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表靈 翟明玉
平樂郭氏正骨是我國傳統正骨四大流派之一,應用氣血平衡理論和動靜結合治療手段指導骨傷科疾病的治療,在中醫骨傷科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翟明玉教授是平樂郭春園教授的傳承弟子,從事骨科臨床工作近40 年。翟師臨證運用平樂正骨八法結合藥物辨證施治,調和氣血,濡養筋骨,通利關節,動靜結合,臨床療效滿意。茲舉治療習慣性顳頜關節脫位驗案,介紹其臨證經驗如下。
患者,女,35 歲。2022 年3 月12 日初診。主訴:左側顳頜關節習慣性脫位10 年,加重伴疼痛1 周。入院前患者10 年前產褥期間,用左側牙齒咬山核桃致左側顳頜關節疼痛,休息后疼痛緩解,未予重視。約1 周后,在張嘴打哈欠后嘴巴無法閉合,至當地中醫骨傷門診就診,確診為“顳頜關節半脫位”,予正骨后好轉,但左側牙齒咬合仍覺不適。平時咬稍堅硬食物或張嘴過大即出現嘴巴閉合不齊的情況,經正骨、針灸、中藥治療后,未能好轉。1 周前,患者至口腔科就診,由于張口時間過長,出現左側顳頜關節處疼痛,嘴巴無法閉合及咀嚼,遂來我院就診。刻診:左側顳頜關節處壓痛明顯,下頜運動異常,不能閉合,微向前伸,頦部中線偏向健側,左側耳屏前方有一凹陷,左側顴弓下可觸到脫位的下頜骨髁狀突,舌淡紅,苔薄白,脈沉澀。西醫診斷:左側顳頜關節前脫位,中醫診斷:落下頜(肝腎虧虛證)。治以補肝腎,強筋骨,調和氣血。方用六味地黃湯合天王補心丹加味:熟地、山藥各15 g,黨參、當歸、茯苓各12 g,山萸肉、丹皮、澤瀉、玄參、丹參、麥冬、棗仁、柏子仁、桔梗、五味子、生地黃、杭白芍各9 g,天冬、遠志、甘草各6 g,生姜3 片,大棗3枚。14 劑,每日1 劑,水煎服。手法治療:患者端坐由助手固扶其頭部后側,翟師立于患者前方,按摩放松患者下頜關節周圍軟組織,一手之掌根按于顳頜關節脫位突起處,另一手托于下頜骨下方。令患者自己張合其口,待其合口之時,下頜骨下方之手助其合口并向上、向突側推下頜骨;按于關節突起處之手向后向下推按,聽到復位聲,即復位成功;用四頭帶進行下頜固定兩周,囑其進軟食,忌吃硬物,并防止張大口動作。3 月26 日二診:患者訴左側已不痛,口腔開合無影響,繼進前方14 劑,并囑其日常進行咬牙訓練。4 月9 日三診:患者訴已能正常飲食。隨訪3 個月,患者進食稍硬食物已無大礙,未發生過脫位情況。
本案患者產后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血不榮筋,在咬硬物時傷筋耗傷氣血,致使左側關節氣血不通,筋脈勞損,加之損傷后未進行及時有效治療,積疾日久,氣血耗傷,筋失濡養,不能束骨維系關節,則關節樞機不利,稍用力則易脫位。翟師認為中成藥藥效不及湯藥,故用湯藥加入杭白芍,骨傷科疾病多與肝腎密切,腎主骨,肝主筋,骨骼活動均依賴于筋骨。因筋骨損傷日久,氣血虧虛,多傷及肝腎,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日久耗傷心神,神不安則失其協調,五臟不安,氣血不諧,筋骨不濡。六味地黃湯補肝腎,填精壯骨,通絡止痛;天王補心丹補心血,益心氣,安心神,則五臟皆安,氣血自和,筋脈樞利;另加杭白芍緩急止痛。
對于習慣性脫位患者,翟師常采用口腔外托拿復位法。托拿法為平樂正骨八法之一,托拿者為骨節脫落并使之復還之法也;通常諸節脫落,使之牽納法以力牽拉復位,而牙車關脫落,須察其脫落之向,以托陷下,以拿突起。外復法手法柔和,復位過程醫患能較好配合,能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達到較好的復位效果,外加中藥內服及外固定,故能病愈而安,無復發。平樂正骨八法之托拿法乃是正復各種脫位之手法,該法有兩個原則:其一,“隨形正脫”在脫位正復時,須察其脫落之向,結合托起陷落之骨骼,或拿還其突出的骨節,使其復位;其二,“慎校固脫”復位以后,須慎重檢查校正,辨明其是否完全正復,有無再脫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