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家云
新課標強調“學科實踐”的育人功能,主要指的是以真實生活情境和多維實踐活動為依托,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學科問題,提升其學科素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要求學生會用數學眼光觀察、數學思維思考、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強調要提升學生跨學科應用意識,增強其實踐能力。而勞動教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征,將小學數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進行跨學科融合,不失為一條開展學科實踐的有效路徑。
基于課標,發揮學科實踐育人價值。一是用數學眼光認知勞動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勞動過程中潛藏著許多教學契機,例如在制作月餅盒包裝時,面對如何設計包裝盒、準備多少包裝材料、如何打包更省材料、計算包裝盒的價格等問題時,就會涉及“幾何直觀”和“運算能力”兩類核心素養,學生們應該用數學的眼光去認知這些生活問題。二是用數學思維優化勞動過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學科實踐中體會學科價值,運用數學知識提升勞動效率。例如,在包餃子的勞動課中引入數學的“優化思想”,鼓勵學生合理安排備菜、燒水、面粉發酵、和面的順序,同時培養學生對于重量、時間、長度等的數學“量感”,估計所需食材的數量,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三是用數學語言表達勞動成果。例如在“豌豆的種植”勞動課中,學生可以統計種子的發芽率、每個豌豆莢中豆子的數量,制作相應的統計圖、統計表并進行數據分析。教師可啟發學生運用“數據意識”描述勞動結果,反思勞動不足,確定改進方向。
立足課程,實現學科實踐素養提升。一是設計融合數學學科實踐與勞動教育的校本課程。教師可以挖掘地方特色,設計特色課程,體現“寓教于勞”的育人價值。如考慮閩南地區特色,可以構建“設計畬族服飾”“制作指尖木偶”“探索閩南古厝的智慧”等勞動實踐校本課程。此外,要以問題為導向,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彰顯學科價值。例如在“搭配營養早餐”的課程中,可以設計相關問題串引領學生進行學科實踐探索:通過思考“有幾種搭配方案?”,向學生滲透數學的搭配法則;通過思考“最受歡迎的是哪份套餐?”,發展學生的數據意識;通過計劃“一周早餐大約需要多少錢?”,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二是構建相應的課程評價模式。評價中要盡可能考查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教師可以依據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結合生活情境,在考查前找到適合的切入點,讓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勞動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相關能力,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自信心。
多元創新,提升學科實踐探究趣味。其一,環境資源上的創新。學校可利用周邊資源,讓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課堂教學。如引導學生參與調查訪問、數據分析、科學種植等實踐項目,充分培養其綜合素養和創新精神。其二,實踐成果上的創新。教師可鼓勵學生以不同形式呈現實踐所得,如撰寫“數學日記”以展現心得體會,參與“美食分享會”,設計學科實踐主題活動展板等。其三,課程案例上的創新。依據學生年齡段,設計相應階段的融合課程。例如: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可融入材料制作類勞動課;四年級的“優化——烙餅問題”可融入美食制作類勞動課;五年級的“植樹問題”可融入種植類勞動課。教師要有意識地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親身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勞動教育是“做中學”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體現了“知行合一”“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念。構建數學學科實踐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課程,既能幫助學生在行動中獲得真知,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學科核心素養,又能促使其將真知付諸行動,將靜止在書本上的知識“活化”,構建起它們與現實生活的有效連接。
【本文系廈門市第六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題“學科實踐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