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不僅明確指出了小學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還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議。這些建議的貫徹和落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質,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小學美術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圍繞新課標的理念要求和精神內涵統籌安排教學計劃,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努力,為實現小學美術學科教學模式的優化和課程教學的高質量發展而努力。
美術是一門與現實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的學科,小學生所學習的美術知識都源于人們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描述與刻畫。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美術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把握美術知識與我國最新教育理念的關系,要在做好這一方面工作的基礎上,科學安排并統籌推進教學計劃的實施,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
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內涵解析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方面。全面理解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有助于教師精確把握學科教學的客觀情況,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正確方法作出有針對性的處理。
(一)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是指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意境等一系列元素的感知能力。通俗地說,審美感知要求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各種美術元素,準確把握美術元素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并分析作品中蘊含的美術元素,感知和把握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意境。審美感知是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關鍵素養之一,也是最基礎的一種核心素養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有助于引導學生順利開啟美術學習之路,并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藝術表現
藝術表現主要是指在藝術活動中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展現藝術美感的實踐能力。藝術表現有非常強的實踐性,主要是指相關人員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心中構思的美術元素以具體的方式體現出來。這種外在的美術表現要獲得他人的認同,符合基本的美術學科原理和規律。同時,藝術表現以審美感知素養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夠引導學生了解美術的藝術特征和學科價值內涵,進而讓學生創作出符合社會大眾審美觀念的美術作品。
(三)創意實踐
創意實踐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創意和創新舉動,這種創意和創新舉動以實踐的方式表現出來,最終以具體的美術作品方式展現。創意實踐更加注重創意和實踐兩個方面。實踐是創意的基礎。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認識論明確提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創意實踐以理解和掌握美術學科知識為基礎。學生只有掌握相應的美術學科知識,通過實踐的方式將這種專業知識表現出來,才能在美術實踐過程中積累經驗,產生新的創意認知。因此,創意實踐是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的進一步豐富。審美感知是基礎,藝術表現是進一步發展,創意實踐是高效應用。
(四)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在特定文化情境中對藝術作品的人文內涵感悟和闡釋。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過程中要全方面賞析美術作品,從美術的專業角度賞析其中蘊含的豐富的美術知識和專業手法,從人文主義角度賞析美術作品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思想內涵。例如,《格爾尼卡》是知名畫家畢加索的代表作品,作為立體主義畫派作品,學生不僅要在賞析的過程中了解立體主義畫派的發展、藝術表現特點、內容呈現方式和美學價值,更要通過這幅作品背后的情感,感知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時要了解作品本身的人文主義氣息和內涵,掌握美術知識,感知美術作品中的人文主義底蘊,這便是文化理解的核心內涵。
二、核心素養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方法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部分小學美術教師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多數的課堂教學時間是由教師占據,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會使得美術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壓抑,無法體現美術學科的特色,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例如,通過畫水墨畫的方式繪畫日常生活中的蔬菜是小學生美術學習的重要內容。如果是彩色畫,學生會根據蔬菜的顏色進行繪畫,從而讓其他學生準確辨別蔬菜的種類和名稱。但在水墨畫學習中,學生使用的顏色非常單一,無法通過顏色的變化和搭配體現蔬菜的特點。對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向學生提出“該如何用單一顏色體現不同蔬菜的特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該通過何種方式來表現出所繪畫的蔬菜種類。有的學生表示“可以通過蔬菜的形狀來表現蔬菜的特點”,如大白菜主要是橢圓形。有的學生表示“可以通過蔬菜的其他部分來表現蔬菜的特點”,如豆角和黃瓜這兩種蔬菜雖然都需要架藤,但是這兩種蔬菜的葉子有著明顯不同,在畫這兩種蔬菜的過程中未必要畫出具體的形狀和顏色,可以畫出這兩種蔬菜的葉子來表現蔬菜的特點。學生給出的思路有著較高的可行性,其他學生也圍繞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筆法的輕重來表現出蔬菜的特點”,也有學生認為“在繪畫蔬菜的過程中不必追求最大程度的還原,只需要體現出大致的輪廓即可”。由此可見,筆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學習。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教學情境
眾所周知,美術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一門視覺藝術。要想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教師就要通過展示直觀形象的藝術作品帶領學生進行審美感知,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以具體而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展示學科內容,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在腦海中構思出情境,從而為學生賞析美術作品、掌握繪畫筆法提供相應的幫助。
例如,現代建筑在不同區域和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和風格特征,其蘊含的美術專業知識和美學價值也是不同的。但建筑文化和建筑特征有著非常強的區域性,在一個區域范圍內的建筑特征是相似的。比如,學生共同生活的省份的建筑特征往往不會存在巨大的差異,而其他省份的建筑風格可能會存在明顯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讓學生去全國各地對比各種建筑風格,只能結合教材上的圖片,向學生講述全國各地建筑風格的美學價值和相關知識,但其教學效果有限。因此,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了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全國各地建筑特征的紀錄片,并將紀錄片中所涉及的地區信息遮蓋起來,要求學生在觀看紀錄片時結合紀錄片對建筑的描述,猜測該建筑的所在區域。例如,有的學生看到尖頂的民居,結合紀錄片中“將房屋的屋頂設置成尖頂,有助于及時排水,能夠保護房屋的安全”的描述,猜測這一建筑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因為南方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在學生回答后,筆者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并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詳細講解了現代建筑的功能及相關美術知識。由此可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開展美術實踐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相較于其他學科,美術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也有著非常強的趣味性,其表現方式相對于其他學科更加豐富,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密切結合學科本身的趣味性,并以此為基礎豐富教學內容,能夠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此外,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需要學生通過實踐練習的方式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當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傳授美術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適當開展美術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創作,以豐富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以繪畫人物為例,這一教學主題具有一定的生活實踐性,要想掌握人物繪畫的基本方法,學生就要在現實生活中仔細觀察,并將觀察到的情況用畫筆記錄下來。由于繪畫人物這一主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非常接近,在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觀察某一人物并用畫筆將其記錄下來。有的學生仔細觀察了自己的同桌,選擇了同桌在上課時聚精會神聽講的畫面,并嘗試用畫筆將其記錄下來;有的學生選擇了教師,觀察教師在自習課上認真批改學生作業的樣子,并用畫筆將其記錄下來;有的學生選擇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當自己的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中時,學生在第一時間用手機將父母回家的畫面拍攝下來,并按照照片中的畫面進行繪畫;等等。學生選擇的繪畫主題都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由此可見,筆者利用這種作業完成方式開展美術實踐教學活動,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充分踐行了實踐教學的基本方針,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結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極其關鍵的內容。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基本教學方針,要在教學模式方面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學習體驗。教師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以信息技術元素驅動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與發展,并開展美術實踐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情境進行實踐創作,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以上舉措可以充分發揮美術這門學科的育人作用,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學習品質,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南京市鑫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