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華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轉變育人范式、落實核心素養(yǎng)、推動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實踐活動已經(jīng)成為學校課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的基本原則,并指出應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方式與路徑。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開發(fā)者、組織者與參與者,教師需要不斷提高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經(jīng)驗,以校外研學實踐為例,介紹教師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過程與路徑。
確定活動主題。確定活動主題前,教師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一是學科特性,應結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標準、考核評價要點等內容,認真研讀新課標,加強教材研究,把握學科邏輯;二是實際學情,尤其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現(xiàn)實生活,以及他們在知識、能力、素養(yǎng)等方面的情況;三是實踐地點的現(xiàn)實情況,應實地走訪考察,因地制宜,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與學習欲望。
制定具體方案。確定活動主題后,教師應圍繞該主題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方案,包括選題背景、活動目的、活動過程、活動任務、活動評價及活動常規(guī)要求等諸項內容。此外,教師還應細致分析學科內容,設計學科任務手冊,制定規(guī)范的評價標準,并為學生準備指導性輔助資料,提前設想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等。
組織實施方案。教師要做好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的組織與安排。在實踐活動開始前,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行前推介會,讓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建立整體認知,并指導學生自主選題,明確所屬組別與實踐任務。在實踐探究過程中,教師是指導者,需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實踐進度,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確保他們根據(jù)小組分工完成探究任務;教師是觀察者,不僅要隨時關注學生動態(tài),觀察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還要時刻關注天氣狀況、環(huán)境情況等,確保學生有序進行實踐;教師是記錄者,要認真做好記錄工作,為改進與完善下一次實踐活動做積累;教師是危機處理者,面對活動中隨時出現(xiàn)的緊急情況,教師要第一時間妥善處理,做好危機應對。在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還要及時組織學生對實踐中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充分聽取學生的想法,指導他們撰寫實踐活動報告,并組織學生在班級或全年級進行成果匯報。
開展評價反饋。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應根據(jù)實踐活動內容確定評價的方式與手段,并將評價貫穿于行前、行中、行后三個階段,促使學生按照科學的標準完成實踐活動的探究與學習。評價后,教師應認真記錄評價結果,并將其反饋給學生,如根據(jù)評價結果表彰優(yōu)秀學生,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幫助每一名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點與不足,進而針對性地指導他們不斷進步。
主動總結反思。在整個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及課堂觀察等多種方式,對參與活動的學生、教師、家長、專家等開展多元評估,并根據(jù)調查結果及個人記錄做好活動總結與反思,繼續(xù)發(fā)揚優(yōu)點,及時調整不足及劣勢,為下一次開展活動積累經(jīng)驗。
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給予學生更多探索世界、接觸社會的機會,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珍貴的能力和品格;可以幫助教師加深對本學科知識的認識,并在反思中提高教研能力,從實踐中走向創(chuàng)新;可以為學校課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課程改革,構建實踐型育人范式。筆者相信,只要教師敢于一步步嘗試實踐,多些閱讀與思考、積累與研究,就能設計出更高質量的綜合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