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英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科悅實驗小學是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學生多為外來務工者隨遷子女。針對學生知識面窄、英語詞匯量低、表達能力弱、語音語調生硬等現象,學校英語科組將外研版《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引入課堂,并嘗試在繪本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本文將結合第一級上“I can see”課例中的教學片段,闡述英語繪本教學融合信息技術的必要性與實踐方法。
信息技術游戲,激發學生對繪本故事的興趣
傳統的英語繪本故事教學一般分為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環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借助問題鏈帶著學生一步步學習故事,講到重難點處,再通過演一演、練一練等活動,帶領他們體驗、理解故事。但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知識儲備量少使得他們常常無法清楚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很難進行表演展示。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降低繪本閱讀的難度,激發他們對繪本閱讀的興趣。例如,在“讀前”活動環節,教師可以在“全景課堂”平臺帶領學生一起玩“選一選,拖一拖”的游戲,讓他們通過觀察封面,將看到的信息拖入框中。學生與伙伴交流共享后,教師可以點評個別學生作品,尋找合適的契機引出封面中Tittle、Publisher、Characters、Writer等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封面故事。信息技術融入的游戲活動能夠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趣味的“腳手架”。
個性化學習平臺,實現即時輔導與評價
英語學科教學需要遵循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多為學生創設聽、說、讀、寫英語的機會。“讀中”環節,教師常常讓學生在理解繪本內容的基礎上跟讀或分角色模仿朗讀故事,以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一般而言,讓全班學生集體跟讀會出現部分學生朗讀拖音或個別學生走神等問題,也不利于教師針對性地糾正他們的語音語調。利用“全景課堂”等信息技術平臺,教師可以向學生推送文本視頻,請每名學生自主跟讀模仿,并根據自身學習節奏隨播隨停。本文課例中,筆者為學生布置了聆聽并跟讀繪本的任務,讓每一名學生錄音,然后上傳至“分享圈”。在“全景課堂”平臺中,筆者還鼓勵學生欣賞、點贊其他人的作品,并根據即時生成的大數據分析,為發音有誤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
精彩“留痕”,提供人人參與展示的平臺
“讀后”環節中,教師往往會讓學生續寫、表演繪本故事,但每場表演只能邀請幾名學生,即使留出較多時間,也很難實現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其中,限制了學生們展示的機會。對此,筆者讓每個小組都進行表演,并將表演過程錄制下來上傳至線上平臺,課上再請獲贊最多的小組上臺展示。這樣,每名學生都有了表演和展示的機會,課后他們還能通過線上平臺繼續觀看每組表演,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與繪本故事的教學效率。
通過實踐與對比,我們發現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教師的教學空間得到了極大擴展,實現了更生動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也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過程更加真實直觀。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小學英語繪本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資源,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及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