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勝強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把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都離不開教育。江蘇省常熟中學有著創新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學校秉承“守正 致遠”的校訓,基于“崇文樂學、德才兼備、追求卓越”的育人目標,從高質量課程建設、高品質課堂構建、個性化學習支持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實踐。
高質量課程建設
學校基于“融合育人、全面發展”的課程理念,將課程結構分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卓越課程三部分?;A課程即國家課程,分為必修與選擇性必修兩部分,其中必修課程是學生必選的內容,選擇性必修是學生針對所選高考科目而確定的課程。拓展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需求,具體包括主題類課程、社會類課程、活動類課程、虞山文化特色課程、國際理解課程等,通過開發學科融合的特色課程,推進五育并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選擇方式上學生通過自主選擇進行學習。
卓越課程針對部分有學科特長的學生,具體包括大學先修課程、競賽課程等,通過開發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在選擇方式上由學生選擇和教師選擇相結合。課程選擇方式的多樣化使課程既服務于大多數學生,又為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特長發展的平臺。
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學校將課程內容分為自然科學、人文藝術、體育與心理、工程與技術、勞動與實踐五個領域,五個領域實現了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內容及國家課程內容的全覆蓋,五個課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學校通過“學科+學科”“學科+社會”“學科+活動”三個路徑來實現課程內容的融合,構建聚焦當下又面向未來的課程內容來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課程需求。
在“學科+學科”的路徑下,通過開發主題類課程,將不同學科中相交叉的內容進行整合與拓展,形成跨學科內容。在“學科+社會”路徑下,開發社會類課程,以共同關注的社會議題為核心,充分利用學校所處地區的社會資源,將鮮活的社會話題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逐步掌握參與經濟生活、政治決策、公眾對話等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強化學生的批判力與深度思考力,形成合格公民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及正確的生態觀和文明觀。在“學科+活動”路徑下,通過開發活動類課程,學生通過知識技術運用、項目實踐、設計探究、動手操作、問題解決、體驗感悟等方式,多方位、多領域、多層面、多途徑獲得真實的認識和成果。
學校以虞山文化省級課程基地為依托,探索以直觀體驗、動態生成的模式呈現文化課程;繼續完善虞山流派、虞山風土、虞山文化場域研學中心,開發文化課程,編修文化選修教材,填補常熟文化史領域研究的空白;充分利用好外智,特聘國家一級演員、國家工藝美術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來校開設課程,挖掘文化課程資源,與當地各部門成立文化資源共享協作團隊,推動各年級開設具有文化特色的課程,滿足各層次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的需要。
卓越課程包括對學科內容深化的大學先修課程及針對五大學科競賽的競賽課程等。學校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發展省級課程基地,以國家課程內容為基礎,通過結合前沿理論、科技、社會話題等內容,增加與生活生產緊密相關的情境,拓展與深化國家課程內容,通過項目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以合作、體驗、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創新意識。
高品質課堂構建
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創設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課堂教學形式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
學校融合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構建“創生”課堂。所謂“創生”課堂,指“創新、生長”課堂,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問題解決、知識建構遷移等為主要任務,激發學生合作探究、質疑創新和評價反思的能力?!皠撋闭n堂中的“創新”體現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創生”課堂以問題解決過程為基礎,提倡學生在選擇最終的解決方案之前,通過小組合作運用發散思維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再根據某種標準運用聚斂思維進行最終的選擇,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問題解決能力。
“創生”課堂中“生長”指課堂中的問題和內容是開放動態的,表現為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生長”出新想法、新問題,通過對原有問題的延伸與拓展,學生可繼續思考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人格也漸漸“生長”起來。同時,教學過程中以“創生課堂”學習任務單作為支架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單正面為展示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背面為與項目有關的背景資料。
此外,學校進一步推進“項目式”學習方式,通過問題引領、任務驅動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生動力,促進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教研組為單位,分別在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卓越課程中創設適合“項目式”學習的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同時,學校將學生社團加入“項目式”學習團體中,使學生社團成為學習共同體之一,社團成員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開展微型課題的研究,形成以社團為單位的“項目式”學習。
個性化學習支持
學校基于兩個省級課程基地的升級改造,建成海洋科學探究館、機器人創客實踐室、3D打印創客實踐室、物理創新實驗室、化學創新實驗室、地理信息課程專用教室、虞山文脈館、虞山清暉館、虞山書風館等特色鮮明的教學場館。學校積極推進互動學習平臺的研發,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開發和建設人機互動平臺。例如海洋科學探究館中的成像感應互動系統、虛擬電子翻書系統,地理信息課程專用教室中的數字星球系統,以及中心展區的互動式觸屏一體機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學習由傳統的單一實體課堂學習,變為由實體課堂、虛擬學習空間、多維交互空間構建的多元空間學習。學校通過建設AI教室、未來教室等,將傳統的教室用信息化的軟件和硬件進行再造,實現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無縫對接。同時,學校通過校園網絡和網絡技術的升級為學生搭建信息化學習平臺,集學習資源的開發、學習方案的設計、學習過程的監控、學習成效的個性化評價等于一體,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收集信息、甄別信息處理信息方面的強大優勢,支撐學生個體的個別化學習,逐步實現“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開展智慧教學助手實踐,豐富教學資源獲取,助力常態教學,打造高效智慧課堂。借助平臺處理模型化數據的功能,用大數據解析群體學習行為,給出學習過程的預警,提供有針對性的監測報告。同時,建立學校教育與家庭學習過程的鏈接,開發信息化的作業平臺,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作業的布置、批閱、糾錯、管理等環節,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在家庭終端查閱自己學習過程中的作業情況,平臺時常提供預警信息,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自我監控的作業樣態。
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學校將在已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與創新,力爭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獲得新的突破。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CPS模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2021JY14-XK-L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