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王浩,丁銳,張燕靈,張艷秋
(1.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6;2.徐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3.徐州市腫瘤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5)
外耳道膽脂瘤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是外耳道內含膽固醇結晶脫落的上皮團塊集聚,所造成的外耳道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往往通過體檢或偶然發現[1]。患者常因感染后確診。外耳道膽脂瘤不是真性腫瘤,其實質是侵襲性的炎癥[2],隨著病變的發展,可以侵蝕周圍神經和骨質,進一步發展為中耳膽脂瘤,可能發生聽骨鏈破壞、面癱、迷路瘺管、腦膜炎和腦膿腫等嚴重并發癥。因此,準確診斷和治療是必要的[3-4]。本研究比較在顯微鏡下和耳內鏡下治療外耳道膽脂瘤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44 例外耳道膽脂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2 例。經手術和術后病理確診,均為單耳患病。男25例,女19例;病程6個月~5年,術后隨訪12 個月。所有患者均在門診檢查治療時不能耐受,或因恐懼疼痛要求麻醉處理,而收入院。觀察組在耳內鏡下操作,對照組在顯微鏡下操作。觀察組中,男13 例,女9 例,年齡6~58 歲,平均(24.23±16.01)歲。對照組中,男12 例,女10 例,年齡6~77 歲,平均(26.59±21.91)歲。主訴癥狀為聽力下降、耳悶、耳痛和耳漏中的一種或幾種。Holt 分期Ⅰ期3例,Ⅱ期41例[5]。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Holt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經顳骨CT 和術中觀察,未見膽脂瘤乳突內廣泛侵入,鼓室內無膽脂瘤者。排除標準:外耳道膽脂瘤復發者;外耳道真菌者;外耳道急性炎癥期者;既往有耳外科手術史者。
觀察組使用艾克松內鏡成像系統和0°耳內鏡(生產廠家:沈陽沈大內窺鏡有限公司,規格:鏡頭外徑2.7 mm,鏡頭長度110 mm)進行手術。對照組在蔡司顯微鏡(生產廠家:北京普瑞賽司儀器有限公司,型號:OPMI Vario S88)下操作。
1.3.1 觀察組 全身麻醉后,取平臥側頭位。在耳內鏡下,用吸引器吸引膽脂瘤囊袋內容物,減容后,用剝離子和鉤針分離去除膽脂瘤囊袋上皮(圖1A)。去除上皮后,觀察有無肉芽增生、鼓膜穿孔和乳突腔侵入(圖1B和C)。增生肉芽用肉芽鉗去除(圖1D)。對于沒有鼓膜穿孔和乳突腔侵入的患者,耳道內5%碳酸氫鈉注射液和生理鹽水沖洗后,放置地塞米松浸潤的明膠海綿。對于有鼓膜穿孔的患者,清理干凈后不做沖洗,不填塞外耳道,術后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1周。

圖1 耳內鏡下清除外耳道膽脂瘤手術步驟Fig.1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removing cholesteatoma of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under otoscopy
1.3.2 對照組 全身麻醉后,在顯微鏡下操作。術者左手持耳窺器或鼻鏡,以暴露外耳道。暴露困難者,在耳屏切跡處補充切口,置入乳突牽開器,擴大外耳道視野。術野暴露后,可以在助手輔助下雙手操作。對于外耳道侵蝕擴大明顯者,通過調整顯微鏡的角度來觀察凹陷區域。仍不能暴露者,用電鉆適當磨除阻擋骨緣。清理干凈后,檢查鼓膜和乳突壁。鼓膜完整者,沖洗術腔,外耳道內填塞浸有地塞米松的明膠海綿,有切口者,用可吸收線縫合1至2針,并填塞碘仿紗條壓迫。鼓膜穿孔者,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1周。本研究患者均無乳突腔實質內侵犯,外耳道未植皮。
采用SPSS 26.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術后不適感,觀察組明顯輕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消失,術后6個月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言語頻率聽閾氣骨導差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言語頻率聽閾氣骨導差比較(dB HL,)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ir-bone ga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dB HL,)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言語頻率聽閾氣骨導差比較(dB HL,)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ir-bone ga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dB HL,)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門診耳內鏡復查,完全干耳,術腔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隨訪12 個月,觀察組1 例鼓膜后上象限鼓環周圍小裂隙樣穿孔,術中未予以修補,術后復查時,已自行愈合。3 例鼓膜內陷明顯者,術后3 個月復查時,均有不同程度復張表現。所有患者外耳道上皮化良好,未見膽脂瘤復發。
外耳道膽脂瘤在耳鼻咽喉門診中雖然多見,但需要住院行麻醉處理的并不多[6]。外耳道膽脂瘤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外耳道上皮積聚,無法排出而形成[7]。膽脂瘤雖然不是腫瘤,但是,具有侵襲性,可侵蝕骨質,進入中耳,破壞重要結構。因此,及時的外科治療就尤為重要[8]。早期可以在門診通過鏡下局部清理病變,即可治愈。但由于患者早期多無癥狀,主動來清理的并不多。當膽脂瘤積聚到一定程度,造成外耳道明顯的骨質侵襲后,往往會伴有流膿感染癥狀,待疼痛明顯時,患者才來就診。在門診清理過程中,疼痛常影響患者配合和術者操作,耗時長。而且,侵蝕往往發生在外耳道深處,耳軟骨峽的深部,門診處理常常清理不干凈,加上患者比較恐懼操作過程中的疼痛,也常要求麻醉,此時,需要住院處理[9-10]。本研究患者均為有癥狀的外耳道深部膽脂瘤,有門診清理病史。因此,住院后采用全身麻醉,以避免疼痛,然后,再在顯微鏡或耳內鏡下進行操作[11]。外耳道膽脂瘤可以是自發性的,也可以是外來性的。本研究中的病例均為自發性外耳道膽脂瘤,無外耳和中耳手術史,也無可追溯的有明確關聯的病因。患者早期多無癥狀,一般在周圍炎癥或耳內進水誘發膽脂瘤周圍感染,出現耳痛、耳道潮濕和流膿等表現,才來就診[12]。
顳骨高分辨CT 對病變范圍評估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本組患者在CT 表現上,無鼓室腔和乳突腔實質內侵犯,也在術中進行了證實,可以在耳內鏡下進行徹底處理[13]。根據病變的范圍,國外學者[5]將外耳道膽脂瘤分為3 期:Ⅰ期病變局限在外耳道,較松散,局部形成小凹陷,行外耳道清除術;Ⅱ期病變局限在外耳道,形成囊狀,骨壁破壞嚴重,需先經外耳道或耳后徑路,清除膽脂瘤,再行外耳道成形術;Ⅲ期膽脂瘤破壞外耳道,侵入乳突和上鼓室,需做乳突手術。本研究的患者根據病情,分期為Ⅰ期和Ⅱ期病變,以Ⅱ期為主。本研究結果表明:耳內鏡手術治療外耳道膽脂瘤Ⅰ期和Ⅱ期,可以達到與顯微鏡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并且縮短了手術時間,減輕了患者術后不適感。耳內鏡手術不需要輔助切口,也省去了顯微鏡手術不斷調整鏡頭角度和焦距的過程,手術時間相對縮短。耳內鏡手術可抵近觀察病灶,無需過多磨除骨質或牽拉外耳道,患者術后不適感相對減輕。
耳內鏡的優勢:1)無需輔助切口;2)直視下操作,無死角,可以徹底清除病灶;3)操作簡單,術后一般無需填塞耳道,患者痛苦小。觀察組省去了調節顯微鏡角度和焦距的步驟,也不需要手術切口,手術時間相對較短,患者手術后耳周不適感輕。對照組需要調節顯微鏡角度來暴露病變區域,個別患者需增加耳內切口,手術時間相對延長。輔助切口患者,可能有局部癢感、麻木感和輕度瘢痕。因此,對照組局部不適感較耳內鏡組明顯。當然,顯微鏡相對耳內鏡也有優勢:1)可以解放術者雙手,有利于術中操作;2)鏡下視野也清晰,不易被血污染。但本研究結果顯示:耳內鏡較顯微鏡操作時間短,損傷小,患者的主觀感受也較好,與文獻[14-17]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外耳道膽脂瘤,在顯微鏡下清理,往往受限于視野暴露,有時需要做耳屏切跡切口,使用電鉆擴大來輔助暴露,而且,術中要反復調節顯微鏡位置,操作不方便。自耳內鏡發展以來,臨床嘗試在耳內鏡下清理外耳道膽脂瘤。耳內鏡可以方便地觀察到外耳道的各個角落,徹底清理病灶,還能細微地觀察病變,防止遺漏。對于膽脂瘤較多,侵蝕明顯,嵌頓嚴重,尤其是伴有感染和疼痛而不能耐受門診處理的患者,選擇住院在耳內鏡下處理,比顯微鏡具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