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花 李江萍
剖宮產是治療胎兒宮內缺氧以及處理難產的重要方法,能夠減少分娩過程對產婦身體的刺激,但手術操作造成的損害,可直接影響產后康復過程。既往數據顯示,與經陰道分娩產婦相比,選擇剖宮產的產婦出現術后血栓以及產后惡露持續等問題的風險較高[1,2]。針對剖宮產后恢復問題,西醫康復治療的主要方法有對癥用藥、手術以及功能鍛煉等,如采用廣譜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對子宮收縮無力者采用縮宮素治療,有組織殘留者考慮行清宮手術。中醫認為,產婦分娩過程體力消耗較嚴重,加之剖宮產手術所致損傷,產婦多有元氣虛弱、氣血虧損等問題。產后氣血運行不暢,氣虛不能收攝,可致惡露不絕,治療時需要選擇有溫補氣血、祛瘀生新等功效的中藥湯劑或其他中醫藥治療方法。穴位貼敷是具有中醫特色的外治方法,將中醫藥技術與穴位外治結合,具有調理機體平衡、防病治病等作用[3]。本研究圍繞剖宮產產婦應用中藥穴位貼敷與康復指導的臨床價值,重點分析其對產后惡露問題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以期為剖宮產產婦的康復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于信豐縣人民醫院完成剖宮產手術的7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例。2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考《內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均為剖宮產產婦,單活胎,足月分娩。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氣虛證”“血瘀證”等診斷標準。氣虛證:惡露過期不止,色淡紅,量多,或淋漓不斷,小腹空墜,面色恍白,舌淡,脈緩弱。血瘀證:惡露不止,淋漓澀滯,色紫暗,腹痛拒按,塊下痛減,舌紫暗,邊有瘀斑,脈沉弦。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18~34歲;②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③行剖宮產手術,產后可遵醫囑進行康復鍛煉;④病史資料完整;⑤認知思維無異常。排除標準:①生殖道急性者;②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③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④存在其他合并癥。
1.4 方法
1.4.1 對照組行常規康復指導:①指導新生兒早接觸、母乳喂養等相關內容,返回病房后1 h進行早接觸與早吸吮,并根據產婦實際情況,提供必要協助;②產后4~6 h,評估產婦應用HW-1004型產后康復治療儀(普林格爾)中的條件,及時進行康復治療,以電極低頻脈作用促進盆腔肌肉收縮與惡露排出,操作前進行規范說明,并根據產婦耐受情況調節參數;③說明產后下床活動的重要性,評估產婦活動條件,指導產婦進行下床活動;④評估產后營養需求,根據產婦的臨床指標檢測與營養風險篩查結果,進行飲食指導。
1.4.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中藥穴位貼敷技術。遵循辨證論治原則,根據產婦證型、證候特征選擇藥方。氣虛證:黃芪15 g,人參5 g,炙甘草5 g,白術15 g,當歸15 g,陳皮10 g,升麻5 g,柴胡10 g,鹿角膠10 g,艾葉炭10 g。血瘀證:當歸10 g,川芎15 g,桃仁6 g,蒲黃10 g,炮姜5 g,炙甘草6 g,益母草10 g。兼有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將中藥混合,研磨成粉末后過篩,加入適量醋均勻混合,呈糊狀后制作1 cm×2 cm藥餅,選擇雙側三陰交、關元、氣海、中極等穴位,藥餅貼敷并外用3M透明膠布進行固定。6 h/次,2次/d,持續5~7 d,根據產后惡露的改善情況確定停止治療的時機。
1.5 觀察指標①子宮復原情況。每日測定產婦宮底高度,比較產后第1、5天測定結果。檢測方法:檢查前排空膀胱,取平臥位,兩腿適當屈曲,用軟尺準確測量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宮底的距離。定期通過超聲檢測評估子宮復原情況,記錄2組產婦子宮復原時間并比較。②產后惡露情況。產后安排專人記錄每日惡露量與惡露持續時間。比較2組產婦產后第1、5天惡露量,若惡露持續時間<5 d,則將最后1次記錄數據作為產后第5天惡露量。③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2組產婦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腹脹發生率。
1.6 療效評價標準康復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顯效:宮底高度較產后1 d有明顯改善,子宮復原效果佳,產后惡露持續時間≤7 d,胃腸功能恢復良好,術后未見腹脹癥狀。有效:宮底高度有明顯改善,子宮復原效果良好,產后惡露持續時間≤14 d,胃腸功能恢復良好,未見腹脹或腹脹表現不嚴重。無效:宮底高度改善不明顯, 或子宮復原效果不佳,產后惡露持續時間>14 d,胃腸功能恢復緩慢,或出現嚴重腹脹表現。

2.1 康復治療效果觀察組康復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康復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子宮復原情況產后第1天,2組產婦宮底高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第5天,2組產婦宮底高度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子宮復原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產婦子宮復原情況比較 (例,
2.3 產后惡露情況產后第1天,2組產婦惡露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第5天,2組產婦惡露量均明顯減少,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惡露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產婦產后惡露情況比較 (例,
2.4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觀察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與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術后腹脹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產婦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例,
產后持續惡露是剖宮產產婦常見并發癥,可增加產后感染風險,并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與產后康復。目前,中藥湯劑、中成藥與西醫治療方法的聯合應用,是預防、治療產后惡露不凈的重要方法,如逐瘀膠囊與米非司酮聯合應用[6]。根據中醫古籍的研究結果,產后惡露不絕的病機主要有瘀血阻滯、氣血虧虛、熱搏血分等,治法以活血化瘀、益氣攝血等為主[7]。氣虛證、血瘀證是惡露過期不盡的常見證型,多由氣血運行失常、沖任不固引起。氣虛證多見于素體虛弱的產婦,在行剖宮產手術過程中,氣隨血耗,受操勞過早或過度勞倦等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血失統攝、中氣不足等問題,從而導致惡露不絕。血瘀證常與寒邪侵入、七情內傷有關,氣滯血瘀,血不歸經,可致惡露日久不止。中藥穴位貼敷兼具刺激穴位與藥物調理雙重作用,一方面,根據產婦的證型與惡露不絕的常見病機,辨證選穴,通過刺激經絡循環達到調理機體平衡、預防惡露不絕等作用;另一方面,遵循辨證論治原則,按產婦證候特點選取經方并行隨癥加減治療,藥物中成分經穴位滲入人體,被機體吸收后可發揮藥物自身功效,起調理臟腑功能、改善氣虛血瘀之證等效果。有研究顯示,中藥穴位貼敷對產婦的產后惡露問題有良好改善作用,且可促進子宮復原[8]。
本研究以產婦證型分析結果為依據,辨證選擇方藥。氣虛證的治則為固沖任、補氣攝血,主方為《脾胃論》中的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為主藥,根據《名醫別錄》記載,其可治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有升陽固表之功效;以黨參、白術、炙甘草為輔藥,黨參有養血、健脾之功,白術可健脾益氣,炙甘草可益氣復脈,合用可起補益脾胃之效;氣虛、脾虛常伴血虛、氣滯等問題,故選當歸、陳皮等為佐使。在原方基礎上,加鹿角膠與艾葉炭,可溫補肝腎、益氣攝血。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強健脾胃之功。血瘀證的治則為活血化瘀,主方為《傅青主女科》中的生化湯。生化湯中重用當歸,《本草綱目》中記載,其可活血補血,潤腸胃,用于剖宮產后產婦,可起化瘀生新之效;以川芎、桃仁為臣藥,可活血祛瘀;以炮姜、炙甘草等為佐使,可溫經散寒、調和藥性。
在辨證選穴方面,主要取三陰交、關元、氣海、中極。三陰交有調理月經、改善腸胃、緩解脾虛等功效,為婦科疾病治療的第一穴,舉凡月經過多、經期不順等,皆可治療。關元屬任脈,有回陽固脫、調補肝腎等作用,既往常用于盆腔炎、尿道炎等患者。氣海有固本培元、補氣健脾等效果,根據治療方法選擇的不同,還可對部分患者的腸道功能、腎臟功能等產生一定調節作用。中極可溫腎助陽、調理下焦等作用,對月經不調、產后惡露等婦科疾病有治療作用。本研究發現,在辨證選擇方藥的情況下,對上述穴位進行中藥貼敷治療,不僅能夠減少產后惡露量與惡露持續時間,對產婦的子宮復原以及胃腸功能恢復也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剖宮產產婦常見惡露不絕,在常規健康指導的基礎上,根據產婦的證型選擇方藥,根據癥狀表現等增用藥物,選取三陰交、關元、氣海、中極等穴位進行貼敷治療,能夠有效提升產婦的康復質量,可改善剖宮產產婦的產后惡露問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