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卉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深度學習是新課改提出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能促使學生運用數學思維進行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讓學生深度學習的目標,教師就需要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對此,筆者談談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以期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確保實現高質量教學的目標。
一、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數學是一門知識相連、過程相似、方法相通、思想相融的綜合性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是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且沒有完全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在這種情形下開展數學知識學習,很難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而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恰當把握課程知識結構,通過關聯、融合和延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有利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增強學習效果。
(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可以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善于提問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提高對數學的感知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提升自身的數學思維品質。
(三)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深度學習理念,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高效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深度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入掌握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和數學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功利化
教學目標科學合理是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確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高質高效發展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從數學技能、學習過程、數學情感等方面著手加強教學創新,以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存在功利化現象,其主要表現是:過于看重學習成績,不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過于看重學生對某一部分知識的掌握,忽略了培養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二)知識講解碎片化
數學知識之間具有關聯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的學習,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處在無序的知識學習中,原因是部分教師的教學呈現知識講解碎片化現象。這樣的“教”和“學”不成體系,學生只能淺層次地學習,對知識的理解不深、不透、不扎實,不利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從而影響了學生深度學習。
(三)教學形式單一化
當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存在機械化、單一化的問題。比如:有的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使得部分學生感到課程內容很難,部分學生感到簡單乏味;有的教師沒有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缺乏自主探究的積極性;等等。簡單粗放的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中實現深度學習。
三、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培養說理表達能力,實現深度學習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出現疑惑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踴躍進行數學說理表達,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釋疑解惑,帶領學生解決問題,以活躍課堂氛圍,增強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促使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說理表達過程中,其數感、運算、模型思維等都將得到有效的鍛煉,同時能夠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實現深度學習。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算律”為例,其中,加法交換律是數學計算的法則之一,即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加法交換律”這一運算規律,但是不善于用數學語言歸納和描述它,或者歸納、描述得不完整。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引導學生從“加法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這一本質內涵出發,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學生理解、歸納加法交換律的內涵和概念提供支持。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問題進行具象化處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列式計算,比較“15+6”和“6+15”的計算結果,然后以計算結果相同為切入口,讓學生探究這兩個加法式子能否表達為“15+6=6+15”,并鼓勵學生說理表達。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闡述,然后將其轉換成抽象的數學語言進行表述,最后用數學符號建立加法交換律這一理論模型,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過程,深入理解加法交換律,深刻體驗和感悟加法計算中“加數位置”的特點及“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從而扎實掌握加法的計算規律。
(二)培養敢于質疑的精神,實現深度學習
“思”與“疑”是互為依存的關系,學生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離不開自身的有效質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敢于質疑、大膽質疑,才會消除自身的認知障礙,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引領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1.給予學生質疑的機會。小學數學教學要想實現深度“教”和“學”的效果,教師就要多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質疑。哪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很簡單,教師也應耐心給予指導和解答,并肯定其質疑精神,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相關教學內容,助力學生有效地拓展、延伸、整合、遷移所學習的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度量”相關內容時,學生對“角”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在運用量角器進行實踐操作時,部分學生感到較為困難。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看誰提出的問題多。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會踴躍提出自己的問題,如“量角器0刻度線為什么要和角的一條邊對齊?”“量角器中心為什么要和角的頂點相對齊?”“看刻度時是看內圈還是外圈?”。教師要基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探究“角的度量”相關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2.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加法交換律時,學生此前已經學過簡單的加法,并且對于加數的可互換性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經驗。顯然,按部就班地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學生不會覺得新鮮。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新知識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學習特點,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提問,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深度學習。教師以問題開展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確“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加法交換律,還可以在教學中滲透符號意識、模型思想,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三)實施生活化教學,實現深度學習
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是通過條形統計圖來呈現的,在此基礎上展現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開展平均數的求解技巧。這一單元的教材例題緊貼學生的生活,例1為計算每個小組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旨在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一實際問題,學會運用數形結合思維進行“移多補少”,進而深入理解求和均分的算法。例2通過創設比賽的情境,讓學生比較并感悟總人數不等的情況下平均數的區別,從而加深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以上例題進行探究和思考,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平均數,并整理歸納求解平均數的方法,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四)借助拓展教學,實現深度學習
小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而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并適時進行視野拓展和思維創新的教學,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數學問題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促進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這兩種基本幾何圖形各自的特點、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同時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為了拓展學生對這兩種圖形的思維認知,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量一量”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筆記本、數學教材的長和寬。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比一比”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將三角尺的直角與筆記本、教材、書桌等長方形的角重合,通過比一比的方式,了解長方形、正方形的四個角皆為直角。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說一說”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介紹身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物品的特點,說一說這兩種幾何圖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幫助,并思考如果將生活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改為三角形和不規則的圖形,那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辨一辨”活動,將長方形和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多邊形進行組合,讓學生辨認,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結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側重以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漳州市下高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