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

近日,第十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首屆川渝科普大會將在四川綿陽舉行。四川省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將在此次會議上展示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發展以及科普文創、科普數字等內容成果。
2022年出臺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強調,培育壯大科普產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科普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科普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科普+展示”“科普+出版”“科普+影視”“科普+文創”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有望成為未來科普產業的主要增長點。
近幾年,協會通過“鏈接資源、用心服務、創立特色、打造品牌”的形式,推進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融合發展,助力成都市科普產業“建圈強鏈”和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科普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做好科普主要靠人,因此智庫的建設至關重要。近年來,協會與成都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應急管理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院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先后成立了成都理工大學科普文創與科學傳播研究中心、電子科技大學應急管理研究院應急科普研究中心和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兒童科學素養研究中心,助力打造高水平科普文創內容創作研發傳播研究基地、高端科普文化(創)成果轉化基地和高層次專業科普人才培養基地。
為更好發揮科技工作者的決策咨詢和專業支撐作用,協會成立了科普文化產業“科文匯”智庫,并先后成立了12家基層社區科普文化服務工作站,打通了社區科普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此外,協會還聯合國內30余家科普社團、科普場館(基地)和研究機構發起成立了中國科普聯盟。
結合成都市產業發展和基層需求,在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成都市科協)的指導下,協會聚焦科學文化、心理服務、天文航天、應急安全等領域,組建成立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協會科技志愿服務隊,并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中國科技志愿”App上完成注冊。
協會整合社會資源,不斷探索“社會科普+民主黨派+學校科普教育”融合的工作創新模式,打造了“科學SHARE+”特色科普社會服務品牌,推出了“科學閱有趣”“科學好有戲”系列活動品牌,開展了“精英奠基石·科技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一系列科普志愿活動將知識送進了學校與社區。
其中,“蓉慧科普講師團”與“法眼觀筑團隊專家服務團”結合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等重要科普節日,開展了400余場次線上線下科普活動,參與公眾超過500萬人次。協會流動科普服務車也先后走進廣元、阿壩等地區,將成都科普資源下沉到基層。自2018年以來連續5年,協會走進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白玉縣、德格縣、甘孜縣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甘孜行”系列活動,累計捐贈各類科普物資和教具70余萬元。
為做好科普產業的相關傳播,協會以新媒體傳播矩陣、《奧秘應急與安全》月刊雜志為抓手,做好科普知識的宣傳。同時,協會還圍繞科普場景打造不同的主題內容,研發推出科普文創IP與原創劇情故事相結合的沉浸式數字科普活動,吸引青少年等群體參與。
通過探索與實踐,協會的工作得到了相關機構和單位的認可和肯定,被成都市科協評為先進單位。“九三科普之光”公益講堂等5個社會服務科普品牌獲評成都市委統戰部“蓉城星力”創新項目。協會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聯合承辦的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氣候變化與環境可持續性”分論壇,會后收到了中國科協、成都市科協的感謝信。
協會通過搭建科普資源平臺、構建科學傳播通道、匯聚科普名家大咖、生產科普內容產品,讓科普有溫度,讓科學接地氣。未來,協會將繼續為加快推進成都市科普產業“建圈強鏈”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