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萍
2015年,中華兒科學會發布的中國兒童成長發育專項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女孩的青春期發育開始年齡平均為9.2歲,比30年前提前了3.3歲。1979年以來,中國城區男孩初遺年齡也呈現年代提前的變化。2023年最新公布的《中樞性性早熟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2)》提出,全球多國均呈現青春發育啟動年齡提前……面對青少年青春期發育提前的事實,開展性教育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我們需要通過適時的性教育,幫助青少年做好迎接青春期變化的準備。
然而,我國大學階段性教育整體不足,中小學校更是談“性”色變。人們糾結是否應該讓青少年“無師自通”,也困惑于適合的性教育究竟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又要向青少年傳遞哪些訊息……于是,人們對性教育的探索裹足不前。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性教育不足而釀成的令人錯愕的事件層出不窮。2023年7月,18歲男孩因好奇將磁力珠塞入尿道致手術;9月,山西大同大成雙語學校發生未成年人欺凌事件,兩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性欺凌行為引發公眾熱議。近年來,相關新聞熱點屢次引發大眾對性教育缺失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觀念上認同性教育的必要性,但走到落實層面卻顧慮重重,如何為青少年性教育邁好第一步?我們應首先打通如下兩個環節。
明確性教育的內涵與目的
關于性教育的內涵,國際與國內暫時沒有統一的權威認定。在官方主導開展性教育的國家,由于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等原因,人們對于性教育認識和操作層面的界定各不相同。縱觀性教育發展的歷史,不同時期中,人們對性教育內涵的理解也存在個體差異,比如,有人把“性”狹義地理解為性行為,甚至認為性教育就是“性交教育”,談到這個話題就會冒出一種強烈的“性恥感”;有人認為“性”包含人的身體發育、生殖健康、權利維護等內容,但將其片面地理解為“防性侵教育”或“青春期生理衛生教育”……
教育是有組織、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性教育亦是如此,從性教育想要達到的目的出發,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性教育本身——201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指出,全面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兒童和年輕人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從而確保其健康、福祉和尊嚴”“培養相互尊重的社會關系和性關系,幫助兒童和年輕人學會思考他們的選擇如何影響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終其一生懂得維護自身權益”。由此可見,開展性教育的目的在于為青少年賦能,幫助他們獲得與性有關的準確信息,掌握與性有關的生活技能,樹立良好的性態度和正確的性價值觀,讓他們有能力做明智的性決定,確保他們的成長更加安全、健康,更有能力獲得幸福,保持尊嚴。
對于這一目標,家長和教師大多秉持期待、支持的態度,但也有不少人提出,開展性教育可能會讓青少年過早地接觸性信息,造成“性喚醒”提前的后果,也就是說,性教育可能會讓原本對性不關注的青少年開始對性感興趣,萌發性意識。還有人推斷,性教育過程中提供的性信息會對青少年構成性刺激,導致發生性早熟,認為他們在性教育中接收的性知識可能會強化其對性的興趣,進而誘發他們做出性的嘗試。這些說法導致有意愿開展性教育的教師和家長顧慮重重。
需要申明的是,并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樣的觀點。首先,青少年罹患性早熟與接觸性信息無關。在醫學范疇內,性早熟是一種青春期發育異常的性疾病,主要表征為個體過早出現了第二性征,目前我國將男童在9歲前,女童在8歲前出現第二性征定義為性早熟,其誘發原因包含腫瘤、感染、損傷等導致的器質性病變等,沒有一項研究表明接觸性信息會導致青少年性早熟。其次,真正導致青少年盲目嘗試性行為的原因并不是他們接受了性教育,而是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響。正是因為青少年未能受到恰當的性教育,才使得他們不能及時辨別泛濫的性信息,進而受到影響開始模仿類似行為。回看山西大同學生欺凌事件與之前類似的相關新聞,我們必須意識到當下開展性教育的迫切性。
將性教育“尺度”的決定權交給青少年
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條要求“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對于這項要求,教育工作者常感到為難——“誰來把握、怎樣把握性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尺度問題?”筆者認為,既然開展性教育的目的在于為青少年賦能,那么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將把握性教育尺度的決定權交給青少年,即何時提供何種性教育信息或幫助,應當根據青少年年齡與性發育的規律和需求而定。
一般而言,學校開展的性教育課程具有較強的計劃性,規劃過程交由專業人士參與和把關。我們不難發現,專業人士把關的依據也正是青少年年齡與性發育的規律和需求。例如,為五六年級學生提供的青春期性發育課程,聚焦讓學生獲得關于青春期性發育的準確信息,理解身體發育的個體差異,消除他們關于性特征發育“正常與否”的困擾與擔憂,并幫助他們學會相關護理技能,同時讓他們懂得尊重他人,不去取笑或攻擊同學的身體變化;為七八年級學生提供的青春期情感與關系課程,重點放在讓學生能夠直面自己的情感變化,學習處理復雜人際關系,掌握拒絕表白、協商終止關系等方面的技能,能以尊重、平等的態度經營與異性的親密關系,等等。這些貼合青少年需要的賦能,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青春期“性與愛”的課題,進而使其未來能夠有能力構建健康的親密關系。
與學校開展的性教育課程相比,家庭所進行的性教育更具生活化、隨機性等特征。家長同樣可以將把握性教育“尺度”的決定權交給孩子,結合孩子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各類信息和幫助。以經典問題“我從哪里來”為例,很多家長曾表示無法坦然向孩子解釋生育過程,回答之前,他們往往會首先生出一種性羞恥感。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回應呢?
第一,做好心理準備,本著有問必答、實話實說的原則,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真誠而坦然地回答孩子想要了解的內容,回應的內容沒有禁忌,重要的是回應的態度,哪怕孩子問及家長最不好意思解釋、最有顧慮的性行為環節,家長也應該實話實說。
第二,先解釋相關知識,再為孩子附加解釋規范層面的提示,如先說明性行為對于生育的意義:性行為對于相愛、結婚的成年人而言,既是愛的表達方式,也是生育后代的必要環節。之后結合性教育的相關規范提醒孩子,性行為的發生是有前提的,幫助他們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第三,向孩子講述今后可能面臨的性風險,為他們建立起相關防范風險的意識,進而逐漸學會保護自己。
當然,現實中開展性教育的爭議遠不止這些。筆者相信,未來逐漸完善的青少年性教育體系,定將從我們勇敢邁出的第一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