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發展史上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集團幕僚道德品質,探究歷史上典型集團幕僚人物的道德品質,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展示中華文化精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論文以秦漢時期劉邦集團的幕僚人物張良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相關事件的梳理,集中歸納并闡釋了張良所具備的主要道德品質,即以選擇英主忠于職守為基礎,以勇于擔責甘于奉獻為核心,以廉潔內持公正自律為護欄,以三緘其口謹言慎行為門面,并分析了這些道德品質對當今一些相同性質工作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張良;幕僚生涯;歷史呈現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7-0011-03
各行各業都有其行業的道德品質規范,幕僚人物作為在中國有悠久發展史的行業人員,由于其工作特點的內在規定和一代代從業者的不懈探索實踐,形成了此類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道德品質規范。探究并揭示中國歷史上幕僚人物的優良道德品質,對當今增強文化自信、做好本職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幕僚人物,以自己的道德品質垂范,使幕僚行業的道德品質得到了生動地呈現。西漢留侯張良作為帝王師,一生深得《太公兵法》的思想精髓,于人前人后營造出一個舒適的社交平衡場,做到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不伐其功,不矜其能”[1]。他所恪守和運用的寶貴道行業德品質,體現出身為人臣的自覺與自重,恰到好處地發揮自己獨特的幕僚智慧,幾次挽狂瀾之既倒,于漢家天下的建立功不可沒。在中國幕僚從業歷史上,張良的幕僚道德品質的呈現,頗具啟發和指導意義。
一、幕僚道德品質之發軔:
選擇英主,忠于職守
鴻門宴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前中后末都籠罩在緊張危急的氣氛里。宴饗的前一天,項伯前來告危。“項伯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2]危急時刻,張良面臨著幕僚生涯的抉擇關口:若去楚營,一是有得力干將的推薦,必得重用;二是對方強大且穩固,基業雄厚;第三,楚營都是訓練有素的人,上下齊心,而自己所在的漢營,樊噲是屠夫,周勃是殯葬吹鼓手,其他人也大多是流民布衣。處于此種關鍵決斷時刻,張良首先是一個自我定位非常清晰的人,他把自己和上級劉邦看成一個整體,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他對項伯說:“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義”字當先,失義則輕。張良直奔項伯的軟肋,明為維護仁義,實則委婉護主。而且這一句話里也充分體現著他的說話藝術。張良與項伯都是各自軍營的謀士,在地位上本是平等的,但他面對項伯自稱為“臣”,盡管“臣”字在秦漢以前是表示謙卑的自稱,但張良的自謙姿態也體現了足夠的智慧。因為在項伯眼中,張良當時就是劉邦集團的門面,張良能夠謙虛恭敬、臨危不亂,為劉邦集團爭取了很高的印象分。“謙”甚至可以說張良的從業態度的底色,城府和智慧都凝聚在這一個字中。張良的忠誠護主得到了劉邦的尊重,二人接下來才能順利謀劃,在戰術方面達成一致。我們可以看到幕僚道德品質的起始要求:忠于職守。當自己的上司面臨困難時,能夠和他始終保持統一戰線,不半路拋棄更換戰營,而是一直堅定自己的立場。進而冷靜客觀分析局勢,評估各方面的財力物力,盡最大努力堵塞己方的紕漏,彌補不足。當然,張良的忠誠絕不是愚忠,而是自己深思熟慮之后慎重選擇了自己愿為之服務的有發展前途的主公,并決心對其竭忠盡智。張良跟從劉邦的那一刻,君臣已經達成了相互信任,這種信任不同于現今社會的合同關系,而需要幕僚人員堅定自己的初衷。“患難見真情”,關鍵時刻幕僚們不能只顧自身利益,應該與其主上同頻共振,攻克難關。一個團隊的幕僚人員如果時刻想著換主,工作態度不堅定,就違反了其道德品質的基礎要求,也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二、幕僚道德品質之核心:
勇于擔責,甘于奉獻
鴻門宴之后,楚漢雙方逐漸形成“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此時,張良作為劉邦集團幕僚的核心道德素質得到極大發揮,即“勇于擔責”和“甘于奉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身居屬位,善為帥謀
張良作為幕僚的勇于擔責,表現為在其位則謀其政,即善于為主帥謀劃,以自己的業績牢固確立自己的“軍師”的地位。比如第一計:兵占宛城;第二計:智取武關;第三計:約法三章……前后十計助劉邦得天下。張良的作為,可以從幕僚從業角度去理解,自從幕僚與集團領導建立勞工關系后,經歷了正式入職、初露鋒芒、路遇對手、正面交鋒、多足并立、同舟共濟、甲冠天下等風風雨雨的階段,當然在各個階段幕僚們任事的態度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些階段中任何一階段如果幕僚們自己松懈、怠責,“謀事”工作將會停滯,進而可能造成整個集團事業的“中道崩殂”。而在幕僚的整個謀劃過程中,“善”是很核心的要求,即幕僚人員要善于站在主上角度想問題、出方案,既在全局部署,也在小事上留意;既慮長遠,也謀當前,這樣方可善作善成。
(二)甘居幕后,樂做嫁衣
張良作為劉邦集團的幕僚,深諳幕僚這一職業的又一核心要求:功成弗居,善守謙道,即今天所說的甘居幕后,樂作嫁衣。西漢建朝之初,高祖宴請功臣,曾稱贊張良的才學:“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猶如是一位老板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的能力方面不如下屬。張良之所以在謀略出眾的同時又能贏得劉邦的欣賞與放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職業理念,也是其生存理念。不難想象張良的“辦公室”也許只是一張案幾、一杯茶水,外加文房四寶。至于興師動眾的土木工程、糧食調度、發展路線,任務下發之后由各部門分頭執行,他自己則退居幕后,不上臺面。正是低調的作風,讓劉邦充分信任而不猜疑他,凡事都與他商議,而不用擔心被篡權的風險,上下級的交流空間非常舒適和諧。劉邦為報答張良的“頭腦功”,意欲“(子房)自擇齊三萬戶”。這樣的賞賜,在當時的封賞簿中是絕無僅有的。對于即將到手的富貴,張良沒有動心,他以謙恭之詞婉拒了主上的恩賜:“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況且張良常說:“智不備于一人,謀必參諸群士。”這句話也讓劉邦深有同感,當初自己只是沛縣的泗水亭長,如今成為萬人之上、萬民仰望的皇帝,能有今天全靠手下一批忠心忠勇的謀臣武將。
張良拒絕顯名而謙虛恭謹,自愿與蕭何等人看齊,從他當時的立場看也許是怕招來麻煩,自己不愿意成為眾矢之的。而在今天,卻可以被看成一個很巧妙的“以退為進”的升職辦法。有句話叫“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從做好幕僚工作的角度看,以退為進、甘居幕后才能避免被眼前實利和勝利沖昏頭腦,而可以從立場、觀點、方法、程序、標準、總體方案等方面更深入地檢查過往工作成敗,反思總結,把今后工作干得更好。“只有退居幕后,才會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準確觀察世事的發展方向;只有退居幕后,才會在非常冷靜的情況下,正確做出嚴謹的決策;只有退居幕后,才會在他人自以為是的剎那,迅速讓世事朝著自己選定的方向發展;只有退居幕后,才會讓所有在臺前的他人敬畏自己的高深莫測。”幕僚的從屬地位約束著他們不宜在聚光燈下展現出亮麗的自我,但是另一方面,幕僚的低調與穩重正是其集團領導心里的加分項。幕僚們表面上拒絕了光鮮華麗,卻也成功獲得了集團領導的好感,以后的大事、要事,集團領導便會放心地交予幕僚,久而久之的默契合作,讓幕僚不斷完善自己,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獲得自我實現。不出頭不是忍讓或怯懦,而是幕僚道德品質的體現,居于幕后只是表象,厚積薄發才是本質[3]。
三、幕僚道德品質之護欄:
廉潔內持,公正自律
廉潔公正是對幕僚們的永恒的剛性的要求。《太公兵法》中提到過:“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是謂盜端。”意思是:內貪外廉,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用公務的權力而結私恩,對上卑躬屈膝,對下權勢熏天……這種人是官員中的盜賊,是國家的盜賊。所以幕僚人員時常面對多樣的導致自我腐化墮落的權、利、名等誘惑。為了自己工作的順利進行,作為一個集團的幕僚有必要時刻反省、瞻望大局,把好廉潔的關口,守住公正的防線。在這方面,作為幕僚的張良,他的堅守是值得認真學習的。
(一)廉潔自養浩然之氣
漢家天下既成,有人受到挑唆,內心的忠誠動搖,紛紛起兵謀反,比如盧綰、英布。如果站在維護幕僚和集團領導關系的角度考慮問題,幕僚應該意識到,他與集團領導之間有意見、有分歧很正常,可以通過與領導的妥善溝通維持健康向上的上下級關系,從而繼續為事業的發展而共同努力,但決不能被外來的誘惑否定自己跟領導共同奮斗的初心。在這方面張良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在“廉政”上嚴格要求,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不理挑唆,不改初衷。
對自己的身份、地位、作為非常清楚的下屬才是稱職的下屬,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善守位。盧綰和英布站在“廉潔”的對立面,自我定位不清,失信于上下,很容易被人利用。而張良內心坦坦蕩蕩,行端表正,令他人無機可乘。這樣上司的威信能得到保證,團體才有戰斗力[4]。
(二)公正利于全局建設
王朝初建,接下來便是要定都。當時劉邦與群臣已經心照不宣,想要定都洛陽。一方面是洛陽具備優越的地理條件:周圍山河拱衛,地形險要。其次在于臣屬的家鄉情懷:老家都在沛豐邑中陽里,距離洛陽較近。擬旨在即,但此時站出來一個叫“婁敬”的人持反對意見,這名小吏不看好建都洛陽而支持關中,他對比了洛陽和關中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諸方面,分析出建都關中的優勢條件。但群臣不作退讓,他們的理由是:自從周代定都洛陽以來,至今已延續數百年;其次很多功臣的家族都在洛陽周邊,鄉情牽絆,所以一致反對。張良思索一番后,支持了婁敬的建議。劉邦也驚訝于張良的決策,因為張良是潁川人,潁川就在洛陽南部。張良當即表示洛陽地勢容易四面受敵,但關中地勢無論是受敵還是進攻都有緩沖的機會,糧草和物資也可以暢通無阻。歷史證明,婁敬、張良的主張是對的。張良建都思想,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寬廣胸懷和深謀遠慮。他縮小了自身的利益和感情,立于天下百姓的角度,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太平安寧著想,這種無私與大愛在古代是難能可貴的[5]。
“公正”意為公平正直,沒有偏私。當團隊中的所有人在某件事上很容易達成一致時,作為一個團隊的幕僚就要有所警惕和評估:思想觀念上的一致或決策上的一致是否有很大的主觀情感因素在里面。一個融合的、統一的、協調的整體,需要在關鍵時刻有一個角色站在局外,冷靜旁觀,拋棄個人感情和私利,客觀、公正地對待事件本身。必要時甚至要說服領導,改弦易轍、適時應變。這就需要幕僚時刻關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最新動態、最新特點,做出正確的、具有說服力的判斷,這樣才能夠有最精準的方向定位,引領團隊走向成功。很顯然,公正既是幕僚的道德內涵,也是幕僚善謀的一個基礎性要求。
不難理解,因為廉潔內持、公正自律的內在要求是杜絕私利和個人情感對工作大局的干擾,防止領導決策和行為出現偏差,所以既是作為幕僚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他們防止自己思想道德滑坡乃至崩潰的護欄。
四、幕僚道德品質之門面:
三緘其口,謹言慎行
“謹慎”應該貫穿幕僚生涯始終,其外在表現是“謹言慎行”,它需要幕僚在知曉機密文件或內部秘事后,做到守口如瓶、波瀾不驚。“慎言”就是對幕僚語言表達的基礎要求。韓信曾經當著眾人的面說劉邦的兵不過十萬,攻守天下得靠自己,且自己的兵“多多益善”。韓信觸犯了劉邦的大忌,劉邦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韓信發動十面埋伏滅楚,在軍中威望很高。“權臣稱王”是歷代皇帝都厭惡的一件事,這樣意味著把皇權架空,有欺君的嫌疑。而張良始終不顯功、不揚言。《太公兵法》中認為,“為下唯沉”“為下唯定”,即作為臣子,應當順服虔敬,要安分行事,以此來建立君臣之間的禮節。這就要求幕僚人員從業謹慎,因為幕僚們作為上司與下屬的聯絡人,如果快人快語很容易導致嫌隙猜忌,打破上行下效的平衡鏈。并且還需要在知曉機密文件或內部秘事時能做到守口如瓶、波瀾不驚、嚴格遵守一些保密法規[6]。
五、總結
張良一生恪守的職業道德是一枚“定海神針”,不彰顯才能,不炫耀成就,沒人記恨他。張良的一生深諳《太公兵法》的精髓,掌握了諸多王朝更替之道,活用諸多君臣相處之道。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劉邦與張良就像乾卦與坤卦的關系,一個引領、一個順從,分工不同而已,沒有高下。張良的幕僚角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外維持團體形象,對內協調統籌運行事務,在與領導的關系工作中處于從屬地位,在工作過程中處于輔助上司的地位。張良得以善終,流芳千古,是因為他把幕僚應有的道德品質運用得得心應手,是幕僚隊伍中的楷模。張良的智慧與道德修養,對于當今時代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章林.張良“不伐其功,不矜其能”[J].前線,2020(04):85-8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9:970.
[3]紀連海.劉邦與張良的君臣相處之道[J].當代電力文化,2021(01):11.
[4]紀連海.再說劉邦與張良[J].當代電力文化,2021(02):11.
[5]王守福.《秘書工作》成就我的秘書人生[J].秘書工作,2020(10):66.
[6]趙中利.秘書心理學初探[J].秘書之友,1988(11):17-18.
[7]張文江.論張良的知識結構,兼述《太公兵法》要義 讀《史記·留侯世家》[J].上海文化,2022(09):104-110.
[8]湯敏敏.言以成事 亦以顯人——《鴻門宴》中張良說話的藝術及性格[J].讀寫月報,2021(34):23-26.
[9]郭碩.“帝師”與“佐命”:張良形象與南北朝初期的政治實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07):149-160.
作者簡介:
魏藝銘(2003.3-),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字。