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幼兒園教育活動回歸生活已經成為重要發展趨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教學活動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幼兒的思維認知主要源自生活中的觀察、交流、思考與實踐,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學探究素材,帶領幼兒開展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從而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
科學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激發幼兒探究欲望、促使幼兒體會生命重要性的啟蒙教育手段。幼兒科學素養的形成源于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比如,大多數幼兒會注意到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會觀察到生活中的螞蟻、蝸牛等小動物;會在看到透亮晶瑩的泡泡時興奮不已;等等。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會思考秋天落葉的原因,思考螞蟻喜歡的食物,思考泡泡出現的原理及消失的原因,等等。基于此,教師要結合幼兒園周圍的生活資源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讓生活資源成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源頭活水,從而切實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一、生活化理念下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學習力
觀察是幼兒認識自然,從社會中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觀察也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幾乎每一種類型的科學探究活動都需要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而是集視、聽、嗅等綜合感官于一體,它包含分析、類比、遷移、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能培養幼兒的專注力與思考力。觀察能力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基礎。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會教授幼兒具體的觀察方法,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并在觀察活動中及時記錄。
(二)有助于培養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理念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會經歷猜想、實驗、分析、驗證、總結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理念。比如,在“磁鐵的特點”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運用磁鐵探索哪些物品是磁鐵的“好朋友”。幼兒需要動手進行探究,才能確定物體是否為鐵制品。
(三)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需要進行猜想、實驗、驗證。部分幼兒能夠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選擇相應的實驗器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觀察植物的生長習性、特點時,幼兒無法寫出相應的文字觀察記錄,但他們會創新觀察記錄方式,或是運用錄音來準確描述植物的生長變化,或是運用繪畫來準確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
(四)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合作溝通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需要幼兒之間的合作互助,而且幼兒也會分享自身的科學探究結果,他們能夠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形成較強的合作、溝通能力。例如,在“種植蘿卜”實驗活動中,幼兒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松土,有的負責播種,有的負責澆水,而且他們需要注意自身操作實踐的時間,在觀察和交流的基礎上相互配合。
二、生活化理念下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一)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探究內容
幼兒的認知源于真實的生活經驗,生活化的實驗探究活動最能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生活化的科學探究實驗不僅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還能引導幼兒加強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在滿足幼兒好奇心的同時,提高幼兒的思維認知能力。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結合生活中的玩具展開科學探究。玩具是幼兒的最愛,幾乎每一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玩具,如玩具娃娃、玩具汽車、竹蜻蜓等。幼兒本身對玩具非常好奇,教師可以從玩具入手,引導幼兒探索玩具中包含的科學原理。如對于電子類玩具,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隨意安裝電池,查看電子玩具是否能正常活動,如果玩具不能正常運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電池拆下來,觀察電池兩端的特點,然后教授幼兒正確的電池安裝方法,引導幼兒再次觀察玩具是否能正常運行。
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結合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展開科學探究。我國一年四季的氣候、景色特點非常鮮明:春天,幼兒可以觀察樹枝上長出的新葉;夏天,幼兒可以聽到蟬鳴,感受到太陽的火辣;秋天,幼兒可以看見飄落的樹葉,看到碩果累累的果樹;冬天,幼兒可以欣賞白雪皚皚的景色。通常而言,幼兒的內心十分好奇,如“為什么樹葉會在秋天變黃,為什么有些樹葉會早些飄落,有些樹葉飄落的時間比較晚,有些樹葉根本就不會飄落?”,教師可以結合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引導幼兒找出在秋天樹葉變黃的樹木,和一年四季都是綠色樹葉的樹木,讓他們觀察并記錄這些樹木的特點。
(二)引導幼兒展開生活化的觀察、記錄與分析
教師不僅可以組織幼兒在幼兒園內展開科學探究,還可以組織幼兒到幼兒園外的空曠場地上展開科學探究,引導幼兒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觀察、記錄與分析。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到幼兒園周圍的郊外或是公園內觀察螞蟻。日常生活中,部分幼兒喜歡蹲著觀察螞蟻,十分專注,這說明他們對生活中的小動物非常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準備筆、畫紙、螞蟻喜歡吃的食物等物品,然后帶領他們到公園內尋找螞蟻、觀察螞蟻、記錄螞蟻的習性特點,驗證自身的猜想。在進行科學觀察之前,教師要做好安全教育引導工作,明確告訴幼兒不能用手觸摸螞蟻及任何小蟲子。
幼兒不僅對生活中的動物非常好奇,對生活中的植物也非常好奇,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定期到室外觀察某一種植物的生長變化,如生長變化明顯的月季花。另外,教師要積極參與幼兒的動植物觀察活動,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畫出螞蟻的外表形態及螞蟻進食的整個過程;可以幫助幼兒拍照,用照片記錄某一植物在不同時間段的外形特點,引導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等。
(三)將科學探究活動滲透幼兒一日生活
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具有濃厚的科學探究興趣,他們喜歡觀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喜歡研究自己喜歡的玩具的特點,喜歡一切新鮮有趣的事物。因此,教師既要重視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科學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又要注重捕捉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園的環境資源,劃定科學探究活動區,如動物飼養區。幼兒園內可以飼養兔子、金魚等比較溫順的小動物,引導幼兒在特定的時間喂養小動物,觀察動物的外形特點與生活習性。教師還可以劃定植物種植區,引導幼兒親自參與植物的松土、播種、施肥等,使幼兒深刻感知大自然中生命的力量。
教師還要捕捉生活中的科學探究契機。幼兒一日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游戲、繪本閱讀、安全教育、健康防護常識學習等活動。盡管幼兒教育內容被分成語言、健康、社會、藝術、科學五個領域,但是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繪本主題有可能是關于科學常識的,藝術活動中也有可能涉及科學內容等。因此,無論是對于藝術活動還是語言教學活動,只要教師發現幼兒對科學內容感興趣,就可以展開適當的教育引導,以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比如,當幼兒閱讀《我是彩虹魚》這一繪本時,他們對海底世界非常好奇。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呈現真實的海底世界,激發幼兒探索海底世界和了解海洋生物的興趣。
(四)開展家園合作,共創良好的科學探究環境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氛圍及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對幼兒具有重要影響。幼兒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引導,還需要家長的引導。因此,教師要爭取家長的支持,提高家長對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重視程度,從而讓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個別家長不重視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認為他們觀察螞蟻、樹木等行為是在浪費時間。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社交平臺分享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和方法。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引導家長注重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家長要積極響應幼兒園的號召,積極參與親子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參與科學探究趣味實驗。比如,某些物品會漂浮在水面,但是某些物品會沉落到水底。家長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哪些物品會漂浮在水面,哪些物體會沉落到水底?”,并鼓勵幼兒在思考與猜想的基礎上開展實驗探究,然后描述出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另外,家長也要鼓勵幼兒進行動手探究。比如,部分幼兒有拆解玩具的習慣,家長要引導他們將拆解的玩具想辦法重新拼接好,或者是引導他們利用家中已經壞掉的玩具部件,重新組裝一個新的玩具。家長不僅要鼓勵幼兒動手探究,還要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
(五)實施多元化評價,增強幼兒科學探究的信心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的科學探究行為,分析幼兒的科學實驗方法,并運用多種方式,從多個方面評價幼兒的科學探究行為,幫助幼兒增強科學探究的自信心,從而全面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首先,教師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引導不同主體對幼兒科學探究行為進行觀察與評價,從而幫助幼兒更為全面地認識自己。如引導幼兒家長評價孩子的科學探究行為,引導幼兒評價自身的科學探究行為。
其次,教師要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除關注評價探究活動還應關注幼兒的科學探究態度、行為表現及最終呈現的結論等。
最后,教師要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教師應準備一個記錄本,記錄幼兒的科學探究行為,運用口頭語言及身體語言,具體包括口頭表揚、豎大拇指、拍拍幼兒后背、抱抱幼兒等,肯定幼兒的優秀表現。教師還可以運用不同的獎勵方式,或是獎勵小紅花,或是獎勵零食,或是獎勵小玩具等,向幼兒提供正面反饋。
結語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會用眼睛觀察,結合生活認知經驗用腦思考、用手操作,從而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收獲智慧。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組織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活動,讓生活成為幼兒科學探究的源頭活水,從而推動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唐山市豐南區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