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紅
在知識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動態性、盲從性和易變性等特點。因此,學校和家庭應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攜手,不斷加強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教育、就業指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等,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在職業生涯發展中不斷挖掘自身潛能、感受幸福,從而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種種情況表示,高職院校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的幸福感程度,是評價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能力和質量的重要指標。基于此,筆者探討了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幸福感的方法。
一、幸福感的含義
對于什么是幸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幸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如“人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事業上的成功還是家庭的美滿?是個人價值的體現還是社會的認可?”這些最終都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在追求幸福的人生。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幸福就是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幸福感是主觀的,它是以社會普世價值觀為基礎的個人認知。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脫離社會談個人的幸福感是空談。所以,幸福感是由個人認知、情感、動機、目標、人格等因素與社會綜合評價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個人主觀幸福感與社會評價的完美統一。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幸福感概述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的共同期望,高職院校畢業生也不例外。簡單來說,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幸福感就是他們在工作中能感到快樂和幸福。這種快樂和幸??赡軄碜圆煌姆矫妫河械氖莻€人的簡單體會,拿到一份跟自己工作努力相當的收入,能夠滿足個人日常消費、回報父母和家庭;有的是找到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能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并且有較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在工作中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有些人的幸福感來自更高層面,如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能與國家、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相關,個人的努力能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等等。
高職院校的學生剛剛成年,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比較片面和理想化。因此,要想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幸福感,高職院校就要重視職業規劃教育和引導工作。這項工作對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走上社會,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高職院校應該高度重視職業規劃教育和引導工作,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職業追求。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幸福感的現狀及其影響
根據筆者調查,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幸福感不強,在還沒走出校門前,他們就因為學歷而產生自卑感和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就業和未來沒有信心,感覺自己比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在走出校門后,他們因為缺乏自信心,面對競爭力強的崗位,不敢和本科生、研究生競爭,最終只能選擇一份勉強接受的工作,因而難以獲得幸福感。
同時,部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選擇的專業就業面較窄,因此在找工作時,他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更不用說獲得職業發展幸福感。此外,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及時為畢業生提供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心理疏導,對畢業生就業工作不重視或者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部分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沒有規劃和方向,較難獲得心怡的工作。
很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認為自己可以先就業后擇業,以“騎驢找馬”的心態找工作,因而難以在工作中獲得職業發展幸福感。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對自己也是極不負責任的。同時,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很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對自身缺乏信心。
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希望找到工作環境舒適、競爭性不強、壓力不大的工作,他們沒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因自身能力、經驗有限,很難獲得符合自身期望的工作。此外,不少畢業生總是認為下一家工作單位可能更好,錯過一個又一個好的機會,最后只能從事自己不感興趣或者不擅長的行業,因而職業發展幸福感不強。
職業發展幸福感不強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第一,一名畢業生背后是一個家庭,畢業生的幸福感不強可能會對整個家庭產生不利影響。在遇到工作不好找或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的情況,部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會在心理上產生落差,可能會埋怨自己的父母,從而影響家庭關系。第二,部分職業發展幸福感不強的高職院校畢業生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認為社會對他們不關心,并可能產生逆反心理。第三,部分學生會對前途失去信心,對未來迷茫和失望,喪失努力與拼搏的勇氣,逐步走向社會的邊緣。
四、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幸福感的方法
學校應該重視學生在校期間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為他們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獲得存在感,幫助他們獲得幸福感。正如前文所述,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只要個體能融入社會、集體,與朋友、同事交往并得到認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社會價值,就能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歸屬感,增強自信心。
一般而言,只要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們就會產生幸福感。但人們不能僅僅滿足于一時一刻的快樂,而要樹立遠大志向。樹立遠大人生理想與長期目標是人們獲得幸福感的基礎。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學生未來規劃的教育,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和長期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將來自己要做什么,明確每個學習階段的目標,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個人特長和綜合能力,做好人生和職業的遠景規劃。
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幸福感不強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從實際出發,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期望值高本身沒有錯,關鍵是他們不懂得“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道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到具體施教者,都要不斷倡導、幫助學生調整職業期望值,鼓勵他們到基層就業,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校訓是“厚德尚能、經世致用”。厚德即寬厚的德行,尚能就是重視個人的綜合能力,厚德尚能就是指一個人要重視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個人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從學校層面來說,厚德尚能就是既要注重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又要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經世是儒家倡導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積極入世精神,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致用即要求切乎實用,不務虛,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經世致用就是要求全體師生把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務實求真的實干精神結合起來,既要志存高遠,敢為天下先,又要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
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要潛移默化地將幸福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高職院校還要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針對不同年級開設相應的心理輔導課程,積極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作用,重點關注“困難”學生,加強對學生的幸福感教育,并持續關注學生畢業后的情況。
此外,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高職院??梢圆扇〔煌膶嵱梅椒◣椭鷮W生提高職業發展幸福感。如對于剛參加工作的畢業生,高職院??梢院拖嚓P企業溝通,采用“名師帶徒”的方法,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引導企業實施“青藍工程”或“青苗工程”,進行跟班實踐傳、幫、帶,促進畢業生對基礎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幫助畢業生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在參加工作一段時間后,有些畢業生可能會遇到技能瓶頸,此時,高職院??梢月撓灯髽I根據畢業生個人的職業能力與特長,組織相關的業務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專項業務能力,為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搭建成長通道。
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高職院校長期跟蹤畢業生、與畢業生所在企業保持良好溝通的前提下。這就要求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通力合作,健全社會支持體系。
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措施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幸福感。第一,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促進和保障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第二,高職院校要培養高職學生尋找幸福的能力,突出職教特色,推動校企合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第三,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高職院校要加強家校溝通,鼓勵家長將幸福感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同時,社區要充分發揮協作功能,例如與學校共同舉辦便民服務活動,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職業技能,幫助居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如理發、義診、修理家電等,使學生在職業教育階段健康成長,找到自己的幸福感來源,成為能夠擔負責任的有用之材。
結語
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的幸福感程度,是評價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能力和質量的重要指標。探討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幸福感,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科學促進就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幸福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這就要求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一起探索有效管理模式,共同打造系統教育工程,為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幸福感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