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民族理論視角研究之二"/>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
——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民族理論視角研究之二

2023-12-29 21:03:19劉秋妍楊芳芳何文鉅農曉芬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劉秋妍,楊芳芳,何文鉅,農曉芬

(1.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廣西南寧 530007;2.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7)

廣西自古就有各民族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同守一方土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融居共存的格局。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化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廣西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趨向越來越明顯。新時代新征程上,探尋歷史規律,把握發展趨勢,持續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是進一步發揮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作用進而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必然選擇。

一、廣西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的歷史演進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1]在此恢宏的歷史進程中,廣西各民族人口多向流動,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性不斷增多。可以說,人口流動融居既是廣西歷史演進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也是八桂大地民族團結的重要基因。

(一)秦漢時期廣西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融居

歷史上廣西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的區域和演進,需放在嶺南地區發展的大視角下進行考察。元明之前,廣西、廣東未有明確的地理分界,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嶺以南地區,皆歸屬于嶺南地區。商周時期,中原的影響力已達嶺南地區,居住在今廣西區域的西甌、駱越等民族與中原地區的民族已有了人員交往和文化交流,這從廣西多地發現的商周時期的編鐘、鼎、壺等青銅禮器中可得到證明。

秦漢時期,從中原地區遷入廣西的人口數量增多,嶺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除將大量士兵留駐廣西之外,秦王朝還將罪犯、贅婿、商賈等發配到嶺南以適遣戍。這些人與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雜處,促進了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人口的交往交流交融。秦末漢初,趙佗割據嶺南,采取“和輯百越”政策,實施越人參政、尊從越人習俗、鼓勵漢越通婚等政策,推動漢越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初步形成了漢族人口嵌入民族地區的居住模式。漢代馬援南征是嶺南地區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事件。馬援死后,在廣西受到尊崇和膜拜,當地群眾不僅口耳相傳馬援南征之故事,還修建伏波廟予以供奉。這在政治意識上拉近了漢王朝與廣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在精神上強化了廣西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認同。

秦漢時期遷入嶺南地區的人口大部分聚居在郡縣治地、交通沿線和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區。同時,伴隨陸路、水路、海路交通業的連通與發展,嶺南地區的商貿活動也趨于活躍,通過官營和商營兩條途徑向中原地區輸出南方的珍珠、犀、玳瑁、藥材和各種熱帶水果。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尤其是地處交通要道的郡縣治地,來往人員數量增加、流動性增強,出現了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經過這一時期的互動與磨合,嶺南地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生產方式逐步統一、文化共性不斷增強。從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不少器物已兼具中原文化和駱越文化雙重元素,是兩種文化的集合體。

(二)唐宋時期廣西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融居

唐宋時期,遷入廣西的人口類型主要有五種。一是謫官流放型。唐宋時期,被流配廣西者不絕于書。這些人大部分在廣西終老,所攜家眷亦落籍廣西,與當地民族雜居、通婚,逐漸融入當地的少數民族之中。二是南下避難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大交融時期。由于北方動蕩,大批中原人舉家南遷,通過湘桂走廊進入廣西。三是募民屯墾型。中央王朝為開辟荒地,以南方的田地供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或為軍隊提供補給,多次募民到廣西墾田或屯田,促使大批中原人遷入廣西。四是軍事移民型。軍事移民是廣西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落籍當地的軍士。時至今日,在廣西不少地方,人們在追溯祖先時,認為是在宋代跟隨狄青而來的說法不勝枚舉。五是商業流動型。唐宋時期,廣西與西南地區的聯系十分緊密。特別是宋初年,金兵南下,宋王朝偏安臨安,通往西北的道路被截斷,西北的馬匹來源隨之斷絕,需要從西南地區購買馬匹用于戰事。于是,宋王朝在橫山寨等地置博易場。博易場除了馬匹交易,還有麝香、胡羊、藥材、文書及諸奇巧之物的交易,對廣西與中原地區以及云南等西南地區的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交流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廣西。

唐宋時期延續了秦漢以來中央王朝對民族地區的羈縻政策,在邊疆民族地區設立羈縻府州。比如,唐王朝先后在桂西南、桂西北等地區設置57 個羈縻州和48 個羈縻縣,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治理。唐王朝還特別重視廣西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通過選送少數民族首領子弟參加學習等方式,強化儒家思想的傳播。這一時期,原居住在廣西的民族也進一步分化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共同體,先后出現了壯族、侗族等民族,瑤族、苗族等也開始遷入廣西。與此同時,民、蠻的界限清晰。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提到:“今郡縣之外,羈縻州峒雖故皆蠻地,地猶近省,民供稅役,故不以蠻命之。過羈縻則謂之化外真蠻矣。”[2]也就是說,在羈縻州之內且交納賦稅的可視為“民”,而在羈縻州之外的為“真蠻”。除此之外,范成大還提到了“漢蠻”一詞,即與“蠻”生活在一起的“漢人”。在長期的人口流動與交往融居中,“西原蠻”逐漸接受中央王朝統治,中原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加深。

(三)元明清時期廣西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融居

元明清時期,廣西再次迎來漢族移民的高潮。時人因從軍、流徙、經商、墾荒、避亂等原因移民入桂,加速了中原文化的傳入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縱觀元明清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有兩大路徑。

一是區外移民進入廣西。元明時期漢族人口入桂的原因與唐宋時期相差無幾,主要為任職、屯兵留駐、貶謫流放與開辟耕地等。其中,衛所制度的創立與屯田制的發展導致元明時期的入桂移民又以軍事留戍居多。元朝統一后,還在廣西屯駐軍隊以防交趾入侵。明初,朱元璋將王室分封至各處。其中,將朱守謙封為桂林靖江王,子孫世襲,與明王朝相始相終。為解決駐軍給養問題,中央王朝在保留軍隊“亦兵亦農”特性的同時,鼓勵、招募民眾屯田。明朝中后期,隨著衛所制度的逐步瓦解,軍事留戍、滴遷流放類移民減少,民間自發移民開始增多,其中以湖南、廣東的移民為最,頻繁流動于桂江、潯江、郁江、黔江等水路沿岸。清代,漢族移居廣西出現高潮,移居者主要是軍事征調人員和廣東、福建、湖南、貴州等周圍省份的百姓和商人。例如,在軍事征調方面,清代實行綠營兵制度,將明代衛所兵改劃為民,常年派遣外籍流官擔任廣西要職;在大量的軍士中,不乏有落籍定居者。在經商方面,今桂林靠近湖南的縣鄉有許多人口是明清時期從湖南入桂從事商業活動后落籍當地的,他們至今仍保留使用湘方言;福建一帶的人口主要從南海與西江進入廣西,其分布主要在玉林、貴港等地;廣東的移民則通過頻繁的商業活動,扎根于八桂大地。經過明清時期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融居,現代廣西民族分布格局的雛形初步呈現。在清代的前期,桂東北地區仍是少數民族占多數,但持續的移民使得漢族人口的比例大幅上升,改變了原來總體上“夷多民少”的局面。在分布特點方面,漢族主要聚集在城鎮與交通要道上,而少數民族多居住在村落中。需要指出的是,元代以前的移民主要以漢族進入廣西為主體,而在元明清時期則有毛南族、仫佬族等民族的形成,回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京族等民族也相繼進入廣西。

二是廣西少數民族流動。明初,朝廷將桂林府改為廣西布政司治所,同時在廣西實行土司制度,讓土官管理廣西西部,而對于中東部即桂林、平樂、潯州、梧州等地區則沿用一般行政區劃的方式,設置流官管轄,形成“東流西土”的管理格局。這一時期,廣西發生了大藤峽起義等多起農民起義,明王朝調廣西田州、歸順、南丹、那地、東蘭等州的少數民族“土兵”前往桂東與粵西地區鎮壓,這些“土兵”后來多數定居桂東南。另一個明顯的移動態勢是瑤族不斷南下,遷移范圍逐漸擴大。明代兩廣是瑤族的重要活動區域,清代廣東瑤族逐漸向廣西遷徙,其中部分瑤族與漢族相融合,另一部分則向桂西南遷徙,甚至遠遷至云南,并由云南進入東南亞國家。

持續的人口流動融居,進一步增強了廣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各民族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心理認同上的共同性都不斷增強。特別是清王朝將入桂的漢族居民編入保甲,即把外籍人口固定下來,納入本地管理,逐漸實現從“流動”到“定居”,進一步促進了區外移民落籍廣西,漢族與廣西少數民族雜居情況更為顯著,文化的交融涵化更為明顯。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情況也比比皆是,已在廣西田林縣潞城瑤族鄉弄光村流傳了300 多年的“祭瑤娘”習俗就是生動體現。

(四)近代廣西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融居

近代以來,廣西各民族在共同抗擊外敵入侵的過程中,聯合性與共同性進一步增強,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進一步深厚牢固。

清朝后期,西方列強的侵略使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從那個時候起,優秀的中華兒女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之路。各民族在此逐夢路上,眾志成城、團結奮斗,彼此的聯系和情感進一步牢固。在此過程中,廣西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的重要變化集中在桂西南邊疆地區,人口的流動方式更具政治性和革命性。特別在法國占領越南后,桂西南地區成為抗擊法國侵略者、維護祖國領土安全的最前線。例如,劉永福率領的壯族、漢族、瑤族等多民族共同組成的“黑旗軍”英勇抵抗了法國的入侵,在近代中華民族抵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中法戰爭后,廣西的地緣政治發生了改變,大量粵商自東向西進入桂中與桂西南地區的城鎮與農村,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借鑒、共同發展,聯系進一步密切。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廣西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血肉聯系不斷增強。早在大革命時期,中共黨員韋拔群(壯族)就在廣西建立農民協會,開展革命斗爭。1929 年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在廣西組織開展革命運動,與張云逸、李明瑞等領導和發動了包括壯族、漢族、瑤族等各族人民在內的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在祖國南疆豎起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旗幟,在廣西這片紅土地上播撒下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打碎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的革命火種。歷經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火洗禮和薪火相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植根于廣西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心中,為黨在廣西開展民族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五)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西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融居

新中國成立后,廣西歷屆黨委、政府始終牢記黨的使命,把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為工作接力棒代代相傳,持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進入了各民族跨區域流動的活躍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日益加深。其間,不少發達省市的建設大軍帶著先進技術來到廣西,幫助各族群眾發展生產、建設邊疆。同時,大量人口從鄉村向城市流動,其中不乏少數民族的身影。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呈發散式流動,即從特定民族聚居區向四周擴散,且不再是某一民族聚集性遷移的模式,具有自發性、零散性與暫時性的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制定實施了系列政策,深入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第一,持續加強宣傳教育,利用“壯族三月三”、豐收節、儂垌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積極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氛圍。第二,把城市民族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社區,以“插花”方式安置各民族流動人口,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試點工作,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第三,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有序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市民化;印發《廣西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若干規定的通知》,推進居住證制度全覆蓋,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進城落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定期舉辦“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金秋招聘月”“就業扶貧行動日”等專項活動,幫助各民族流動人口就業;通過建設農民工創業園、傾斜分配扶持資金等措施,幫助更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返鄉就業創業。第四,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城市社區居委會服務工作機制,建立“黨的建設、綜治管理、公共服務”三位一體的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平臺,支持和引導各民族開展歌舞晚會、“百家宴”等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在子女入學、租住、就業、法律援助、糾紛調解、困難幫扶等方面積極為流動人口提供服務;探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新途徑、新辦法,形成了南寧市“13456”民族事務服務平臺等工作模式;實施民族關系監測評價處置機制,強化輸出地和流入地的協調聯系與合作機制;等等。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使得廣西人口大流動大融居趨向更加明顯。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廣西“人戶分離人口為13 238 781 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3 716 255 人,流動人口為9 522 526 人”,“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加6 946 970人,增長1.10 倍;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加2992847人,增長4.14 倍;流動人口增加3 954 123 人,增長71.01%”[3]。今天的廣西,多民族融居于同一社區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情形比比皆是。2021 年4 月,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稱贊“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4],給予了廣西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度評價。

二、新時代廣西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面臨的困境

人口流動是社會的一個特性,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歷史上各民族人口的持續流動融居,造就了今天廣西各民族和諧共生的生動局面,為新時代進一步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奠定了良好的歷史基礎、現實基礎和社會基礎。新時代新征程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居住的環境的要求發生了新的變化,簡單的互嵌空間已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和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需要,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積極應對。

(一)居住空間上互嵌不夠深入

一方面,部分流動人口根據輸出地和流入地的季節變化,選擇性地在某個時間段居住在輸出地或者流入地,這導致他們雖然在一定時間內在社區居住和嵌入社區,但是實質上并沒有真正融入社區。另一方面,部分流動人口在城市中選擇居住地時往往受到居住者的需求、行為和觀念等隱性要素的影響。比如居住者會根據地緣關系選擇居住地,選擇地理位置離輸出地較近、飲食和風俗文化與輸出地相近的地方居住。當然,也有居住者會選擇離輸出地較遠的地方居住,但多數是因為當地有親屬可以投靠,或是當地有從事和自己相同職業的老鄉。也就是說,部分流動人口會尋求和自己同屬一個文化群的人居住在一起,在社區中形成“小聚居”,與其他民族或文化群互嵌不夠深入。

(二)交往空間上聯系不夠緊密

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拉近了個體交往的距離,特別是城鎮化的居住空間有效地拓展了群體的交往空間,增加了不同民族之間交往的頻率。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流動人口的交往空間更傾向于同一文化背景,進而出現交往同質化現象,對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產生了不利影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部分流動到城市的少數民族群眾對城市生活不夠適應,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二是部分流動人口因為文化程度等原因,只能從事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行業,有的甚至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無法獲得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這樣的處境使得他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礙,從而更傾向于“抱團”,將自己的交往局限在同族人或同鄉人之中。三是各民族交往的工具特別是語言工具張力不夠。雖然一些社區開設了普通話培訓班,為大家學習語言提供了平臺,但仍有少量流動人口不愿意或不敢使用普通話交流,僅局限于業務往來或日常生活的“點頭之交”。

(三)心理空間上構筑不夠牢固

心理空間在居住空間形成的同時就已經產生,但是心理空間是一種隱性的空間,其構筑是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對社區各族群眾的交流、接納產生影響。構筑心理空間的落腳點是增強各族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形成牢固的共有精神家園,這需要長期的磨合和矯正。從實踐情況看,廣西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的心理空間已具備較好的基礎,但建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不同民族在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長期存在,彼此心理上的認同還需要建設性的引導。

(四)管理服務上機制不夠健全

促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敏感性強的綜合性工作,需要通過有效的機制建設,形成工作合力。但是,現有的工作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個別地區的部分黨政干部認識不夠到位。如個別領導干部對民族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復雜性、敏感性和重要性等認識不足,對社區工作不重視、不愿管、不敢管、不會管;有的地方工作存在“一般化”“一刀切”現象,嵌入式社區建設得不到有效開展。二是工作合力有待加強。個別地方相關職能部門存在配合不緊密、執法主體不明晰、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民族工作聯動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輸出地與流入地協作管理機制、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長效機制等有待建立和完善。三是民族工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例如,《城市民族工作條例》是1993 年9 月發布的,經過20 多年的發展,城市民族工作在各方面都已發生較大變化,條例在內容和措施上有明顯局限性,特別是在如何構建相互嵌入的社區環境營造上,缺乏足夠的支撐。四是部分社區工作力量薄弱。不少社區工作經費缺乏,存在少數民族服務管理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一些社區工作部門編制少、人員少,且沒有專職的民族工作干部,或者身兼統戰、民族、宗教等數個職責,工作量大、力不從心。

三、新時代推動廣西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的路徑

推動廣西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應在把握好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趨勢的基礎上,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統籌各方面力量,系統推進各項工作,促進各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學習,讓接納和尊重成為一種廣泛而深入的共識,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一)營造良好社區環境

構建良好的社區居住空間,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需要做好法治、社會保障等各項工作,解決不同民族之間以及同一民族內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加強各民族的社會關系關聯,促使各民族實現居住空間的互嵌融居。一是做好居住環境的法治保障。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完善民族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各民族群眾權益保障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充分發揮社區的村規民約作用,用好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夯實各民族共居空間的社會基礎。二是架好居住空間的連心橋。推動各民族流動人口黨支部的結對聯建,提升流動黨員歸屬感,形成“有困難找黨組織”的意識。發揮市、縣、鄉(鎮)、村四級黨組織等在民族事務治理中的作用,開發“微連心”等新媒體平臺,設立專業工作室協調化解各種涉民族因素的糾紛,及時受理、高效處理有關訴求。建立健全流動人口自主申報服務平臺,方便各族群眾通過手機等申報居住登記,形成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新模式。

(二)搭建互動交流平臺

交流空間主要體現在各族群眾的公共空間,這個公共空間既有線下的也有線上的,它是各民族交流的平臺。要建立和完善各族群眾溝通機制,不斷豐富交流平臺、拓展各民族的交流空間。在溝通交流機制方面,探索建立覆蓋面廣、參與度高的社區群眾聯席會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協調中的作用。在交流平臺方面,加強與社會組織及各方面社會力量的合作,共同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充分利用端午、中秋、國慶、春節以及“壯族三月三”、古爾邦節等重要節日,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群眾性文體活動;挖掘、整理和運用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優良傳統和平臺載體,如滇黔桂“三省坡”文化交流活動、“南嶺走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滇黔桂跨省(區)聯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等,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公共服務方面,打造多功能公共服務區,推動民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相親。在現代技術應用方面,充分借助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如微信群、QQ 群、百度貼吧、論壇、釘釘等,建設虛擬公共交流空間,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情感交融。需要說明的是,互動交流平臺的搭建要根據實際需要,確保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避免盲目跟風。

(三)回應不同層次需要

當前,部分地方傳統“熟人社會”的凝聚、整合機制正在逐漸淡化甚至趨于瓦解,社區服務越來越成為贏得群眾認同的新紐帶。因此,各民族人口流入地應當在把握共性需求的基礎上,關注不同民族群眾特別是流動人口的個性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回應不同層次的需求愿望。一是構建需求反饋機制,做好物質保障。要立足廣西不同地區的地理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挖掘資源稟賦,為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與物質保障,提高各族的互嵌動力。二是最大限度地回應和滿足各族群眾的剛性需求,做好社會保障。要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等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環節入手,以需求為導向,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多維創新方式方法,回應各族群眾的民生需求,增強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三是做好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融入工作,通過強化其在流入地的社會關系網絡、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開展就業培訓、維護合法權益等,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好融入城市,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

(四)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構建心理空間上的共有精神家園,是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最深層次、最核心的要素。一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中國自信,弘揚中國精神譜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二是積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族團結廣泛開展,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接納、包容,進一步加深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感,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三個離不開”等理念深入人心。三是挖掘、整理和運用好地方特色資源,持續打造“花山巖畫”“劉三姐”“銅鼓文化”等特色文化,弘揚瓦氏夫人抗倭、馮子材抗法、百色起義等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黃大年、黃文秀、梁小霞等新時代先進模范精神,不斷增進共同性,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四是開展具有社區特色、能夠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活動,拉近各族群眾的距離。例如,積極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制作一批接地氣的網絡作品,唱響互聯網民族團結主旋律;把民族民俗活動納入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注重趣味性和參與性,拉近各族群眾距離;以“同心文化廣場”“同心樂團”“同心舞蹈隊”為標桿,加快推進同心文化載體建設;通過在居住空間和交流空間設計展示不同民族文化元素,讓每一位群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從而形成各民族互相融入的和諧融居場面;等等。五是推動各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形成主人翁意識,消除“異鄉人”“外來人口”等自我認知,構建起對流入地的歸屬感,自覺以主人翁的精神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五)完善工作體制機制

新時代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融居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社會過程,多方面因素都會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因此,要建立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增強各民族的交融互嵌。一是加強黨建引領。建設流動黨支部,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二是加強推廣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要深刻認識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交流空間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體系,加強學習資源、測評體系、服務平臺建設。三是規范和指導其他組織承擔社會責任,從微觀層次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經濟關系網絡,促進各民族流動人口“微融合”。要引導輸出地經濟組織與流入地經濟組織廣泛合作,拓寬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資本渠道,拓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社會關系網絡。引導社會資本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中發揮作用,促進新生代社會關系融入。四是做好各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要發揮政策引領作用,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保障各民族流動人口在就業、創業、就學等方面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待遇。在組織結構上,進一步明確各級黨委、政府的民族工作責任和管理要求,構建市級綜合協調、縣(區)級綜合管理、社區具體實施的服務體系。在縱向維度,充分發揮市、縣(區)兩級統戰和民族工作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在街道(鄉鎮)、社區(居委、村委)成立民族工作小組;在橫向維度,由民族工作部門牽頭,形成文教、衛生、政法、工商、民政等部門積極參與的服務管理體系,解決公共資源不足、人手不夠、資金短缺等問題。要堅持制度先立先行,建立健全部門聯動的民族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聯合檢查機制、應急管理處置機制、工作會商機制以及民族工作部門與綜合行政執法、公安、網信等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通過多方聯合聯動,防范民族領域風險。要建立和壯大由少數民族干部和代表人士組成的民族關系協調員隊伍,協助解決矛盾糾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国产综合欧美|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久草视频中文|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五月综合色婷婷|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人网站|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九色免费视频|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自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无码aaa视频|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97久久精品人人| h网址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97在线国产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xxx|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色噜噜中文网|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五月婷婷|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国产91av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婷婷在线网站|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91视频青青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日韩a级毛片|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