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慧
數學是初中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基礎運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如何增強數學教學的效果是初中數學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學習習慣不同,學生存在思維上的差異,外加數學學科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點,這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針對這種教學現狀,初中數學教師需要開展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和需求,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探討了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有利于增強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意義
(一)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是一種能夠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法。教師將學生按照不同的能力水平進行分層,能夠更好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在分層教學中,針對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提供更加簡單、具體的例子和解題方法,能夠幫助他們逐步掌握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針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提供更加深入的知識,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并幫助他們鞏固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滿足當前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統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若采用相同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習水平偏低的學生而言,教學內容可能較難;對于學習水平偏高的學生而言,教學內容可能較簡單,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初中數學教學失去興趣。而分層教學設計很大程度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通過對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動態分層,實施差異化教學,能夠滿足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三)增強數學教學效果
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以班級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為基準,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在分層教學理念影響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將更加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劃分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數學教學效果。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要遵循實用性原則,這是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分層教學設計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需要確保分層教學設計能夠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效果。同時,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要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滿足生活的實用性需求,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豐富性原則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要遵循豐富性原則,這是為了保證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學設計應該包含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資源。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喜好,因此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此外,教學設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且具有抽象性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并提供引導和支持,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科學性原則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要遵循科學性的原則。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設計之前,要充分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每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水平,進而科學規劃、設計分層教學方案和課堂教學內容,確保分層教學滿足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自己認知能力范圍內完成自身的學習任務。科學、合理的分層教學設計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從而增強初中數學教學的效果。
(四)創新性原則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要遵循創新性原則。在分層教學理念下,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一方面,分層教學設計要注重個性化,尊重每名學生的差異性和發展潛能。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興趣喜好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和任務。另一方面,分層教學設計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線學習平臺等資源,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和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的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養要求,設計分層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要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明確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如此,教師才能科學、有序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工作。在制定分層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水平出發,拆分初中數學教材的大單元模塊和小單元內容,將每一個教學單元模塊中的教學內容依照簡單、正常、難三個標準進行層次劃分,針對不同層級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以滿足教師分層教學和學生差異化學習的需求。
(二)依托新課標,設計分層教學內容
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依據新課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數學基礎,分層設計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既有挑戰性又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將教學內容分為基礎型、拓展型和提高型三種類型。基礎型的教學內容重點在于講解基本的概念和解題方法,幫助低層次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拓展型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中等層次學生深入理解數學原理,提高解題能力;提高型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高層次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基于基本學情,對學生進行分層
在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分層設計之后,教師需要基于基本學情,對學生進行分層,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環節。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教師要在合理性、人文性和動態性原則的引導下,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以便在教學大綱范圍內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進而完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對學生分層時,教師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多維因素,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并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動態掌握基本學情,隨時對學生的分層進行調整,以保證分層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四)分類指導,分層進行課堂教學
每名學生的學習基礎不一樣,接受知識的能力存在差異,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于此,教師要分層進行課堂教學,通過分類指導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每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增強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理解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除了讓他們掌握這節課的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分層進行課堂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分層課后作業
為了鞏固教學成果,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要求,初中數學教師需要給學生設計分層課后作業。對于低層次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而基礎的練習題,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基本概念,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對于中等層次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題目或拓展性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對于高層次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更具有挑戰性、涉及實際生活中應用場景的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分層課后作業,能夠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六)基于分層教學模式,建立分層評價機制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增強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科學性,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應分層評價學生的表現。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在評價時應體現差異性,采用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施分層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學習情況,還可以為學生指明前進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確保分層教學的順利開展。為此,教師要建立科學的分層評價機制。
首先,教師要構建綜合評價體系,包括定期的筆試、口試和實踐性任務等多種評估方式。這樣的評估方式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根據評估結果實施差異化的教學安排。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情況和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分層教學評價工具,如利用診斷性評估工具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制訂個性化教學計劃等。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反饋問卷等方式,獲取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評價,從而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內容,增強分層教學的針對性。這樣的評價機制不僅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指導,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