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二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院長柴之芳被授予“環境化學終身成就獎”。
柴之芳在環境化學領域辛勤耕耘,為推動我國環境化學關鍵問題研究、政府重大環境決策以及環境化學科學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長期致力于核技術方法學和同位素示蹤研究,并將其應用于生物環境等交叉學科中,在若干重要元素的分子-中子活化分析、鉑族元素豐度特征、金屬組學、環境毒理學和納米安全性、核爆炸現場快中子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現從事核能化學、金屬組學和納米生物效應研究,在核技術領域獲得重要學術成果。2005年,他獲得了國際放射分析化學和核化學領域以諾貝爾獎得主George von Hevesy命名的最高獎,是發展中國家第1位獲獎人。
12月1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世釗向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一次性捐贈人民幣300萬元,用于支持土木學院發展建設。
“1953年,我來到哈工大,在這里學習、工作已經70年了,我是在哈工大成長起來的,哈工大就是我的家,能夠用自己的積蓄為哈工大的人才培養作貢獻,我覺得很有意義。”90歲高齡的沈世釗深情回顧了自己在哈工大70載學習和工作的經歷,講述了自己帶領團隊科研攻關的心得體會。他表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希望通過此次捐贈,支持更多哈工大優秀學子在“中國建造”的道路上奮發作為,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再立新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志珍在中央電視臺錄制節目時,主持人發現,她腳上穿的鞋因為老化,在舞臺上掉下不少黑渣。王志珍自嘲出了“洋相”,現場觀眾卻報以掌聲。這個發生在已經82歲、為國家科學教育事業貢獻無數的院士身上的“小意外”,讓青年們看到了何為科研、何為奉獻、何為中國科學家。
王志珍是改革開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國的訪問學者,她回憶起20世紀70年代的科研環境,由于設備匱乏,對于蛋白質樣品的制備保存都需要用“土辦法”制作儀器。正是如此,當她后來有機會從德國帶回一件實驗器材時,她選擇了冷凍干燥儀。這臺冷凍干燥儀,大幅提升了當時科研工作的質量。王志珍告訴現場青年:“如今大家做實驗時使用的儀器裝備,只不過是近一二十年才變得‘世界一流,要珍惜改革開放創造的條件,勇于去做‘零到一的突破。”
“我已為祖國工作了66年,其中48年是在退休前,18年是在退休之后。”11月26日舉辦的復旦管理學論壇上,有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拄著拐杖上臺領獎,雖然年事已高,依舊精神矍鑠,言語邏輯清晰。他就是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得主、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顧基發。
顧基發1935年出生于上海,今年已經88歲高齡,他開創了中國多目標決策理論,率先提出優序法和虛擬目標法。他引領中國存儲理論研究,在中國開創了存儲論的研究和應用的先河;創立了東方特色“物理—事理—人理”現代系統工程方法論,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東方系統方法論的典型代表之一。
2023年11月13日,2023年洛伊夫概率獎頒獎儀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行。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丁劍被授予2023年洛伊夫概率獎,成為首次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學者。丁劍說:“我得到了伯克利團隊的教授、同學和工作人員的大力幫助和慷慨支持。正是這種溫暖鼓勵我繼續在研究中努力鉆研,并最終變成了快樂的奮斗。我希望我能把這樣的溫暖傳遞給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
丁劍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學統計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等任教,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概率論,尤其關注統計物理學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近年來,他研究的主題包括隨機約束滿足問題、隨機平面幾何、安德森局部化和無序自旋模型等。
11月25日,2023國際量子光子學大會在浙江舉行。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教授李霖因其在里德堡原子量子物理領域取得的系列成果,獲得2023國際量子光子學大會頒發的PhotoniX Prize前沿基礎獎。李霖自2010年開始從事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與合作者利用里德堡原子首次觀測到了多體量子拉比振蕩,建立了里德堡原子與光子的確定性量子糾纏,并將里德堡態相干時間提升了一個數量級。2018年加入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后,李霖帶領課題組搭建了全新的里德堡原子量子實驗室,利用里德堡原子制備了高純度和高全同度的單光子,并構建了國際上保真度最高的光量子邏輯門。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舉辦了首屆“MIT Ignite: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業大賽”,100多支參賽團隊激烈角逐。周睿帶領的團隊熊星科技從中脫穎而出,斬獲了此次賽事的旗艦獎,贏得獎金1.5萬美元。
周睿團隊此次的獲獎提案,針對當下教育行業中存在的教育資源不平等和教育工作者負擔過重的問題,提供了一套AI解決方案:應用多模態AI模型技術打造一個生成式教育內容的智能平臺。該平臺可以同時處理和利用多種類型的信息或者數據,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從而進行預測和生成。它能協助教師進行教育內容的生成,也能提供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的AI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