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引領”“爭創一流”“原創領先”,既是對學術的要求,也是對各行各業的要求。
從大局來看,創新爭先精神是引領人類向前發展、推動人類整體進程的一種偉大精神。我們在創新爭先精神感召下,激勵自我爭創一流、成為一流。
從學術來看,開展學術研究本身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基礎科學研究,催生原創性、變革性成果,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二是通過應用技術研究,誕生引領性、顛覆性成果,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
歷史和實踐證明,“引領”是對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要求。人類社會發展越有高的要求、新的要求,在著手解決面臨的問題時,攻堅克難的速度就能更快一些,人類生活的質量就能更美好一些。
學術引領、爭創一流,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常重要。近年來,我國創新指數一直在攀升,但從歷史來看,限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們發現的新知識、創造的新技術、原創的新產品還比較少。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有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要在學術、技術、產業等領域實現突破,掌握原創的、引領的產品,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受到世人的尊重。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引領發展、真正的民族復興。如果只是體量上和別人一樣,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引領”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重要標志。
作為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學術組織,中國化工學會深入把握著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雖然學會和高校的主責主業各有側重,但是在某些層面又高度交叉融合。在產學研融合方面,學會吸納了大量的高等教育科研人才和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和科技發展需求,共同做有價值的科學、做有價值的技術。在賦能高質量發展方面,學會能有組織地引導專家學者加強建設高水平智庫,為國家建言獻策,為全民科普知識。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學會提供跨學科、跨高校的合作平臺,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為創新引領營造了最佳生態。
學會還可以更廣泛地與高校攜手并進,匯集全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以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機制,引領社會發展,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
責編/曉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