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蘭明,陳洪流
(1.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南寧 530021;2.玉林師范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
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無論是深化新時代教育領域改革,還是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都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及民族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對深化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改革發展至關重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時代之變,教育和民族工作也隨之求變,即隨時應變。那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民族教育如何應變,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時代課題。
民族教育屬教育的一部分,有其歷史淵源[1]。中國的歷代王朝都存在民族教育,如蕃學、苗疆義學、蒙藏教育、邊疆教育等[2]。民國時期提出“蒙藏教育”“邊疆教育”,并設立了相應的“蒙藏教育司”“邊疆教育司”專司其事,使我國的少數民族教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3]。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民族教育工作,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少數民族教育”概念。20 世紀90 年代,我國學界關于民族教育研究曾有一次大討論,對民族教育本質和概念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其中,主流觀點認為,民族教育指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對少數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種教育[4]。我國對民族教育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歷史傳統的影響?!吨袊蟀倏迫珪そ逃怼返亩x是“在多民族國家內對人口居于少數的民族實施的教育,簡稱民族教育。在中國指對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實施的教育”[5]?!督逃筠o典·民族卷》認為:“民族教育是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特指除漢族以外,對其他55 個民族實施的教育?!盵6]因此,在我國,民族教育專指少數民族教育,即對55 個少數民族成員實施的教育。這個概念一直指導著我國民族教育工作。國家也制定了相關政策措施扶持少數民族成員接受國民教育、培養少數民族人才以及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建立并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民族教育體系。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一項專題教育。有學者認為,民族團結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有意識、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以實現各族群眾包容互動、平等團結、社會進步與共同繁榮為目標的社會活動[7]。而狹義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學校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的旨在增強其民族團結意識、豐富其民族團結知識和形成合理的民族團結行為的教育實踐活動[8]。也有學者認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培養各民族成員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幫助、親近友好、親密合作的情感,從而形成多民族和諧的關系[9]。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育屬性,更具政治屬性。在我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因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該是引導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以下簡稱“五觀”),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以下簡稱“五個認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作為自覺行動的教育活動。
一直以來,民族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被當作兩個不同概念,作為兩種教育進行研究,在實踐層面也作為兩種教育來推動。其中,民族教育作為因少數民族的特殊性而實施的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專項教育。甚至有學者建議國家“建立一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提供理論支撐和教育渠道”[10]。然而,現實中一些地方有時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實踐領域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有這種認知較多。這導致了當前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誤區,就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逐漸演化成了一種“少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11]。其實,民族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并非兩個概念,只是因為在個別領域將民族教育概念窄化成對少數民族成員實施的教育,才有了一大一小的兩個概念。少數民族教育應該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個體與整體的關系,或是局部與全部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少數民族由于歷史原因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社會主義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最突出的問題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重點扶持少數民族教育發展是一種補短板,即補歷史欠賬。因此,加快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是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中之重,補齊短板即體現各民族團結進步。重視少數民族教育不能脫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少數民族教育是補短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強整體。補齊短板是為了增強整體,補短板任務完成以后的傳統民族教育應該向提升整體水平的方向發展。
我國對民族教育的定義是以教育對象來認識的,即民族教育是對55 個少數民族的成員實施的教育,也就是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這種定義很明顯窄化了民族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當然,這樣的認識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受到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后,各民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相當突出,特別是少數民族發展差距非常明顯。為了幫助和支持各少數民族發展,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工作,從1953 年開始到1982 年基本完成,歷時30 多年。認定一個民族涉及民族理論及相關理論問題。為此,我國民族學者主要研究少數民族問題。一般情況下,提到民族工作就會想到少數民族事務,民族主要指少數民族,如民族地區、民族經濟、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民族體育、民族藝術等,即指少數民族的聚居區、經濟、文化、旅游、體育、藝術。受上述認知的影響,民族教育也多指少數民族教育。在此,我們且將少數民族教育稱之為傳統民族教育。
傳統民族教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少數民族接受教育和民族地區的教育相關政策措施。教育發展主要依靠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我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等對少數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都有明確規定,國家和各級政府根據法律法規制定具體的民族教育政策,如少數民族學生升學考試有加分政策或可降分錄取,民族地區學校建設有專項資金扶持等。二是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辦學形式。首先是舉辦民族學校,國家支持建設以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民族院校,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其次是舉辦民族班,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即民族預科教育;中小學校寄宿制民族班;西藏、新疆內地民族班;實施少數民族骨干人才培養計劃,專項招收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碩士生、博士生。再次是少數民族語言教育或民族雙語教育。國家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時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從實際出發可以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是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實施雙語教育。三是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專項或定向為民族地區培養少數民族教師,為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
我國傳統民族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建立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其功不可沒。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花大力氣扶持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經過七十多年的政策扶持和強有力推進,各少數民族教育實現了偉大飛躍。1980 年,在各類學校中,少數民族在校生達970 萬人,比1951 年的99萬人,增長了8.8 倍[12]。2020 年全國少數民族在校學生達到3 187.97 萬人,比1980 年增長了2.28 倍。2020 年少數民族在校生在各教育學段占的比重如下:學前教育占11%,普通小學占12.41%,初中占11.62%,普通高中占11.01%,普通本??普?0.01%,研究生占5.57%。除研究生外,其他學段都分別高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的2.11、3.52、2.73、2.12、1.12 個百分點[13]。從這組數據看,我國少數民族適齡兒童、青少年入學讀書比較充分,少數民族教育趨于均衡發展,差距在縮小,有的教育指標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當然,我們也必須堅信,只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才有民族教育的發展,沒有國家教育事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民族教育的現代化。
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夢想,各族人民正在凝心聚力、團結奮斗,不斷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進入新時代,傳統民族教育需要重構與定位,這是時代之變。在民族間差距趨于平衡、差異性減少而共性不斷增多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固化差異性,更不能固守“特殊論”的認知,否則將可能會滋長狹隘的民族意識,不利于民族團結,更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因此,我國的民族教育應當適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需要,提高站位、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創新重構,推動民族教育向教育現代化方向發展。
一是狹義的民族教育向廣義的民族教育發展。一直以來,我國民族教育是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是指對除漢族外的55 個少數民族的教育,這是典型的狹義民族教育概念。基于這個概念的認知,我國的民族教育實踐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幫助少數民族發展進步,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各民族平等。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正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理所當然,民族教育也需要深化改革和創新,重構民族教育以適應我國各族人民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的新形勢、新格局,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民族發展的需要、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各民族長遠利益的需要。習近平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盵14]為此,我國民族教育應該構建一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和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價值取向,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基礎的廣義民族教育體系。
二是民族教育從獨立性向融合性轉變。黨和國家一向關心支持少數民族發展進步,持續研究出臺強有力的民族政策措施,不斷推動民族教育發展壯大,如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建設民族院校、舉辦各類民族班、資助民族學生接受教育、支持民族雙語教育等,形成較為完整、獨立的民族教育體系。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民族教育體系過于獨立,將不利于民族團結進步,也不利于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因為過于突出獨立性將導致過多地強調特殊性,勢必影響整體性、全面性發展。因此,民族教育應該深度融入國民教育,加強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持續增進民族團結進步。當前,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本普及,除少部分仍需通過少數民族語言過渡到國家通用語言的民族雙語教育(亦稱“過渡型”民族雙語教育)以外,絕大部分民族地區的民族雙語教育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而開展的,即把民族語言文字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予以保護(亦稱為“保留型”民族雙語教育)。“過渡型”民族雙語教育,是一種從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過渡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語言教育,實質是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認同的教育,本質就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氨A粜汀泵褡咫p語教育是一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承教育,實質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進行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傳承教育,具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現實積極意義。無論是“過渡型”或是“保留型”的民族雙語教育,都應該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種形式或形態,均應作為一部分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正如萬明鋼等學者提出的,把民族教育這個體系和普通的國民教育體系融合起來,不要再去強化建立獨立的少數民族教育體系[15]。
三是從閉合的民族教育走向開放的民族教育。閉合的民族教育指的是向國內看的教育視野,開放的民族教育指的是向國際看的教育視野。任何教育都有其地位和作用,不同發展時期的教育的歷史方位決定著同一時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傳統的民族教育在各少數民族發展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民族教育取得的輝煌成就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應該是濃墨重彩的篇章。不可否認,傳統民族教育的主要著力點是在境內55 個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上努力實現各少數民族平等接受教育,提高各少數民族成員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因此,傳統民族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政策措施和實踐場域或對象等,都聚焦在民族地區、境內少數民族教育特殊需要上。隨著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繁榮發展,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創新勢在力行,尤其是在民族教育發展的歷史方位、政治站位問題上,必須立足于新時代賦予民族教育的時代使命,站在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高度,構建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新體系。為此,民族教育不僅只是少數民族教育,還是中華民族教育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
2021 年4 月,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等四部門制定出臺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下簡稱“2021 年版《指導綱要》”),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全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2021 年版《指導綱要》對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改革與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全新要求。從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了主線,從而解決了之前民族團結教育目標寬泛且難以把握的問題。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16]。包括少數民族教育在內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民族工作的一個部分,進一步明確了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新發展?!岸嘣惑w”是中華民族結構特征,而共同體是中華民族性質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到今天的歷史總結和科學論斷,體現我國民族理論的最新發展。中華民族自覺意識對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當今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現。習近平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符合中華民族發展規律,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實際,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也受到廣大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廣泛認同。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樹立中華民族大團結思想,才能凝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唯有確立工作主線,才能科學、全面、正確地指導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繁榮發展,凝心聚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礎性工作,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打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個重要基礎。2021 年版《指導綱要》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便有了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就有了根本目標。這條主線提出恰逢及時,非常符合當前我國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求,特別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進入新時代,教育行政部門、民族工作部門以及各級各類學校要以這條主線為指引,各項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改革工作和教學活動應貫穿這條主線。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統籌學校德育工作,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運行機制,統籌和重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內容,建立和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體系,強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改革深入發展。各級各類學校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挖掘融合教育資源,創新教育載體和教學方式,拓寬暢通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實踐途徑,規范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升育人效果,為塑造新時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部分,教育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廣泛、分散,并不容易把握。因此,實際工作者和學者一直在不斷地探討研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調整完善。有學者認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民族知識和民族理論政策;在小學階段,重點是學習和了解我國各民族的基本狀況;在初中階段,重點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理論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17]。也有學者認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重點內容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18]。黨的十八大以后,很多學者都認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應該進一步拓寬,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等內容。吳春寶以三個向度來定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即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內容,以樹立正確的“四觀”為戰略目標[19]。總之,我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并未構建起一個嚴謹密實的教學體系”[11]。
2021 年版《指導綱要》提出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要任務: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深刻認識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牢固樹立法治意識。《指導綱要》還提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要大中小學一體化布局,根據學生在不同學段的不同要求開展,主要內容包括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中華民族形成發展過程以及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民族關系、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園、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取得的成就、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等。就內容而言,2021 年版《指導綱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時代性鮮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增加中華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二是內容更為豐富。內容范圍明顯地擴大,內容體系面寬,知識點增多,如國情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民族關系以及文化關系等。三是加大思想教育。不僅增加了民族知識教育,而且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民族團結的責任意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成就,“五觀”教育和“五個認同”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四是形成教育教學內容體系。強調大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體系一體化,同一內容在不同學段有不同要求,或是不同學段教育內容有梯度提升。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其課程內容必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為主體,教育內容必須適應主線的需要。要圍繞主線加大力度統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內容,形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為主體的教育教學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主體的內容應該包括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書寫的中華民族歷史、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精神、各民族共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2021 年版《指導綱要》印發以后,中共中央召開了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深入貫徹落實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增進各民族共同性教育、各民族意識服從和服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各民族物質共同富裕與精神共同富裕的教育以及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的教育。同時,要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關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專項教育內容整合并融合進中小學課程教材。
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之教育。有學者認為,我國民族教育研究缺乏視野,并認為傳統民族教育對于民族文化的選擇已由過去單一的封閉的民族性知識轉向多元的開放的現代性知識,民族文化已經發生了生態意義上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互為促進,以及生成新的(現代)文化要素的變化[20]。傳統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沒有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21],未能反映我國民族結構特征,也未能反映中華民族性質特征,更未能反映中華民族發展的本質屬性??陀^地說,少數民族教育不能替代中國民族教育,將少數民族教育當作中國民族教育是被人為化、特定化了。當然,傳統民族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有時代局限性。當前,我國傳統民族教育應該隨著時代轉場而扮演自己的時代角色,發揮少數民族教育應有的作用?;仡櫸覈鐣髁x發展歷史,總結國家教育事業發展成就,傳統民族教育已基本完成了歷史任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征程中,為適應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需要,傳統民族教育應該退讓中國民族教育“主位”,應從屬和服務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在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部分,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題教育。同時,學校德育工作內容也在不斷調整發展。2017 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規定,德育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五個方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包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板塊之中。在學校教育層面,實際的德育工作還囊括許多方面的專題教育活動。筆者在調研時了解到,基層和學校普遍反映德育知識內容紛繁、重復交叉,認為德育是個“筐”,哪里裝不了就放這個“筐”里。因此,有必要將這個“筐”里的內容進行科學、合理分類,并形成專項教育知識體系,按照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兼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開展相關德育課程建設,以相關課程教育為主要路徑開展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應該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內容的整合,將國情教育、公民教育(包括法治教育、國防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等內容一并進行統籌,重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內容知識體系,探索創新民族團結進步學科教育。
新時代是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的時代,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磅礴力量。為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肩負著神圣的時代使命和光榮任務,培養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自覺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新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地位由此必須加強和提高。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中應該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擺在重要的地位,增加分量,并在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加大力度,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跨上一個大臺階、提升一個新水平。基于新時代背景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該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發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中華民族成員素質和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正因如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該站到民族教育的主體地位上,回歸中國民族教育主位。
無論是單一民族國家,還是多民族國家,都應該有民族教育,這是國家教育之特色。民族教育應該是一種思想教育,或是一種精神教育,更具體而言是一種民族精神教育。中國民族教育應當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樹立中華民族大團結意識為主要任務。然而,我國傳統的民族教育是將少數民族成員接受教育作為主要任務,明顯地與現今時代發展不適應。如果繼續將民族教育專指為對55 個少數民族成員實施的教育,那么就要建立和發展獨立的民族基礎教育、民族職業教育、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體系,勢必形成與國民教育體系并行的兩個教育體系,這不僅造成國家教育治理方面的困難和教育資源浪費,而且不能通過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反而人為地制定政策或是造成民族隔閡、割裂等因素,建立和發展兩個教育體系不符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相悖。新時代新征程下,如果傳統民族教育不改革創新,就沒有出路,更沒有發展的前途。
思想教育是民族教育發展的根本屬性,我國民族教育應該回歸思想教育的本質。民族教育應該是中小學德育內容,是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我國55 個少數民族的成員接受國民教育應該歸屬國民教育體系,在國家教育制度下運行一個國民教育體系,對少數民族的成員特殊情況的照顧扶持和特殊辦學形式應該通過民族政策和教育特殊政策予以治理,并非需要另外建立一個教育體系。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范圍,并非需要單獨對少數民族群體進行思想教育。曾有專家認為,未來在民族教育研究主題方面,要聚焦重點、難點問題,維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22]。其實,我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是中國的民族教育。因此,我國民族教育正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或是說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中國民族教育。為此,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都理應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成為現代中國民族教育,而傳統民族教育即少數民族教育特殊政策措施,則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個部分。
當然,民族教育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民族教育改革創新更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問題,筆者在這里僅提出一些粗淺觀點,期待有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