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春
近期,“消失的課間十分鐘”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各地各校陸續開展了以體育運動為主的多樣化課間活動,隨后關于體育運動的其他話題也屢受關注。雖然早在1951年,我國就對學生的體育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時至今日,學校中體育運動的地位也有明顯提升。然而,因為參與體育運動需要學生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許多家長和教師對此仍有疑慮,時常出現體育運動是否應為學業“讓路”的爭議。
兒童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學習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學習效益成為家長和學校關注的重點本也無可非議。不過,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運動和學習實際上并不沖突,適當的體育運動反而是促進學生大腦發展、提升其學習效果的一計良策。
運動改善學生大腦。體育運動干預之所以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其潛在原理是運動對大腦的塑造。兒童青少年正處于腦發育的快速窗口期,體育運動有利于大腦向積極的方向調整。從微觀的細胞分子角度來看,運動能夠引發多種神經遞質的變化,進而改善大腦的環境,使其獲得充足的養分和能量,同時提高大腦的可塑性,最終優化相應細胞分子支持的認知功能表現。從宏觀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角度上看,體育運動不僅能夠影響與運動有關的腦區,還可以影響與認知功能有關的諸多腦區。例如,大腦中的海馬體是和記憶力、空間定位有關的關鍵腦區,有氧運動可以引發海馬體體積和血管系統的結構變化,改善學生的記憶力。
運動提升學習效果。科學研究數據表明,學生長期進行體育運動后的閱讀成績、英語成績、數學成績等,與運動前相比都有了明顯提高。其中,數學成績的提高最為顯著、穩定。體育運動對學生的認知也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如記憶力,研究表明不管是長期的高水平身體活動還是單次的急性有氧運動都可以提高個體記憶能力,而記憶能力是閱讀、推理等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又如專注力,運動后的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執行力更強,不易受噪聲等無關信息的干擾,并且能快速從其他事情中脫離出來,專心投入學習活動。即使研究者加大了實驗測試題目的難度,運動后的學生答題成績仍有明顯提高。
掌握科學運動方法。《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應累計進行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減少久坐行為。開展體育運動時,不僅要注意量上的科學控制,也應當鼓勵學生嘗試多樣化的項目,這樣更有可能激發他們的運動熱情,在強化身體素質、掌握技能的同時,促進大腦的全面發展,收獲提升學習效果的“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