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對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越來越多的初中英語教師開始關注英語閱讀教學,然而廣大教師依然停留在對閱讀教學的淺層次探究上,缺乏對閱讀語篇的深入研讀,從而造成閱讀教學主線不明、主題意義不清、目標定位不準、閱讀問題設計關聯性不強。最終造成了學生語篇意識不強。體裁作為行文載體,把握文本體裁特點是實現語篇深度研讀的基本前提,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基于此,本文將基于文體特征探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新路徑,從體裁特點、文本分析、文本再構三個維度,分析切實可行的語篇研讀實踐策略,以此推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擺脫知識本位的束縛,打造素養立意教學新樣態,為學生閱讀能力的長遠發展賦能。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文體特征;語篇研讀
作者簡介:華甜真,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初級中學。
閱讀不僅是初中英語課程的重要板塊,更是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維的有效載體。在素養立意教育新時期,對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關于教學方式的探討方興未艾。但是不可否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創新缺乏突破性,仍然沿用以話題為主線,以知識為中心的一般流程,文本體裁特征往往被忽略。雖然教師的講解事無巨細,但是學生接收到的知識信息是碎片化的,對語篇缺乏宏觀認知,成為影響閱讀能力深度發展的重要因素。關注文本特征,注重體裁特點分析,成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值得廣大一線教師立足教學實踐展開進一步研究。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注重文體分析的必要性
(一)推動閱讀教學轉型的必然要求
一是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指向性的新要求,強調要為學生提供接觸和體驗各種語篇類型的機會,指導學生學習不同文體特有的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初中英語閱讀關注文體特征的分析,是落實新課標理念的必然,促使教師建立整體性語篇研讀意識,由此推動閱讀教學重心由瑣碎的知識點教授向意義建構轉變,引導學生體悟、建構語篇的文體圖式。二是文體特征是一個相對穩定的藝術手段,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切入點。圍繞文體特征展開閱讀教學,更易于形成清晰的教學主線,推動閱讀教學走向序列化,減少機械地重復講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然要求
第一,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文體特征不僅承載文本基礎內容,而且服務于主題意義表達。將文本分析作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原點,有助于啟發學生分析作者立場、揣摩語言情境以及品味寫作風格,將語言學習與意義建構融為一體,提升閱讀分析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第二,推動閱讀思維走向深刻。思維能力是決定閱讀深度的關鍵因素,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變化,將其轉化為教學著力點。但是在傳統的解析式教學下,學生更多的是事實性知識的接收者,閱讀思維處于惰性狀態。立足文體特征組織閱讀活動,有助于實現師生角色定位的轉變,學生在特定文體框架下主動深挖文章,分析體裁與立意、結構、語言之間的關系,增加思辨性的閱讀行為,獲得新的學習途徑,提升閱讀思維發展水平。
二、基于文體分析的初中英語閱讀語篇研讀策略
閱讀語篇一般都會通過特定的文體形式來呈現其主題和內容。從文體角度解讀文本就是指在明確文本主題和內容結構化知識的基礎上, 研究語篇的文體結構和文體特征,這將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語篇的主題意義以及作者是如何通過特定的文體形式呈現其主題意義的。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A“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的教學為例, 來探究基于文體特征的語篇研讀策略。
(一)分析單元主題,確定語篇立意
1.界定單元主題。在英語課程內容的六要素中,主題居于統領地位。主題規定了課程內容學習的邊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從單元整體教學的角度出發,明確單元主題,圍繞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本單元的話題為“難忘的事件”,屬于“人與自然”范疇,涉及自然災害與防范措施,人身安全與自我保護。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常見的自然災害及其他突發事件,并掌握相對應的應急措施,培養學生在挫折、災害面前積極應對的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
2.探究寫作目的。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重點不再停留于理解語篇表征含義,而是引導學生深化對語篇主題思想的認識,對作者寫作意圖進行探究,分析作者想要透過文字傳遞的隱含信息。這樣一來,教師才能帶領學生逐步建構和生成對語篇的深層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最終促進其英語核心素養發展。不同體裁的語篇結構迥異,承載的文章立意各有特色。教師可以從文體特點著手,引導學生提煉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或情感,走向深度閱讀?!癟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是一篇記敘文,該語篇聚焦Ben一家人,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主人公Ben一家人在面對暴風雨襲擊時的一系列反應。語篇運用大量的細節活動描述向讀者展示了人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從家人之間的默契配合到鄰里之間的密切合作,在結尾處點明主題,意在使讀者明白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總是顯得很渺小。但是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萬眾一心,信念不倒,我們仍然可以在廢墟之上重燃希望,重建家園。
(二)注重文本分析,完成文本解構
1.提取文本主線。無論何種體裁的文章都是依據一定的主線創作的,提取主線是分析文本的關鍵步驟。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以人物經歷或事物發展為主線的文本形式,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結果六要素?!癟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的主線分為明線、暗線兩條,明線即時間線——暴風雨前、中、后的一系列動態。暗線則是Ben一家人在暴風雨前、中、后的心理活動變化。
(1)暴風雨前(Para. 1-2)。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描述了暴風雨來臨之時天氣的變化。窗外呼嘯的大風,天空黑壓壓的烏云, 廣播里的預警信息突出了暴雨將至的緊張氣息,暗示了人物緊張的心理情緒。
描述天氣變化的句子“Ben could hear strong winds outside his home. Black clouds were making the sky very dark. With no light outside, it felt like midnight.”。第二段主要描述了Ben的爸爸媽媽忙著落實各種防御措施“Ben's dad was putting pieces of wood over the window,? his mom was making sure the flashlights and radio were working. She also put some windows and matches on the table.”。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上述描寫,推斷人物心理感受,如 nervous、upset、worried。
(2)暴風雨中(Para.3)。這一部分主要描寫了暴風雨的猛烈和Ben一家人的活動。 描述暴風雨猛烈的句子有“The rain began to beat heavily against the windows. ”, 描述活動的句子有“Ben was helping his mom make dinner. After dinner, they tried to play a card game. but it was hard to have fun with a serious storm happening outside. ”。基于上述描述,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推斷出人物此時的心理感受,如frightened、 scared。
(3)暴風雨后 (Para.3)。這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暴風雨后一片狼藉的場面和人們齊心協力、重建家園的場景。“Fallen trees, broken windows and rubbish were everywhere”凸顯了支離破碎的災后樣貌, 但是與此同時,“ The sun was rising. ”和“They joined the neighbors to help clean up the neighbourhood together.”又凸顯了人們在災難過去之后滿懷希望、團結一心、積極投身于打掃清理之中的火熱景象。Rising sun和第一段的black clouds,strong wind構成首尾呼應,對比凸顯了先后天氣狀況的反差。基于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推斷此時人物的心理感受,如 warm、hopeful。在文章結尾處,作者寫道“Although the storm broke many things apart, it brought families and neighbors closer together.”,由此達到了凸顯文章主題的目的。
2.品味語言特點。語言是文章的骨血,不同文體形式的文章展現出相應的語言特點。記敘文的語言以生動、豐富、富有情感著稱,常用從時態、人稱、詞匯使用的連貫性等方面表現。教師通過分析不同體裁文本語言特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形成情感共鳴。這篇課文運用了大量的過去進行時,從語用功能來看,過去進行時態能夠凸顯一個時刻或一段時間內事件的動態持續,如“Black clouds were making the sky very dark.”就增強了暴風雨來臨之時天氣急劇變糟的畫面感,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感; “Ben's dad was putting pieces of wood over the window while his mom was making sure the flashlights and radio were working. ”則描述了家人不停忙碌的緊張應急狀態。其次,從人稱角度而言, 這篇課文運用了第三人稱,是一種客觀的表現手法,真實再現了Ben及其家人、鄰居在暴風雨事件中的行動表現。最后,從詞匯的運用角度而言,本單元話題詞匯while恰如其分地發揮了其功能作用。在暴風雨來臨之時,作者用while連接Ben的父母分別在忙碌的事情,充分體現了家人在危險來臨之時的緊密協作;在暴風雨后,作者用join一詞準確體現了鄰里之間共同清理災后現場、齊心協力共建家園的場面。
(三)落地研讀成果,實現深度閱讀
基于以上語篇研讀,依據新課標中關于語篇知識的要求,體現學習理解、實踐運用、遷移創新的英語學習活動觀。
讀前:運用語篇主題圖激活話題,帶領學生談論暴風雨前、暴風雨后的景象,以及學生在面對暴風雨時的感受體驗。在此過程中,講解學生生疏的話題詞匯,如flashlight、match、beat against、 apart。
讀中:
技能訓練閱讀:
Step I :讓學生根據標題預測文章大意,然后快速瀏覽文章,找中心句(最后一句)驗證對文章大意的預測。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關注文章標題,體會標題在語篇中的作用。
Step II :進行段落大意匹配。根據段落大意總結文章寫作順序和體裁。根據記敘文的體裁特征梳理總結閱讀記敘文需要關注的幾大要素(when、where、who、what、how )。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樹立語篇意識。
細節訓練閱讀:
Step III:? 圍繞記敘文的五大要素設置問題鏈,通過問題鏈驅動讀者獲取文章細節信息。具體問題設置如下:
暴風雨前: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What were Ben's dad /mom doing before the rainstorm?
(在學習完Ben的父母各自的活動之后,帶領學生關注連詞while,并讓學生用while將Ben父母雙方的活動連接起來。)
How did they feel at that time? What other preparations do we need to? make before a rainstorm?? (引導學生將語篇閱讀所獲取的信息與自身生活經驗相結合,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和參與感,實現高效的語篇閱讀)
暴風雨中: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What were Ben and his family doing when the rain storm came? How did they feel at that time? How do you know that?
暴風雨后: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after the rainstorm? What was their neighborhood like? What did Ben and his family do?(在此帶領學生關注join一詞的表達效果)
How did the people feel at that time?
在循序漸進中引導學生體會文末中心句的含義,再次帶領學生回歸到文章標題“Why does the writer say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Because people want to work hard together to rebuild their home./More hands produce a stronger flame.”。
設計意圖: 依據語篇敘述的主線,圍繞記敘文的幾大要素,設置一脈相承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基于文體的語篇閱讀,實現主題意義的探究,走向深度閱讀。
讀后:What other things can bring people closer together? (flood,earthquake )——When in difficulty, we need to help each other to overcome the hard time.? 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difficulty?? As students in grade eight, we are now also in face of a great difficulty——lessons are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we are always under great pressure.Many students are feeling worried. Should we try to encourage each other and? help each other?? How can we help each other? Why should we try to do this?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最終認識到人作為社會和集體的一部分,需明白“成之于群”的道理,這是個人生存與發展的法則, 從而實現深度閱讀之后的語篇超越。
三、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英語閱讀注重文體特征的解析是深挖教材價值的有力舉措,是教學轉型的有力嘗試,對于課堂提質與學生啟智具有積極意義。教師需要加強對新課標和文體教學理論的學習,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基于不同文體進行語篇研讀,基于研讀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引導學生建構語篇圖式,總結出如何有效指導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語篇建構圖式來反思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 方能引導學生實現高效的、深度的閱讀。
參考文獻:
[1]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 [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11-16.
[2]江新華.基于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多元語篇分析實踐探究[J].英語教師,2022(2):26-30.
[3]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