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宗斌,柴晟,李毅成,蔣杰,袁振中,鄧章榮
(桂林市中醫醫院 骨一科,廣西 桂林 541000)
女性是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的高發人群,與長期反復慢性磨損、外傷和肩關節退化有關[1],多為自限性疾病,急性期疼痛劇烈。臨床可分為四期:鈣化前期、鈣化期、重吸收期和鈣化后期[2]。其中,重吸收期疼痛最為劇烈。90%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非甾體藥物、局部藥物注射、中藥治療、針灸和沖擊波等非手術方式緩解癥狀,10%的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的療效差,可能需要手術治療[3]。關節鏡清理鈣化灶,同樣會損傷肌腱組織[4-5]。如何有效促進關節鏡下鈣化組織清理后,病灶部位肌腱的損傷修復,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 rich plasma,PRP)含有多種生長因子,具有促進肌腱與骨骼愈合的作用。本研究基于該機制,采用關節鏡下岡上肌鈣化灶清理,結合PRP注射,治療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對比單純關節鏡下鈣化灶清理術,探討PRP聯合關節鏡清理,在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2年7月桂林市中醫醫院骨科因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住院的患者46 例,隨機分為實驗組(關節鏡下岡上肌鈣化灶清理聯合PRP 注射,n=23)和對照組(單純關節鏡清理,n=23)。常規術前拍攝肩關節正位、Y 位數字X 射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肩關節三維CT 和肩關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所有患者術前經肩關節MRI檢查,明確存在肩袖部分損傷,未累及全層,排除巨大撕裂,可納入觀察病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確診為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排除標準:肩部骨折、肩袖巨大撕裂、凍結肩、神經根型頸椎病、痛風、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不穩、肩關節周圍感染、肩關節皮膚疾病、血液疾病和重度骨質疏松癥。所有患者經保守治療效果差或患者有強烈手術意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桂林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件號:2020-KY-ZY-002-04。
1.2.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生完成手術。全身麻醉實施后,患者取側臥位,上半身往后仰15°,患肢外展60°懸吊牽引。常規消毒鋪巾,貼防水膜。取肩關節鏡標準后側入路、前側入路及外側入路,利用交換棒鈍性進入關節囊,在交換棒引導下,置入工作通道。經后方置入關節鏡,依次探查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肩峰下滑囊、肩峰和各肩袖的情況。清理關節內增生滑膜,用探針或腰穿針刺破鈣化區,擠出鈣化物,用刨刀進一步清理鈣化物。如岡上肌破損>1 cm 或深度超過1/2,用帶線錨釘行肩袖修補。
1.2.2 PRP 注射方法 實驗組術前抽取自身50.0 mL靜脈全血,制備PRP 10.0 mL備用。術畢,關節腔內注射PRP 10.0 mL。實驗組與對照組常規注射“雞尾酒”(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復方雙氯芬酸鈉注射液2.0 mL,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20.0 mL,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0 mL)鎮痛,氨甲環酸1 g 關節腔內注射止血,玻璃酸鈉注射液2.5 mL潤滑關節。
1.2.3 術后處理 單純鈣化灶清理術后,佩戴肩關節外展支具至術后1 個月,術后第1 天開始肩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肩袖修補患者,延長佩戴肩關節外展支具至6~8周,術后第1天開始肩關節被動活動。
實驗組和對照組術前與術后1個月的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評分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中,5 例行肩袖修補術(3 例為術前確診肩袖撕裂,2例為鈣化灶較大,清理后行肩袖修補)。對照組中,3 例行肩袖修補術(2 例為術前確診肩袖撕裂,1 例為鈣化灶較大,清理后行肩袖修補)。所有患者術后均拍攝肩關節正位片和Y 位DR 片,以確定鈣化灶清除。46例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2~12個月,平均4.8個月,未出現關節僵硬、血管神經損傷和感染等并發癥,1例患者手術后出現氣胸,經積極治療3 d后,氣胸消失。
實驗組術前VAS 為(7.95±0.76)分,術后1 個月VAS 為(1.21±0.79)分,術后1 個月VAS 較術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42,P=0.001)。對照組術前VAS為(7.82±0.83)分,術后1 個月VAS 為(2.13±0.45)分,術后1 個月VAS較術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79,P=0.001)。兩組患者術前VAS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8,P=0.530),術后1 個月VAS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2,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為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術前ASES 評分為(16.30±1.76)分,術后1個月為(84.21±3.48)分,術后1個月ASES評分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00,P=0.001)。對照組術前ASES 評分為(15.95±1.91)分,術后1個月為(74.73±3.13)分,術后1個月ASES評分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6.08,P=0.001)。兩組患者術前A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0,P=0.551),術后1 個月ASES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73,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ASES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SE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ASES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SE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為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患者,術前常規拍攝X 線片、CT 和MRI,術中見大量乳白色鈣化灶,術后復查X線片,提示鈣化灶清除干凈。部分病例見岡上肌肌腱撕裂,予以帶線錨釘縫合受損肌腱,術后復查X線片,見錨定位置良好。見圖1。
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是因長期反復的慢性磨損、外傷和肩關節退化等因素而發病,重吸收期疼痛劇烈。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鈣化灶多可自行吸收,但患者重吸收期多疼痛難忍。對于慢性鈣化性肌腱炎,經保守治療無效,且難以忍受疼痛的患者,選擇關節鏡病灶清理,已在國內外臨床治療中普遍應用。使用關節鏡,不但能清理鈣化灶,還能同期修復撕裂的肩袖。當鈣鹽沉積于肌腱內,清理鈣鹽的同時,難免會對周圍肌腱造成一定的損傷。對于小的損傷,可以忽略不計,對于大的損傷,如岡上肌破損>1 cm 或深度超過1/2,可以用帶線錨釘行肩袖修補[3]。LORBACH等[6]對比了關節鏡下單純清理與肩袖修補治療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術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對于肌腱損傷的患者,行肩袖修補,能為肩關節提供更完整的解剖結構,從而獲得滿意的力學效應。
PRP 是一種經離心產生的血小板濃縮物,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運動損傷的修復治療中。因其富含多種生長因子,對于肌腱與骨骼的愈合,具有積極的意義[7-10]。岡上肌鈣化灶清理后,局部遺留肌腱損傷,關節腔內注射PRP,能促進肩袖愈合[11-12]。
本研究中,實驗組23 例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患者,均采用關節鏡下鈣化灶清理聯合PRP關節腔內注射,術前5 例確診伴隨肩袖損傷。其中,3 例行帶線錨釘肩袖修補,另2 例因損傷范圍小,未予以修補,術中2例因鈣化灶范圍較大,病灶清理后出現較為明顯的肩袖損傷,予以肩袖修補。對照組23 例患者行關節鏡下鈣化灶清理,術前4 例確診伴隨肩袖損傷。其中,2 例行肩袖修補,另2 例因損傷范圍小,未予以修補;1例為鈣化灶較大,清理后行肩袖修補。根據術中手術方式,術后常規予以功能鍛煉。術后第1天,復查肩關節正位和Y位DR片,病灶大部分清除,少量鈣鹽可自行吸收。實驗組術后1 個月VAS 和ASES 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關節鏡聯合PRP 治療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相比單純關節鏡清理術,具有更確切的療效。
本研究只針對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未來中遠期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綜上所述,關節鏡清理聯合PRP治療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有效、微創的方法。關節鏡可以盡量清除鈣鹽,能對肩袖損傷范圍精確評估,并對明確的、損傷較大的肩袖損傷,行帶線錨釘肩袖修補。同時,結合PRP注射,可加快損傷肩袖的修復,減輕疼痛,加速肩關節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