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
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數學課程的難度會不斷加大。小學高年級數學知識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很多數學問題往往有多種解答方法。只有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十分重要。為了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靈活運用解題方法與思路,教師應當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切實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重要性
解題能力是學生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邏輯思維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綜合能力。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依托某些特定題型,采用合理的引導方式,加強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和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高效解決數學問題。其次,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數學學科素養。學生在探究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應用知識,以合作或自主探究的方式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形成攻堅克難的品質。再次,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自信心,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最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學探究基礎框架,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和科學探究奠定基礎。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解題教學中的能力培養重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它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數學的本質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和空間等概念之間的關系,它是一門精確、嚴謹、邏輯性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具備一定的思維轉換能力。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數學基礎,但思維模式較為固定,當他們面臨越來越有難度的題目時,往往很難及時轉變思維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審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
比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小明的爺爺準備開墾一片荒地用于蔬菜種植,這片荒地是梯形的,應該如何合理計算種植面積?”針對這一問題情境,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如三角板、直尺、正方體文具盒等,將其合理擺放組合成梯形,并思考梯形面積的變化與什么條件有關。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梯形裁剪和平移過程的動態變化,使學生直觀了解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積與梯形面積之間的關系。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嘗試計算普通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的面積,并思考怎樣計算問題情境中蔬菜種植地的面積,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
(二)融合多元化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
小學生年齡尚小,思維能力較弱,缺少數形結合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往往很難完全理解題目的內涵。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圖片、音頻、微課視頻等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提高學生把握不同題型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百分數”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掌握用百分比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學校圖書館原有2000冊圖書,今年年初增加了20%,請問現在共有多少冊圖書?”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一問題,利用線段圖厘清數量關系并計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將線段圖轉換為數量關系,先計算出新增加的圖書冊數為400冊,再將新增加的冊數加上原有的冊數,結果就是現有的總冊數。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圖像和題目之間的數量關系,提高運用數形結合方法解題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能力。提問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心理能動狀態的外部表現,學生主動提問則表明他們正在開動腦筋、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這也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教育教學改革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跟著教師的思路學習,沒有任何自己的看法,就說明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了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化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方法等,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同時,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不斷思考、不斷質疑的過程中,真正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提高獨立思考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三、小學高年級數學解題技巧及學生解題能力培養策略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有系統的認知,還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解題能力。基于此,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更多解題技巧,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具體而言,小學高年級數學解題技巧主要包括如下幾點。
(一)運用形象思維方法分析問題
形象思維方法是指從具體形象的角度分析題目,并運用實物、圖形、表格等具有實際形象的材料進行輔助,以體現解題過程的直觀性,方便理解題目中蘊含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對題目進行深度思考,探尋問題的本質,進而解決問題。
(二)尋找合適的衡量標準
衡量標準是指教材或題目中經常提到的“單位1”,可以將其通俗理解為“一個單位”。在解答百分數應用題和分數應用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應用題中各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如果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衡量標準,就容易出現錯誤理解題意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單位1”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中不同的數量關系,快速理解題干內容,提高解題能力。
(三)借助畫圖的方式深入理解
畫圖是指將題目從文字形式轉變為圖形的形式,以更好地理解題意,提高解題正確率。如在解百分數的應用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文中的邏輯關系以線段圖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更好地呈現數量之間的比例關系,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題意。
(四)尋找題干中的關鍵詞,將題目簡化
部分應用題的描述方法過于復雜,真正有用的信息隱藏在題目內容之后。對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解題時對題干進行簡化,將不必要的詞匯刪去,并提煉出其中的關鍵詞。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解題效率,還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發展數學思維。
(五)利用對應法,分析其中的題目關系
對應法是一種應用于不同數字幾何之間的較為廣泛的解題方法,其解題原理是精準找到應用題中存在的必然聯系,并進行客觀的等量對換,從而得到相對應的數值。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從毫無頭緒的題目中快速找到有關聯的對應內容,并且找出最核心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方法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對不同內容的理解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采用更合理的方式,通過對比分析,正確解答。
(六)聯系生活實際高效解題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例講解題目,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確定位置”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家和學校之間的位置關系,并與同學分享,讓學生對解題過程產生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七)善于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边@足以說明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將注意力放在讓學生多提出問題上,以增強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效果。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幫助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有些學生不會主動提出問題,也不知道怎么去提問。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教學生采用因果聯想、類比法、逆向思維、轉化法等進行提問,以加深學生對數學題目的理解。
結語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應認識到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融入解題技巧,讓學生以更靈活的方式理解和掌握解題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避免讓學生為了解答題目而死記硬背。同時,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解題能力,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石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