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陽 馬友誠 馬昕宇 龍玉海 李良松△
中醫心質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研究心質類型的生理以及病理特點,運用心質分型指導心質疾病治療、預防及養生的一門學科[1]。心質的含義涵蓋了西方的“人格”概念,主要概括人的品質、意識、認知、個性方面。早在三國時期,劉劭所著的《人物志》中即用“心質”一詞來形容人群的心理、性格狀態[2]。此外,中醫心質學加入對靈性、悟性、道德、修養等方面的思考,綜合考慮中醫情志學說、中醫體質學說等的內在聯系,讓人的心理和體質結構更加明晰地展現,從而能夠更加系統、完善地指導臨床實踐。在《靈樞·通天》中論述了以陰陽為標準分型的五態人格。中醫心質學以陰陽學說為基礎,融入《易經》八卦理論,構建了心質維度模型。其在五態人格基礎上,將“太陰”“少陰”“太陽”“少陽”人格,再分陰陽,兩兩結合與八卦的卦象相互對應,從而分成陽剛陰柔、內斂外張、敏感滯緩、矛盾圓融4個維度[3],分別對應八卦中的乾坤、離坎、震兌、巽艮意象。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4個維度上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僅僅屬于其中某一類型。
競爭是普遍的社會現象,而過度競爭是指個體為了提升自我價值而不擇手段和代價去爭取勝利,Sampson將其稱為“極端的個人主義”[4]。在校園中,具有這種競爭心理的個體常在競爭中表現得咄咄逼人,甚或在競爭中產生過激行為,對他人和自身造成嚴重危害。過度競爭態度與高校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均相關。李林等[5]的研究結果表明,文化教育水平對過度競爭有著影響。大學生的過度競爭性較高,研究生其次,中等文化的過度競爭性較低。劉靖煒等[6]研究表明過度競爭態度與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外傾性有顯著的正相關,與開放性、宜人性有顯著的負相關。然而,尚未有從中國本土文化角度剖析這一現象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從中醫本土文化視角,完善現有中醫心質量表,探究中醫心質維度與過度競爭態度的內在關聯。
現有研究已經構建心質維度模型,整理了中醫心質維度與項目對應表,但是量表僅羅列描述不同心質維度的詞匯,而忽視不同詞匯與心質維度契合度存在差異。因此,研究者為更加準確地識別不同心質維度,在原有量表基礎上賦予詞匯對應權重,編制中醫心質學維度權重表。經與專家組商討,從心質維度與項目對應表中選取最貼近心質維度定義的詞匯,構成中醫心質學心質維度權重調查問卷。被試者主觀評判詞匯與心質維度的相關程度,給詞匯評分。該調查共面向大眾發放126份問卷,回收104份有效問卷。研究者將被試評分的平均值作為詞匯權重,詞匯權重直接體現公眾認可度,后期通過公式計算即可判斷一個人所屬的心質維度。
心質維度權重表包含8個心質維度,每一心質維度包含8個項目,構成64個總項目。每個詞匯下方標注的百分比即為該詞匯權重,項目權重按照從高到低依次排列,任一心質維度總詞匯權重相加為100%。本研究補充完善了原有心質維度與項目對應表,有助于后續心質維度的判斷,為后續研究做出鋪墊。中醫心質學心質維度權重表見表1。

表1 中醫心質學心質維度權重表
在前期研究中,研究者通過調查公眾對詞匯認可度,賦予不同心質詞匯權重,編寫了中醫心質學心質維度權重表。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詞匯權重,運用公式計算、判斷不同人的心質維度,進入到后續關聯性分析的研究。
3.1 研究對象北京地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6所全國重點高校,包括8所985高校與8所211高校的本科生。
3.2 研究工具①中醫心質學問卷:選用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質學團隊研制的心質維度量表簡化版,包括陽剛陰柔、內斂外張、敏感滯緩、矛盾圓融四個維度,每個維度截取8道測題,共有32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法。經專家組評議,截取題目后的問卷內容效度達標。②過度競爭問卷:選用陳國鵬等[4]修訂的競爭態度量表中的過度競爭分量表,包含過度競爭態度13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法,部分條目反向計分,過度競爭態度得分越高,其過度競爭態度越強。將量表原始分轉化為等級分,分數越高等級分越低,等級分越大越好。③中醫心質學與過度競爭態度問卷:將問卷1.2.1和1.2.2的題目合并,進行問卷發放。③研究者自擬中醫心質學維度權重表:編寫如表1所述。
3.3 研究方法
3.3.1 發放問卷研究者對上述北京16所高校學生,以問卷星形式發放線上問卷,共發放411份問卷,回收411份,回收率100%。根據作答時間、連續相同作答分析、語義相近題目作答的一致性[7,8]進行問卷篩選,篩選得到318份問卷。專業涉及哲學、教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年級信息為大一占比48.4%,大二占比30.5%,大三占比13.2%,大四占比6.0%,大五占比1.9%。
3.3.2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方法包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的人口學特征
4.1.1 不同性別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差異對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進行t檢驗,在過度競爭態度得分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但不同性別的過度競爭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的性別比較 (分,
4.1.2 不同年級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差異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進行方差分析,由于四年級、五年級人數過少,在這里不予分析。過度競爭態度得分最高的是大二學生,大三學生得分最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競爭態度方差分析 (分,
4.2 心質維度與過度競爭態度關聯
4.2.1 單個心質維度與過度競爭態度得分的相關性單個心質維度的過度競爭得分符合正態分布,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內斂維度與過度競爭態度呈負相關關系(r=-0.203,P<0.01);外張維度與過度競爭態度呈正相關關系(r=0.173,P<0.01);敏感維度與過度競爭態度呈正相關關系(r=0.313,P<0.01);滯緩維度與過度競爭態度呈負相關關系(r=-0.176,P<0.01)。見表4。

表4 318名大學生過度競爭得分與心質維度相關系


表5 318名大學生2個心質維度組合的過度競爭態度得分比較 (分,
5.1 高校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水平及人口學變量對其影響本樣本過度競爭態度得分呈正態分布,過度競爭態度平均分為34.09,過度競爭等級在三級及以上的人數占42.5%,處于中高水平,這與當前社會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激烈競爭的普遍狀況相吻合。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在學歷上無顯著差異,這與劉靖煒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學歷因素對過度競爭態度影響不大。本研究顯示高校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在性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劉佩佩等[9]研究結果不同,可能由于樣本男女人數不均衡所致,需要以后進一步研究論證。通過進一步訪談,發現不論何種院校、專業、年級,受訪者均表示本專業競爭壓力較大,壓力主要來自學業成績、科研成果、畢業去向等方面,因此在競爭普遍激烈的客觀情況下,大學生的自我心態尤為重要。
5.2 中醫心質學與過度競爭態度關聯分析本研究顯示,過度競爭態度受內斂外張、敏感滯緩2個心質維度影響。其中敏感與內斂維度影響最顯著。外張和敏感維度均與過度競爭態度成正相關,二者組合的心質維度顯現出的過度競爭態度最強烈。內斂和滯緩維度均與過度競爭態度成負相關,二者組合的心質維度最不容易進行過度競爭。劉靖煒等[6]利用大五人格問卷探究351名大學生過度競爭態度與大五人格之間關聯,研究發現,過度競爭態度與神經質、外傾性呈顯著的正相關。神經質的人易感到消極與焦慮,因此采取過度競爭的方式超越他人,來獲得凌駕他人之上的優越感。外傾性強的人自信好交際,但如果外傾性過高,會為了取得利益不惜手段去損害他人。馬友誠[5]將心質維度模型與大五人格模型進行比較,敏感滯緩維度所對應的是開放性和神經質性的大部分內容,內斂外張維度對應了外傾性的大部分內容,間接印證了本研究結果。
不同的心質類型根據陰陽多寡表現為不同的性格特點。《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體現陰陽平衡對于一個人心態穩定的重要性。過度競爭即與人體陰陽紊亂,陽盛陰衰相關。陽性剛,主動,向上向外;陰性柔,主靜,沉淀收藏。若多陽少陰,則反應快,爭強好勝。若多陰少陽,則內斂沉穩,心思細膩,不易競爭。
敏感滯緩維度反映一個人在對外界刺激以及自我意識中的陰陽偏向。在陰陽劃分上,敏感維度多變、靈活屬于陽,滯緩維度遲鈍、穩定屬于陰。八卦比類,敏感屬于巽卦為風,滯緩屬于艮卦為山。偏向敏感的人重陽而少陰。稟賦好動,思維敏捷,能靈敏迅速地接受外界信息,但易受外界壓力干擾,一旦壓力超出自身承受范圍,則表現為自私善妒,緊張焦慮,顯現出過度競爭態度。偏向滯緩的人多陰而少陽,性情平和,稟性寬容,居中不偏激,能夠誠懇踏實地鉆研學問,因此他們會依照自己的學習生活節奏,不容易與他人進行過度競爭。
外張內斂維度反映一個人對外開放程度的陰陽偏向。在陰陽劃分上,外張維度沖動、外向為陽。內斂維度冷靜,內收為陰。八卦比類,外張屬于震卦為雷,內斂屬于兌卦為澤。偏向外張的人陽氣相對充足,守陰郁扼于內,因此先天主動、并且喜好社交,有很強的行動力,但性情沖動易急躁。在與他人交往中,外張的人容易產生與他人比較的心理,過于偏頗的外張特質,使他們易與別人發生沖突,顯現較強的攻擊性,進行過度競爭。偏向內斂的人本質屬陽,但陽少陰多,且陽為陰所制,因此他們雖然不善交際但心思細膩,多思多慮,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可以安心處理工作與學習,從而減少過度競爭的可能性。
在李良松等[1]的研究中每一個心質類型都具有病理和生理狀態,當某一心質特征長期處于過度偏激狀態,進而出現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偏向性,或將導致人心理上的不適甚或發展為心理疾病。建議用中醫調養以及傳統文化影響大學生,使他們保持平和的心態,而不陷入極端的過度競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