫做“耐克區”,構建新生入學教育的“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并尋求三個維度相交的最大區域,擴大“耐克區”的面積,能更好、更快、更全面提升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質量[2]。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提升和“三圈理論”的關聯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整體思維的契合。“三圈理論”強調三圈層的動態變化與整體聯系,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本身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系統中各要素動態變化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體系促使其實踐過程更加可行、有效[3]。其次,是核心價值的契合。“三圈理論”將實現公共價值作為核心目標,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則是要讓學生領悟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4]再次,是能力發展的契合。“三圈理論”的能力維度表明,要想達到核心目標,必須要加強政策實施上的能力管理。新生入校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與高校對于該項工作的實施能力呈正相關。最后,是支持保障的契合。組織和決策效能的提升需要爭取支持的最大化,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需要協同育人,尋求制度支撐和人員保障。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最根本目的是要幫助新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有所提升,但多數高校在實施時更偏向于學生事務管理模式。目前,新生入學教育中多常規設置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校史校情學習、新生專業認知等模塊,但不同地區學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識結構差異較大[5],高校對于新時代學生的共性特點和個性化特點了解不夠深入,存在教育方式單一、內容傳統、精細化程度差等問題。新生對于院校文化及行業的認同感不足,未能達到社會價值、行業價值和個人價值相統一。
高校普遍將新生入校教育在開學第一周內密集開展,整體安排缺乏科學性和連續性,短平快的“快餐式”教育導致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教育內容,入學教育活動也未能與人才培養過程相關聯。與此同時,新生入學教育多以講座為主,其方式方法、內容載體與新生思想行為特點不匹配,高校對新生入學教育規律性、創新性開展的探索能力不足,實際抓手不夠,使得入學教育缺乏針對性。
新生入學教育效果的優化提升需要爭取學校、家庭、社會這三大主體的最大化支持。高校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新生入學教育往往由高校學工部門牽頭,各職能部門配合,各學院具體實施,工作框架呈現“大而全”的特點,各部門間存在任務不清、溝通不暢、邊界模糊等問題,容易造成教育內容的重疊交叉、資源浪費。
第一,將明理與共情相結合,強化使命認同。一是涵養愛國主義精神,利用“校院系班”四級青馬工程、“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會、黨課團課及青年大學習等教育平臺開展愛國主義理論學習,旗幟鮮明地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二是注重開展儀式教育,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傳統文化節日中,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促進愛國主義情感體驗;充分利用開學典禮、入黨入團宣誓、升旗儀式等讓學生心系國家發展,凝聚奮進力量。三是深化校史校情學習,充分挖掘校史資源,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史展覽、主題報告、文藝表演等,增強新生歸屬感和榮譽感。
第二,將普適性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相結合,強化自我認同。一是把握共性需求,針對新生入學普遍存在的環境不適應、學習不適應、人際交往不適應等突出問題,在新生入學教育大會上加以指導。二是發現“關鍵少數”,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業困難、心理出現問題和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況,借助班主任、師生黨員力量開展“一對一”幫扶。三是關注個體學生成長,注重“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新生入校后通過談心談話等有針對性地解決新生成長困惑,增強新生自我認同。
第三,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強化專業認同。一方面,加強學風建設,積極探索新生專業認知培養模式,構建年級輔導員第二課堂引導、青年班主任第一課堂指導、資深學業導師課余督導、朋輩學長學姐交流輔導的聯合培養機制。另一方面,豐富專業體驗,將學生第一課堂的專業導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專業實踐體驗相融合,可依托實驗室開放日、師生茶話會、專業宣講會、企事業單位實地探訪、案例考察、教學實踐等方式增加學生專業認知,鍛煉動手實踐能力。
第一,把握關鍵點,完善新生入學教育周期。新生入學教育應把握學生成長規律,時間上要貫穿大一全年,抓住三個關鍵時間節點,分層次明確教育重點[6]。新生開學前為“熱身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等技術手段,開設校園文化、安全教育、專業認知等網絡課程,搭建起學生了解學校的官方平臺。在開學第一周新生“懵懂期”,主要從價值引領、制度認知、專業了解、心理調節等方面讓新生逐步適應大學生活。在大一第一學期“適應期”,重點關注新生人際交往、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引導新生將高中重視學業轉化為重視綜合素質培養,實現角色轉變。
第二,找準切入點,構建新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一是要將文本話語轉化為生活話語,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潮流元素,把傳統枯燥的文字話語轉化為學生樂于傾聽的生活話語,在談心談話、主題班會、學生活動等多用“圈內話”、流行語。二是將生硬道理轉化為鮮活故事,新生入學教育要選樹榜樣人物,講好家國故事、行業故事、世界故事和個人故事,增強話語說服力。三是將單向灌輸變為互動對話,可通過情景體驗、沉浸分享、翻轉課堂等形式激發新生的參與熱情和思辨能力。
第三,明確著力點,抓好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陣地。一是抓好新生班級建設陣地,組織新生第一次班會、班級團輔、新生班級建設大賽,建立基層班級例會制度、探索新生班級活動立項制,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二是抓好新生宿舍陣地,在入學教育期間,要注重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宿舍風采大賽等活動,推動宿舍成員人際交往。三是抓好網絡陣地,時常關注微博、知乎、豆瓣、抖音、小紅書等商業網站平臺上的青年亞文化喜好傾向,提前做好正向輿論引導,擴大新生入學教育的覆蓋面。
第一,發揮高校的“主引擎”作用。一是加強職能部門協作,分解新生入學教育的目標及任務清單,可建立入學教育專題工作坊,重點探討新生入學教育的各項內容與邏輯關系,各有側重確定分工。二是協同教師群體,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的作用,結合校院兩級特點,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做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融入。三是用好朋輩榜樣,包括學生骨干、班干部、宿舍長、優秀學生等,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真正形成黨政領導齊抓共管,各類組織分工合力、團結協作的支持圈。
第二,發揮家庭的“營養劑”作用。一是建立好“第一次”聯系。新生輔導員、班主任可通過開學新生家長會、電話訪談、建立家長群等,充分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二是實施“家長工程”。每學期末向家長反饋學生學習成績及大學適應情況,學生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等。三是達成育人共識。及時回應家長關切,與學業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出現問題等方面的新生家長做好密切聯系,將家長與學校育人觀念存在的分歧轉化為家校合力育人的契機。
第三,發揮社會的“加速器”作用。高校要盤活社會育人資源,發揮政府、企業的支撐作用,用好校友資源,發揮他們貼近社會發展前沿、貼近新時代人才需要、貼近現實工作的顯著優勢,邀請其來學校交流或組織新生前往企業、政府參觀走訪,去基層開展社會實踐,幫助新生開拓視野,規劃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